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女孩

培育女孩

家中有一女孩兒該如何教育?如何教養女孩變淑女?為何爸爸在女孩成長中作用重大?母親和女兒應該如何相處?如何讓女孩遠離危險?

基本介紹

  • 書名:培育女孩
  • 作者詹姆斯·杜布森
  • 原版名稱:Bringing Up Girls: Practical Advice and Encouragement for Those Sha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omen
  • 譯者:李曉燕
  • ISBN:9787561794814
  • 類別:親職教育
  • 定價:42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詹姆斯·杜布森被譽為美國頭號心理學家、家庭最高顧問,他的事業是為兒童和家庭提供幫助。杜博士一生專職於服務兒童和家庭。他是非營利組織“美國愛家協會”的創始人和名譽董事長。作為執業心理諮詢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他曾14年之久在南加州大學醫學院任職,並在洛杉磯兒童醫院任職17年。他持有南加州大學兒童發展學博士學位。
杜博士參與政府有關家庭問題的各項事務,他是白宮家庭問題會議的特別工作組成員,受到過吉米卡特總統的特別嘉獎。他被羅納德里根總統任命為青少年司法與預防犯罪國家顧問委員會成員。他還擔任過法務部長的“失蹤及受剝削兒童”問題的顧問、衛生部青少年懷孕預防小組的顧問以及兒童和家庭福利委員會的顧問。
杜博士與妻子雪莉有兩個已成年的孩子:女兒丹妮和兒子瑞恩,並有孫子林肯。杜博士一家居住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春泉市。
杜博士被稱為美國頭號心理學家、家庭最高顧問;
杜博士主持每日“與杜博士聊家庭”廣播節目,全球每天160個國家超過2億人收聽杜博士廣播節目;
杜博士著書30多種,幾乎每種書都暢銷,其最為暢銷的書是《培育男孩》和《勇於管教》。

內容簡介

《培育女孩:滋養下一代女人》是美國著名家庭問題和兒童教育問題專家、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杜布森的又一力作。《培育女孩》從不同年齡段女孩成長過程中難以迴避的困惑和煩惱入手,集中講述了學校教育、父母關愛、同齡人的相處對孩子的影響。涉及培育女孩的種種話題,包括自我價值、性覺醒、單身母親、情感發育等問題,並提供經受了時間考驗的解決方案。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指導性。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極富借鑑價值的參考手冊。

目錄

致謝/001
1奇妙的女孩/001
2處境危險的女孩們/007
3何為女性/017
4為什麼她就是她/031
5教養女孩變淑女/043
6令天使尷尬的文化環境/061
7女孩和母親/069
8少女眼中的爸爸/083
9為什麼爸爸很重要/101
10爸爸對女兒/115
11舞會上的灰姑娘/125
12沉迷於外表美/137
13問與答:關於外表美/157
14文化之河/175
15後果/193
16關於女孩的好訊息/211
17珍愛女兒/225
18月經初潮和青春期/231
19損友、密友、益友/243
20問與答:初潮和青春期/267
21保護女兒:警惕來自科技的侵略/283
22寫在結束的話/295
注釋/303

