安哥拉人

安哥拉人,西南非安哥拉共和國居民的總稱。約1740萬人(200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哥拉人
  • 人口:約1 740萬人(2008)
  • 主要民族:奧文本杜人+班本杜人
  • 人種:班圖尼格羅人種
歷史沿革,使用語言,宗教信仰,

歷史沿革

考古資料證明,公元前安哥拉北半部居住著俾格米人,南半部生活著科伊桑人。公元初幾個世紀便有班圖人自北方遷入,他們是西班圖各族的祖先;10世紀前後,又有剛果班圖各族遷入。在兩批班圖人遷入的過程中,俾格米人退入剛果盆地,只有東北部尚保留一些部落群體;科伊桑人則南移到卡拉哈里盆地,僅在西南部沿海和南部荒漠地帶尚保留一些部落群體。班圖各族成為這裡的主要居民。15世紀前,班圖各族社會經濟交流已達相當水平,西部存在剛果、恩東戈和本格拉,東部存在隆達王國等早期封建制國家。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入侵,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開始奴隸貿易,將大批班圖黑人運往巴西等地。17世紀末,安哥拉成為葡殖民地,1951年改為葡的一個“海外省”。安哥拉各族人民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961年起開始武裝鬥爭,1975年獲得獨立,建立人民共和國。安哥拉有大小民族30多個。98%以上居民屬於班圖尼格羅人種。主要民族有奧文本杜人(占全國人口38%,聚居中南部本格拉高原,系該國第一大族)、班本杜人(占全國人口25%,為第二大族,聚居西中部寬扎河流域,包括羅安達地區)、巴剛果人[占全國人口14%,為第三大族,聚居在北部與剛果(布)和剛果(金)交界地區],還有盧因比人(占全國人口5.4%,聚居贊比西河上游和倫格奔古河中上游地區)、尼亞內卡人(占全國人口5.4%,聚居西南部木薩米迪什省境內)、喬奎人(占全國人口4.2%,聚居東北部開賽河各支流至隆達高原北部)、盧埃納人(占全國人口3.7%,聚居倫格本古河與盧埃納河之間地區)、盧查齊人(聚居隆達高原東南贊比西河上游地區)、隆達人(聚居莫西哥省東部,贊比西河與開賽河分水嶺地帶)、洪貝人(聚居南部維拉省庫內內河中上游),南部與納米比亞交界地區還有奧萬博人、赫雷羅人、姆貝拉人、姆本達人等。此外,在西南部沿海沙漠地區及與納米比亞交界的荒漠地帶散布著布須曼人部落,在東北部熱帶密林腹地散布著俾格米人部落,在主要城市和港口居住著近5萬葡萄牙人移民和近5萬葡萄牙人與當地黑人的混血種人。

使用語言

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使用廣泛的民族語言有基剛果語、奧文本杜語和班本杜語。

宗教信仰

全國人口約一半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其餘保持萬物有靈傳統信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