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漢國中

培漢國中

培漢國中前身是創辦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閩北第一所中學校“建郡中學堂”。培漢國中確立了“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培漢國中曾獲得南平市素質教育先進校等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漢國中
  • 校訓:公勇嚴勤
  • 創辦時間:1888年
  • 類別:公立高中
  • 現任校長:王元華
  • 知名校友:陳英、江上峰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簡介,歷史發展,校友名錄,校標及含義,辦學理念,校訓,校園文化,學風,教風,學校榮譽,領導班子,學校大事,

簡介

培漢國中坐落在美麗的黃華山腳下,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閩北第一所中學校“建郡中學堂”。

歷史發展

建甌一中坐落在美麗的黃華山腳下,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閩北第一所中學校“建郡中學堂”。  1949年與“建甌縣立中學”合併為“福建省建甌人民中學”,1952年合併私立培漢中學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校名始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1962年被確立為省56所重點中學之一,1993年被確立為省二級達標校,2005年9月轉制為獨立高中。自“建郡中學堂”創建至今百年來,學校經十五易校名,八遷校址,畢業學子五萬餘人。

校友名錄

楊峻德劉葆彝、陳英、楊立、江上峰、徐洵、魏德馨、朱崇實、宋曉東、鐘維平、朱清、陳小平、林中、劉登平、葉淑巧等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將軍功臣、專家學者、政界要 員、商界精英、勞模標兵,他們身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優秀品質,詮釋著甌一中“公、勇、嚴、勤”的百年校訓,昭示著甌一中“勤奮、守紀、求實、上進”的優良校風。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校標及含義

該標誌設計,取意於“金甌”的諧音“金鷗”,由一隻飛鳥的造型適形變形而成,外形是字母“O”的形態。這是一個意向的標誌設計,從形式上看,具有簡潔、大方的特點。作為學校的標誌,其嚴謹的造型中體現了學校嚴謹的校風和辦學特色。從內容上,比起說明性的標誌,更具有內涵和哲理性。標誌飽滿的造型,寓意著建甌一中是 “天高任鳥飛”的天地;寓意著在母校的關愛哺育下,“小鳥”的羽翼逐漸豐滿,他們將飛出母親的懷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辦學理念

為了提升學校發展的內涵,把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澱與時代精神、未來理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並以人本教育思想為核心,學校確立了“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追求卓越”,它體現一中人的胸襟和自信,其立志遠大,意向崇高。建甌一中這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優秀傳統的學校,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五洲。百年的歷史,是歷屆師生艱苦奮鬥的耕耘史,更是一部令人振奮鼓舞的豐收史。歷史賦予我們一中人必須立志高遠,不斷向更高的目標挑戰,追求卓越。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立人為本”,它取自魯迅的《文化偏至論》:“……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及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個通過培養人,讓人不斷走向崇高,生活更加美好的事業。“立人為本”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來就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尊個性”、“張精神”等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意蘊,同時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教育理念,契合學校校訓“公、勇、嚴、勤”的內涵。體現我們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真正擁有美好的人生。“立人為本”是“追求卓越”的根本和核心;“追求卓越”是“立人為本”的目標和歸宿。