序言

若我們迷失於文化泥沼中,何以教育女孩?
——為人父母者的貧乏與擁有
我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上海,記憶中全然灰色的影像,構成了成長最濃烈的畫面:我們穿著沒有花色的衣服、膝蓋上打著補丁,有的女孩穿著哥哥穿過的外套,有時難辨男女。蝴蝶結、花鈕扣、耳環、高跟皮鞋,在1977年之前,從來沒有見過。
在這樣一個毫無情調、毫無品味,高調張揚政治鬥爭的大環境中,我們慢慢長成一名青春少女。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亭亭玉立,我們只知道說話嗲聲嗲氣是資產階級的作風,我們要與這種資產階級作風“勢不兩立”。
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也從來沒有被告知:女孩應該和男孩不一樣,我們應當更溫柔、更優雅、更有情調。
60年代出生的青春少女們進入了中學,雖然我們見識了蝴蝶結、花鈕扣、耳環、高跟鞋,但是,我們被鼓勵成為學習尖子。成為學習尖子的女中學生,可不能沾染那些花花東西,這些花花東西會把我們帶人平庸、帶入一個“女性世界”。我們在80年代初度過了寄宿的中學生活,我們遠離生活的柴米油鹽,感覺自己非常的“不平庸”。
然後,我們進入了大學。這是何等開放、何等使女孩子如花朵般怒放的歲月呀。我們的大學同學來自全國各地,人校時有多土,你是想像不出的,一年後有多洋,你也是想像不出的。我們塗口紅、燙捲髮、上街買好看衣服,我們腳蹬高跟鞋,扭動著腰肢走路,我們真的成為女孩子了。我們多么暢快地呼吸著女孩世界中的新鮮空氣,我們成為了作為女孩子的自己。
就在這時,我們被嚴重地引入迷惘之中:女權主義思想瀰漫,它無處不在。我們有時很輕視我們的男同學;我們談戀愛時,期待有女神般的待遇;我們不高興時,會衝著男朋友大吼。於是,美女雲集的宿舍,經常有男同學膜拜女神的影子。什麼是健康的男人和女人的關係?如何彼此建造?如何彼此取悅而不是單方面男人取悅女人?我們一竅不通。我們只知道:鞋子是否合適只有自己知道。我們信奉:男女雙方要給予對方充分的自由。因為80年代與90年代初的思想大解放是這么告訴我們的。
90年代初,我們這些女研究生,被一種知識女性的落寞情緒深深地抓住,同時我們困惑於很難擁有女子的正常生活,我們好像知道,我們好像又不知道,我們失去了什麼,但是,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我們這些女子正迷失於文化的泥沼中。但是,我們依然信心滿滿的樣子.因為我們看見大多數人都是迷失的,所以,我們昂著頭,毫不畏懼地往前走……
於是,我們跌跌撞撞地一下子投入了婚姻,殊不知,婚姻背後有一個網狀的家庭關係,之後,我們生兒育女,對於如何教養男孩和女孩,我們摸索著前行。
這樣迷失的一代人,就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以上所寫,是60後一代受過教育的母親們的寫照。我們沒有被以教育女孩的方式培育,而我們又怎樣去培育我們的女兒呢?
難道,我們只有泥沼、只有粗糙、只有充滿“無性別差異”的文化嗎?不是的,那些原本屬於女性的特質,在文化迷失的強大衝擊之下,依然頑強地閃著光芒,依然如荒漠綠洲那般地生命力強盛。
我們生活其中的文化,不是天然地貧乏的,我們曾經擁有或正在擁有一些可貴的東西,那些是散落的寶石和珍珠,只不過,我們沒有去梳理、去歸整。
我的父親從我懂事起,就教誨我:女孩子永遠不可以在外面與人喝酒,因為人一旦喝了酒,就會有非理智的行為,後果不可堪呀。
父親也教誨我:女孩子不可貪戀別人的財物,因為若貪戀別人的財物,你可能會以你的貞潔作為代價。
我思前想後,父親自我懂事起就給予我的教誨,確實陪伴我走人生道路。如果說作為一名女性,我現在沒有太大的後悔的事的話,得感謝我父親的諄諄教誨。
我的母親是一位世界上最可被稱為母親的人,她在家做“家庭工程師”16年,從我0-6歲,我有一位“全職母親”整天帶著我,雖然母親在家做“家庭工程師”的代價是家庭收入的減少,但是,在那樣灰暗慘澹的文革時代,我敏感易受傷的心靈不至於扭曲,一定得歸功於我母親的付出。因為在嬰幼兒時期,我有穩固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之後,我才得以有力量應對灰暗慘澹的外部環境。
