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電子產業技術轉型研究

《基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電子產業技術轉型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童昕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電子產業技術轉型研究
  • 項目負責人:童昕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通過對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在中國的移植和本土化過程的持續追蹤,揭示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的變遷對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生產-消費模式、技術演化路徑和環境治理實踐的影響。具體研究以跟蹤《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的實施過程為切入點,從社會-技術體制轉型的角度考察EPR的具體組織形式對離散型供應鏈中不同企業推廣和採納綠色創新的策略和行為影響。研究採用演化模型方法,模擬不同情景下,技術變化所帶來的利益與風險在供應鏈中的分配機制、企業行為激勵效果和再生利用市場動態。通過實證調查,考察社會-技術體制轉型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表現,及制度演化過程。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當前全球電子產業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廢物管理挑戰,提出從技術轉型的視角出發,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作為技術轉型的目標,考察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的建構過程。研究以行動為導向,在項目執行期間,通過參與工信部EPR試點籌備及實施,沿著電子廢物循環利用產業鏈,重點開展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工作。(1)針對廢物產生的消費末端,在北京京郊典型社區開展了持續三年的社區回收實驗,基於該實驗,對新興的“網際網路+回收”的幾種不同模式,進行了系統化的比較分析,探索了EPR制度與城市廢物管理系統相結合的可行機制;(2)針對回收逆向物流,在北京、河北、廣東等地開展了非正式回收網路的實地調研,重點分析了正式回收體系與非正式回收網路之間的合作機制,以及由此帶來的電子廢物跨省流動現象,並基於環保部固廢司公布的2014年廢棄電器電子廢物拆解補貼基金的實際發放數據,採用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對跨省流動的規模和空間格局進行了估算,為全國電子廢物循環處理設施最佳化布局提供了有價值的方法參考;(3)針對生產者延伸制度的關鍵主體,在北京、上海連續4年舉辦WEEE&EPR研討會,與國內主要的電子電器產品生產者和電子廢物回收處理廠深入研討EPR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並在會議之外,持續開展相關企業的實地調研;(4)針對EPR制度在新興技術領域中的套用,重點結合光伏技術套用中面臨的材料供給瓶頸,分析了EPR制度可能對材料選擇和全生命周期材料循環的貢獻。上述工作在國內電子廢物管理領域產生較大影響,主要科學意義有三方面:(1)揭示正式部門與非正式部門的聯繫機制,從實踐角度,提出包容非正式部門的模式創新;(2)找到了定量化估算非正式部門對廢物流的規模和空間格局影響的方法,該方法在國內運用效果得到實踐領域的認可,期待進一步完善,並擴大到全球尺度的巨觀分析,以及微觀區域尺度的處理設施和物流系統最佳化;(3)在EPR制度的國際爭論中,強調了EPR制度創新導向的最初立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