校訓

百年校訓——公勇嚴勤
公當懷天下 勇必出於智 嚴格又嚴謹 勤勞矢致知 校訓,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師的育人坐標,是學生的行為準繩。早在民國初年,建甌一中就確立了“公、勇、嚴、勤”四字校訓。百年來,這一校訓激勵著一代代的建甌一中人,形成了建甌一中“順應歷史,奮勇向前”的優良傳統和“自強不息,嚴謹盡責”的可貴精神。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公—以天下為己任
“公”即“公心”,它體現了學校在建校初期社會倡導的“天下為公”理念,強調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至今仍有其強烈的現實意義。縱觀建甌一中百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的發展始終與時代同步,與國家命運緊密相聯,全校師生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以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為己任,重視培養待人公平,斷事公允的人格品質。學校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一中人“教育為公”、“以天下為己任”的奮鬥史。
勇——膂力和膽識過人
“勇”即“智勇”,古人云:“膂力和膽識過人稱之勇”(膂lǚ力即體力)。“勇”的內涵不僅體現在“體魄”,更體現在“責任”和“智慧”。學校的發展始終是和國家的興衰同 呼吸、共命運的。學校發展初期,時代賦予學校的教育使命。“知恥近乎勇”,培養勇士以雪,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它的光榮任務。如今中華民族已從“雪恥救國”轉向“科教興國”,新時期賦予學校新的歷史使命,學校教育應重在培養具有“智者之勇”、“智慧之勇”的“智勇”型人才。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嚴——嚴於律己,嚴謹治學
“嚴”即“嚴謹”,體現一中人對事業,對學業,對人生的態度。學校嚴格管理,以人為本,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師嚴謹治教,關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嚴謹治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建甌一中百年來的優良傳統。
勤——勤於實踐,奮鬥不息
“勤”即“勤勞”, 強調勤於實踐,奮鬥不息的精神。《禮記·大學》云:“致知在格物。”即現在所說的實踐出真知。百年來一中人身上肩負的使命感和榮耀感,極大地激勵著一代代一中人勤於實踐,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奮發向上。
“公、勇、嚴、勤”的四字校訓是學校的治校方針和精神宣言,它所體現的“自強不息,嚴謹盡責”的可貴精神,是建甌一中人“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根本,它不僅僅反映建甌一中的辦學傳統和辦學宗旨,還在其內涵的昭示中,包含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深深砥礪著一代代建甌一中人的人格品行。

校園文化

學風

學風----尊師、勤學、博採、善思
"尊師"即:尊敬師長,見賢思齊,溫文爾雅,誠懇請教. "勤學"即:矢志努力,珍惜時光,鍥而不捨,學無止境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博採"即:求知若渴,細大不捐,博聞強志,融會貫通
"善思"即:思維活躍,洞中肯綮,勇於探索,思若湧泉

教風

教風----團結、奉獻、嚴謹、創新
“團結”即:互教互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共展宏圖。
“奉獻”即:兢兢業業,甘為人梯,一心為公,獻身教育。
“嚴謹”即: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愛生敬業,堪為人表。
“創新”即: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總結探索,不斷前進

學校榮譽

時間 表 彰 內 容 表 彰 單 位
1981年7月 1981年度全區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建陽地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1982年 田徑傳統項目校 福建省體委、省教育廳、共青團省委
1983年 建陽地區創優美校園先進單位 中共建陽地委 建 陽 地 區 行 署
1984年 建陽地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中共建陽地委 建 陽 地 區行署
1985年 端正黨風先進單位 省委、地委
1986年 1985——1986年度施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表彰單位 福建省體委、省教育廳、共青團省委
1988年 省“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學校 福建省體委、省教育廳
1989年9月 整頓校園治安秩序工作先進集體 南平地區教育局 南 平 地 區 治 安 處
1991年12月 全省大中學校六杯競賽“勤學杯”先進單位 共青團福建省委 福 建 省 學 聯
1992年11月 文明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 福 建 省 人 民 政 府
1993年 省中國小文明學校 福建省創建文明學校領導小組
1994年 福建省中等學校團校建設先進單位 共 青 團 福 建 省 委
1995年5月 省模範職工之家 福 建 省 總 工 會
1996年3月 1995年度全省大中學校六杯競賽“成才杯”先進單位 共青團福建省委 福建省教委
1997年5月 省級無吸菸單位 福 建 省 控 煙 與 健 康 協會
1998年 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 共 青 團 福 建 省 委
2000年8月 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福建省軍區政治部
2001年元月 南平市第七屆(1998-2000年度)文明學校 中共南平市委 南 平 市 人 民 政 府
2002年8月 省第三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福建省軍 區政治部
2003年7月 2001-2002年度文明學校 中共南平市委 南 平 市 人 民 政 府
2004年 福建省心理學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 福建省心理學會
2005年 福建省文明學校 福建省委省政府
2006年 南平市素質教育先進校 南平市政府
2006年4月 “省級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 福建省綠化委員會
2006年12月 “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榮譽稱號 福建省教育廳
2007年2月 “2007年福建省校務公開示範單位” 榮譽稱號 福建省校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
2007年3月12日 “第22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福建省環境保護局、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2007年6月 “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中共南平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