雖然在中學和大學時代,我們將遠離柴米油鹽作為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所生活其間的上海,它深深地給予我生活的氣息。我國小好朋友一家人,都是極會製造美好生活的能人:自己炒椒鹽小胡桃、自己包鮮肉粽、自己裁剪時裝……我只要放假在家,每天都會去我好朋友家裡,一碗蕭山蘿蔔乾炒毛豆,我們都要確滋有味地品嘗……去淘布料,回家照著裁縫書,自己做一條漂亮的裙子……這樣有情調的生活,這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何處尋覓?
當我將這些散落的寶石和珍珠一一撿拾的時候,我記憶的影院開始放映影像,其中最濃墨重彩,一而再、再而三播映的,是我奶奶的相片。1977年的某一天,我爸爸從箱子底拿出了我奶奶的相片:照片中的奶奶約摸三十歲,高高地盤著髮鬢,戴著寶石耳環,溫潤地、女性味十足地微笑著,那么地高雅、那么地與眾不同。這么一個高雅的女人,是我從未謀面的奶奶,她的格調完全地與70年代的生活情況形成了迥異的差別。這是我從10歲起所建立的女人風韻的形象,雖然我愛時尚、愛變遷萬端的時尚,但是,偶像女人的模樣,在我記憶的影院中珍藏,那就是我奶奶的相片,它一遍遍地上映,影響著我。
這些是我作為女孩(女人)的寶石和珍珠,你呢,你一定擁有屬於你的寶石和珍珠。
原來,我們並不貧乏,我們是擁有者。但是,我們所擁有的寶石和珍珠散落於泥沼中,我們呢,則迷失於文化的泥沼之中。
當我們“零星的非系統性的”寶石與珍珠與美國的杜博士相遇,當中國的文化背景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遇的時候,我們就能用一根牢牢的絲線將寶石和珍珠串起來。
我的迷失感,直至我系統接觸杜博士的家庭建造圖書時,才慢慢退去。我慢慢感覺到我堅立在一個穩固的根基之上。2003年,我策劃並編輯《培育男孩》,男孩和女孩構成了人類,在一個男人不具男人氣的社會中,直接的傷害者就是女人:女人在找不到可依靠的男人臂膀的時候,女人將自己變成男人。只有將男孩培養成真正的男人,女人才得以能成為女人自己。
今日,由我策劃並組織翻譯的《培育女孩》即將面世,我是多么欣喜。同樣的道理,只有將女孩培養成真正的女人,男人才得以能成為男人自己。
雖然我們自己的女孩時期充滿了粗糙和迷失,但是,現在的女孩,她們比我們那時面對更多的危險和挑戰。
女孩子被鼓勵像男孩子那樣去競爭、去出人頭地,女孩子的溫柔和女性特質將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消失殆盡嗎?有沒有一種方法,既可以保護女孩的溫柔和女性特質,同時又可以堅定她們的人格?
愈演愈烈的暴力、縱慾以及心靈的貧瘠,使得我們的女孩迷失於其中。壞女孩是萬人迷、好女孩無人理,這樣的文化,催生的是得寵的壞女孩。好女孩有出路嗎?
忙碌的父親和母親,無暇與年幼的女孩建立關係;女孩渴望父親的肯定,父親缺席之下,女孩會有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發生。這一塊心靈的空缺,父親你能填補嗎?
母親之於女孩,母親是女兒觸手可及的榜樣嗎?
女孩對於自我形象的不自信,來源於媒體不遺餘力所製造的“超級美女”形象。厭食症、利器劃身、隆胸等,形成了文化的趨勢,這其中有多少辛酸多少哀嘆呀!
網路社交、網路平台、泥沙俱下的媒介信息,女孩子對此有成熟的辨識能力嗎?
70後的母親們早已登場,80後乃至90後的母親們也陸續登場。這些母親們是否像我們這些60後母親們那樣跌跌撞撞呢?她們是否如我們那般深陷文化泥沼之中呢?
是的,無論是60後,還是80後的母親們,我們都可能深陷文化泥沼之中。但是,被稱為美國家庭問題最高顧問的杜博士(Dr.James Dobson),他的《培育女孩》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若你心中相信並在行為上付之堅忍的努力,這種可能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即優美而漿果般充滿汁水的女人生活。
因此,我們懷著欣喜、懷著感恩,開始我們作為父母的學習成長之途。
2013.7. 26
錢紅林
(作者為北京市愛加倍關愛家庭促進中心創始人、總幹事;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理事;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學歷;系列杜博士家庭建造著作的策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