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食品

據新華社報導,“目前盛行的核酸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並無多大幫助。”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項目執行人、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楊煥明教授日前對所謂的“基因食品”提出置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因食品
  • 外文名:Genetic food
  • 質疑者:楊煥明
  • 分類:動物,植物,微生物食品
  • 轉基因功能:增產型、保健型、高營養型等等
  • 潛在危害:致敏性、抗藥性等
新聞報導,楊煥明簡介,基因食品分類,潛在危害,

新聞報導

基因專家質疑基因食品
”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項目執行人、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楊煥明教授日前對所謂的“基因食品”提出置疑。
在楊煥明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一張報紙的版面正中登著一幅楊教授與人合影的照片。“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時候拍的,未經我同意就用於商業目的。”對於這種打著“基因”大旗的偽基因現象,楊煥明表示憤慨和抗議。
近年來,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工作草圖”的繪製完成,一股“核酸”熱忽然在神州大地上興起,以保健品名義出現的“基因食品”一時間充斥著大小媒體,屢見報端。
楊煥明說,基因無疑和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人類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者間接和基因有關,但是從科學角度看,所謂人體需要補充外源核酸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分析
他分析說,人類生命由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肪4種基本物質組成,核酸基因的載體。人們每天都在吃“基因”,只不過通過消化系統的酶將原來的基因分解成人體能夠吸收的核苷酸等並不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這4種物質中,除核酸外,都是要從人體外吸收的。人體缺的是營養,而核酸不可能缺。
“某些廣告上說人老了或得病,製造基因的能力可能會減弱,這更是無稽之談。我要問,人得了腫瘤,腫瘤細胞里不就有基因嗎,但得了腫瘤的人,腫瘤長得很快,這不就說明基因生成的能力很強嗎。事實上,除了幾種特別的遺傳病會影響基因生成外,人最不缺的就是基因。而得了這些遺傳病的人,一般出生不久就死了。”
“另外,這吃進去的‘基因’也不可能使你增長什麼,因為它不會帶入什麼信息,像激素一樣。這種東西是從日本搞出來的,證明是失敗的,沒有什麼效果。”
針對老年人急於補充營養的心理,這位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平衡膳食,沒有必要購買高價的所謂“基因食品”。

楊煥明簡介

同時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倫理委員會委員的楊煥明,是人類基因組計畫中國項目的領軍人物,他和其他科學家一起順利完成了我國所承擔的1%的測序任務,為我國躍上生命科學之巔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因食品分類

轉基因食品按來源大體分為三類:
①轉基因植物性食物,如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馬鈴薯、南瓜、西葫蘆和木瓜等;
②轉基因動物性食物,如轉基因魚、豬、雞、羊等;
③轉基因微生物食品,指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的作用而生產的食品,如轉基因微生物發酵製得的葡萄酒、啤酒、醬油等。
按轉基因的功能又可分為5型:
①增產型:通過轉移或修飾相關的基因達到增產效果;
②控熟型:通過轉移或修飾與控制成熟期有關的基因使轉基因生物成熟期延遲或提前,以適應市場需求;
③高營養型:增加食物營養素的含量,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
④保健型:通過轉移病原體抗原基因或毒素基因至糧食作物或果樹中,人們吃了這些糧食和水果,相當於在補充營養的同時服用了疫苗,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⑤新品種型:通過不同品種間的基因重組可形成新品種,由其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在品質、口味和色香方面具有新的特點。
由於轉基因食品具有增加食物資源、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強化食物的保健功能、減少食品農藥殘留、改善食物的品質等優勢,因此轉基因食品在短短几年中得到飛速的發展。目前美國轉基因食品多達4000多種,占加工食品中的60%左右。英國7000多種嬰兒食品,巧可力、冷凍甜品、麵包、人造奶油、香腸、肉類等產品中可能含有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豆副產品。在其他國家上市的食品中,轉基因食品也再不陌生。我國轉基因食品尚未規模生產,但近年來進口的轉基因作物以及初級加工品數量猛增。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從1996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1.38萬噸,到1999年飆升至164.3多萬噸,2000年達557萬噸,2001年則接近900萬噸。目前我國進口大豆主要用做加工原料,生產豆油、豆腐、豆奶等製品。在我國百姓的餐桌上,轉基因產品也相當可觀。

潛在危害

轉基因食品引入了外源基因或修飾內源基因,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可能對上萬年才形成的生態平衡造成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心存疑慮。儘管迄今尚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實例,但也不能證明轉基因食品完全無害。目前認為轉基因食品可能的潛在危害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致敏性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世界上90%以上的食物過敏是由大豆、花生、堅果、小麥、牛乳、雞蛋、魚和貝類8種食物引起的,此外尚有160食物曾有過引起過敏反應的歷史。在轉基因操作中,有可能加入一些無食用歷史的過敏原。如果將編碼這些蛋白的基因導入作物中,可能使轉基因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2、抗藥性
目前轉基因工程中,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套用的最為廣泛,其本身並無安全性問題,但通過基因水平轉移,有可能將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傳遞給人腸道中的微生物,並在其中表達,獲得抗藥性,這就可能影響口服抗生素的藥效,對健康造成危害。為了徹底消除這一因素的潛在危險,科學家正設法在轉基因植物食品中避免使用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特別是不用與臨床上使用的抗生素抗性編號相同的標記基因。
3、致毒致害作用
1998年蘇格蘭Rowett研究所Arpad Pusztai博士報導,用轉雪花蓮凝集素(GNA)基因的抗蟲馬鈴薯飼餵大鼠,引起大鼠體重嚴重減輕,免疫系統遭破壞。1999年,Arpad Pusztai博士又同病理學家Stanley Ewen一起研究了轉GNA基因抗蟲馬鈴薯對大鼠胃腸道不同部分的影響,結果發現,大鼠胃黏膜、腔腸絨毛以及腸道的小囊長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該試驗雖經英國皇家學會組織專家評審,發現該研究存在試驗動物數量不足,大鼠飼料單一等嚴重缺陷,認為該結論缺乏真實性,但卻引起了媒體與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擔心,由此引發了國際上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爭論。
4、增強食物中的毒素和抗營養因子
有許多食源性生物本身能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和抗營養因子,以抵抗病原菌和害蟲的入侵。如豆類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生氰糖苷等。傳統食品中這類毒性物質和抗營養因子的含量較低,或者在加工過程中可以除去,因此並不影響人體健康。但轉基因食品中,特別是抗蟲轉基因作物的產品,則有可能增加這類物質的含量或改變了這類物質的結構,使其在加工過程中難以破壞,造成對人體的危害。目前雖然沒發現轉基因食品由於增加了有毒物質或抗營養因子而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但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因此需要對這類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毒理學評價。
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工程將是本世紀經濟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發展轉基因食品是解決人類糧食短缺的一條重要途徑。任何一項新的科學技術的套用都有它的兩面性。如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同時引起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核能的開發提供了巨大能源資,同時也製造出了能夠毀滅人類的核武器;農藥使農作物大幅度的增產,但同時也對人畜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轉基因食品也不可避免出現負面影響,但科學的發展總會有辦法解決其所產生的潛在危害。人類將有一個更加快樂幸福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