領導班子

校 長: 王元華
副校長: 黃家興 楊 旭 黃榮全 書 記: 王元華
培漢國中培漢國中
副書記:張源祥
組織委員:倪信貴
教務處副主任:李建清 張宜婢 黃翠珍
總務處主 任: 黃敏華
副主任:林繼光

學校大事

年 份 大 事
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9月,“建溪書院”(原西大街人民政府舊址,今為“御花苑”)改設為“建郡中學堂”。學堂經費來自“建溪書院”原有膏火費、木排捐及寺租。年約三千元。學生來自建寧府所屬七縣(建安、甌寧、浦城、建陽、松溪、政和、崇安)的生員、童生,招預科班兩班,共82人,教職員18人。建寧府太守白曾煜兼任學堂監督(即校長),只設預科。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冬,福建學務公所通令太守不得兼任監督,“遂由府委馮寶璀充任”。改預科為中學文科。課程有讀經(四書、五經、詩詞)、修身(以孔孟禮教忠孝節義為本)、綴文(習作文言文、賦詩、答辯)。
1909年 (清宣統元年)秋,監督由陳翼恭繼任。學校改稱“建寧府中學堂”。
1910年 (清宣統二年)春,太守劉王璋委顏釗為監督。增設實科一個班。課程設數學、物理、化學、英語。
1911年 (清宣統三年)英國聖公會基督教學校由勝利路魯班廟臨時校舍遷入較場巷新校舍(今建甌一中校址南半部),創辦漢英初級中學,並在水街頭另設培英女子國中。
1912年 (民國元年),廢文、實科,改辦舊制中學(四年制)初級中學,校名改稱“建甌中學校”。把讀經和綴文改為國文。同時改監督為校長。閩都督府宣撫使馮金榮聘謝廷昌為校長。添置儀器,擴建教室。
1915年 (民國4年)5月9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廿一條”。建甌中學校學生組成宣傳隊,帶動工農商各界民眾舉行遊行。組織檢查隊。在臨江門建一座“國恥紀念碑”。
1916年 (民國5年)縣公署官產處將清府署荒址(現芝城公園處)地基賣給英國教會,謝廷昌校長並帶頭募捐,共得銀元六百元,贖回地基,永遠由地方管業,平息民憤,伸張正義。
1917年 夏,校改稱“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校”。秋,省委丘梧為校長,經費由省撥充,年撥經費近一萬元。招收建屬六縣學生。廢讀經為國文。取消修身課程,設法制、經濟與手工等科,均採用課本。當年,添教室、宿舍,收買舊鹽倉開闢體育場及禮堂。
1919年 (民國8年)在“六、卅”後,以省立第五中學為主體的學生紛紛舉行集會遊行,帶動了許多工人、農民、商人及愛國人士。7月,以省立第五中學為主體的全縣學聯會成立。以楊峻德等為首組織罷課。
1920年 (民國9年)北京《新青年》、《覺悟》、《響導》等新雜誌相繼傳入省立五中。
1922年 (民國11年)冬,省教育廳委梁達代理校長。不久委張琴任校長。計畢業四年制及體育科學生共七班。
1923年 (民國12年),因經費困難,只辦國中。改舊制中學為新制(三年制)初級中學。課程設公民、英文、算學、理化、讀文、作文等17科。
1924年 (民國13年)教員被欠薪三個月之久,齊集剛卸任的縣官公館索取薪水,學生也前去助威請願。縣官唆使軍閥馬弁攔阻壓制,引起一場糾紛。
1925年 (民國14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以五中學生為首,聯合各界回響上海人民鬥爭,集會遊行。以楊則仕、陳希先、陳希昭、詹楚材等學生秘密組織 “十兄弟”(後成為“CY”組織,即共產主義青年團),帶頭罷課並散發傳單,聲討日本紗廠資本家的罪行。
1926年 (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二軍六師在黨代表肖勁光率領下進駐建甌,在大較場慶祝北閥勝利,省五中學生積極參加萬人大會。在肖勁光黨代表領導下,以省五中為中心,組織工會、農協會等,開展革命工作。另:漢英、培英兩校由中華聖公會福建教區建甌支區議會辦理,選舉校董,訂章程,定課程。校名分別改為建甌縣私立培英女子初級中學和建甌縣私立漢英初級中學。
