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大分裂(Christian Great Sch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會大分裂
- 外文名:Christian Great Schism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公布時間:2012年
基督教會大分裂(Christian Great Sch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東西教會大分裂,又稱色路拉里烏分裂,是指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的正式分裂。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
基督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會大分裂(Christian Great Sch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 從4世紀末起基督教會逐漸分為東西兩大分支,至1054年正式分裂成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出處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
【教會分裂】(Schism)基督教教會史名詞。指基督教教會的統一遭到破壞。公元4世紀末,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原已存在於基督教內部的東派(傳播於希臘語地區)和西派(傳播於拉丁語地區)的分化逐漸加劇。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的東部教會仍受東羅馬皇帝控制;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則日益...
“阿卡西烏分裂”是中古早期基督教會內部爆發的一次重大衝突。它與1054年基督教第 一次大分裂是常被混淆的兩個不同歷史事件,但是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這場分裂起源於對基 督教神學教義的不同理解,進而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教會爭奪基督教世界領導權的鬥爭中不斷激化,最終給基督教會和歐洲中世紀的歷史進程...
【基督教的三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大派。公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1、東部教會以正宗自居,稱正教,又稱東正教,因東部為希臘語地區,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希臘語,故也稱希臘正教。2、西部拉丁語地區教會稱天主教。自公元5世紀起,西部教會首腦自稱教皇,...
公元9世紀基督教東、西兩派教會的一次分裂。858年在俗學者佛提烏被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為君士坦丁堡牧首以代替被革職的依納爵(Ignasius),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Ⅰ,858—867年在位)不予承認,並絕罰佛提烏(863年),佛提烏認為君士坦丁堡牧首權位不在教皇之下,並於867年指責西派教會為“異端”,譴責其在信經...
1054年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因為“和子句”發生糾紛,互相開除教籍,史稱“第一次大分裂”。從此西部的羅馬天主教和東部的正教分道揚鑣,直到梵二會議期間(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相互主動撤銷絕罰,走上了教會合一的道路。自從7世紀起,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興起。在西亞和北非的許多原來屬於東羅馬基督教...
基督宗教 基督教形成後,開始在羅馬帝國的許多地區流傳,引起羅馬統治者注意,期間不斷受到鎮壓和安撫;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分裂為東、西兩個教派:東派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派以羅馬城為中心,西部教派的羅馬主教成為西歐所有教會的首領,日後在此基礎上...
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東西兩派。羅馬帝國設立東西二都後,兩派之間的分化加劇。東都君士坦丁堡逐漸成為東方教會的中心。1054年“大分裂”(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早期教會分裂為西方教會和東方教會,東方教會基本上指正教會,由牧首領導。2、在“大分裂”之前從使用希臘文的教會中陸續分化出來的東方較小古老教會。
1、羅馬天主教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天主教會(或公教會)這個術語與東方教會(或正教會)互相區別。指古代基督教分布於歐洲西部和北非西部的教會,在經典、教父著作和禮儀中使用拉丁文。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東西兩派。羅馬帝國設立東西二都後,兩派之間的分化加劇。西都羅馬逐漸成為西方教會的中心。1054年“大分...
大公教會是對獨一教會、神聖教會、天主教會、使徒教會以及東正教會概括。大公教會(英語: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記述在《使徒信經》的正宗基督教教會概念,是對獨一教會(至一教會,英語:One Church)、神聖教會(至聖教會,英語:Holy Church)、天主教會(至公教會,英語: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在這一時期成為西方的主流信仰思想和核心價值體系,促成了基督教歐洲的發展。隨著羅馬帝國後期分為東、西兩部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中世紀教會亦形成東派教會與西派教會的各自發展,並最終導致東西教會大分裂。中世紀歐洲在重建過程中曾出現基督教所主導的文化復興及經院哲學的鼎盛,發生過十字軍東征和教權與王權之...
另有科普特文、敘利亞文、亞美尼亞文等。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東西兩派;羅馬帝國設東西二都後,兩派間的分化日益加劇。東部君士坦丁堡逐漸成為東部教會的中心。在此前後,遊戲東方較小教會已從使用希臘語文的教會中陸續分化出來。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派教會大部分成為正教,即東正教。
和子說(拉丁文:filioque)即表示:“聖靈是由天父和聖子而出”。(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重大爭議:聖靈是由天父而出,或是由天父和聖子而出?)。發展歷史 2千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中,出現過二次的重大分裂。一般人較為了解的是發生在1517年,由馬丁·路德針對當時教會各樣弊病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這是教會史上第二...
會議英文是源自希臘文 ,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後日東西分裂的卡爾西頓公會議。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不承認天主教單方面召開的“大公會議”。教會會議就是普世教會或...
此外,還有一個較小的黑人教會,稱為有色人衛理公會,後改稱為基督徒衛理公會。發展歷史 20世紀以來,其主要宗派在教義上的分歧已漸消失,出現聯合運動。1939年,美以美會、監理會與美普會三派合併組成聯合衛理公會。1968年,衛理公會又與福音聯合兄弟會組成聯合衛理公會,為美國衛斯理宗最大的組織。該宗的黑人...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於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
1844年,主要由於南北兩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對立,美以美會又分裂為北方的美以美會和南方監理會。1870年又從後者中分裂出有色人衛理公會,現稱基督徒衛理公會。20世紀以來,主要教會之間的分歧逐漸縮小乃至消失。1939年,美以美會、南方監理會和美普會聯合組成衛理公會。同英國衛斯理宗一樣,美國衛斯理宗亦十分...
在4世紀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它為合法宗教為止。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I)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所有人都要信奉。1054年,基督教發生了大分裂,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紀又從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