1927年 (民國16年)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第五初級中學”,校長制改為委員制,稱主席委員。翁樹年為主席,楊起葵、潘培炎、李銓、張佩瑾為校務委員。當年,學校開始招收女生。
1928年 (民國17年)3月,五中學生因反對基督教牧師楊明恩美化帝國主義,欲將楊捆綁遊行,被地方法院阻攔。楊則仕、陳希先組織學生與工農約百人沖入法院,捆綁院長林鐘儒、檢察官詹鏡登,戴紙帽遊街示眾。七月,原委員製取消。張琴再任校長,開除進步學生楊則仕等四十餘人。
1929年 (民國18年)春,學校改稱為“福建省立建甌初級中學”。被開除的五中學生聯合在校學生掀起“倒張”學潮。張琴被免職,省教育廳派漳州人鄭璣接任校長。
1930年 (民國19年)秋,學校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添辦高中師範班及附屬國小。改建教室、圖書館及大門。“計畢業高中學生一班,國中學生五班,附小二班”。
1931年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甌中學生紛紛罷課集會,反對日本入侵。五月,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長的校友楊峻德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
1932年 (民國21年)秋,在閩北行政區運動會中,學生龔德民獲萬米比賽第一名得金黃色獎盃。
1933年 (民國22年)秋,省教育廳委陳鋆為校長。學校取消附小,高中師範班改設普通科,辦普通高中。師生成立“新生劇團”。教師黃葵為發起人之一,並參加演出。“是年冬,陳鋆去職,由廳委葉積新為校長。”另: 培英女子國中與漢英國中合併為“建甌私立培漢初級中學”。林肇基為第一任華人校長。
1934年 (民國23年)擴充校外操場,添置理化儀器、藥品。“計畢業高中師範科學生二班,普通科學生一班,國中學生一班。”當年,翁鶴年作詞、梁鶯倪作曲創作省立建甌中學《校歌》。
1935年 (民國24年)校友楊則仕在建甌朝天門外英勇就義。楊潤葵老師備棺為之收殮。
1936年 (民國25年)秋,張貽惠接任校長,高中三年級併入沙縣省立福州中學。學校隆重慶祝卅周年校慶。校友千人自籌經費,向母校贈送紀念品,在大操場會餐,進行三天的慶祝活動。
1937年 (民國26年)秋,蘇師穎繼任校長。“七七”事變後,日機轟炸建甌,校一遷小松東源。後因生活環境不適,師生多病,11月遷回原址。
1938年 (民國27年)2月,李品粹接任校長。校高中部全部併入沙縣“省立福州中學”。校名改稱“省立建甌初級中學”。秋,成立校抗日宣傳隊,由校長直接領導,寄宿生成立“晨呼隊”,清晨沿街呼喊抗日口號,高唱抗日歌曲,喚醒民眾,抗日救國。
1939年 (民國28年)6月25日及7月6日,校舍遭日機轟炸2次,炸毀一座兩層木結構樓房,共8間。二遷校于吉陽寶蓮寺及陳家祠。校長李品粹率校抗日宣傳隊在吉陽、玉溪、大夫、小竹、建陽徐市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40年 (民國29年)學校為全省第二中學區中心(全省分9箇中學區),轄10縣。秋,學生增至280餘人,部分學生移住陳家祠。國中畢業生參加建陽會考。
1941年 (民國30年)1月,謝維申接任校長。夏,謝維申校長為師生購糧,返途遭匪劫殉難;學校遭匪劫,師生被抓10人。由教務主任曾靄文接任校長。秋,校三遷回城區黃華山鄉師原址(現黃華山烈士陵園上下處)及謝氏祠堂上課(今教師進修學校址)。培漢中學校長林肇基被國民黨解送到三明梅列集中營。
1942年 民國31年)2月,葉鋆生任校長,不久離任,9月陳培光接任校長。恢復高中,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奉省府令添辦“戰區班”。收納江浙戰區退閩高中生100餘人。擴建教室、宿舍、挖防空洞,裝電燈、電話。
1943年 (民國32年)陳培光校長接受南雅富紳王雨農田地捐助辦學。用該款擴充校舍,設立雨農獎學金。五月,應錫梓、嚴復慶、黃靜、楊毅等四位學生參加抗日“遠征軍”,赴緬甸作戰。進步學生組織“民主黨”。
1944年 (民國33年)從軍抗日掀高潮,53位師生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當年10月20日《建報》報導:家境困難的省甌中“戰區班”學生,為聲援抗戰前線將士,自發集體絕食一天,將一伙食費捐出勞軍。籌辦縣立中學,分國中、簡師兩部,招生160餘人,國中三年制,簡師四年制。陳才任校長。10月,省甌中“民主黨”被國民黨強制解散。負責人鄭致平(鄭淑和)以“偽造印信罪”被逮捕入獄,判刑一年,獲釋後被當局不準離開建甌。
1945年 (民國34年)11月9日,隆重慶祝省甌中四十周年校慶。印發《四十周年校慶特刊》,公演《四千金》話劇(講述一個家庭里的四姐妹與其男友們交往及家庭所發生的故事),放焰火,開校運會,印發《校友同學錄》一書,人手一冊。《建報》專版刊登省立建甌中學歷屆校友的賀詞賀電。
1946年 (民國35年)縣中師生罷課,鬧學潮,秋,陳才離職。縣派葉鋆生為校長,接任不到一個學期,又由原秘書葉章明任校長,直到解放。
1947年 (民國36年)秋,省教育廳派葉孝義為校長。陳培光校長赴美國某神學院留學。縣中舉行“成績展覽會”,分別展出手工、模型等優秀作業。
1948年 (民國37年)省甌中地下黨組織活躍,辦班級壁報,教唱“古怪歌”,進行個別科目的罷考罷課。解放前夕,地下黨組織民眾趕製和張貼標語歡迎解放軍解放建甌。另:當年1月14日《建報》報導:培漢中學“建國劇團”為心光盲女學校籌募生活費,曾於1月17、18 兩晚在大戲院義演《三千金》話劇。
1949年 1949年5月16日(解放後三天),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八月,奉建甌 軍管會之令,省中、縣中合併。校名為“建甌縣人民中學”。並委林肇基、張佩謹、黃葵、蔡偉緒及地委宣傳部郭國柱科長組成校務委員會。校址從黃華山遷到縣中校舍(今西大縣政府址)。11月,校名改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師生開展“祝捷”、支前宣傳活動。師生23人參加福建公學,25位學生參加二野軍政大學五分校,隨軍轉戰西南。3人參加三野軍政大學。私立培漢中學成立“董事會”,特聘卓集成為首任董事長。
1950年 2月,奉專署令,林肇基任校長,蔡偉緒為副校長。吸收大批工農子弟入學。設人民助學金,成立工會、學生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十二月,師生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師生36人參加抗美援朝。
1951年 圍繞抗美援朝這箇中心,開展思想教育,師生投入肅反清匪、捐獻優撫、征糧減租等社會活動。學校4位教師、68位學生參加土改工作隊。
1952年 7月奉專署指示,私立培漢中學與省立建甌中學合併,委王玉珩同志為副校長,主持工作,並派工作組進校協助工作,學習蘇聯,設立校政治輔導處。8月,教師集中福州思想改造。9月,合併工作完成,工作組撤銷,省甌中、縣中、培漢中學三校已成一統。王玉珩同志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校長。學生增加到924人,全校20個班。國中部設縣中原址,高中部設培漢男生部址(今建甌一中校址處)。張道軒同志為縣教育系統第一個團支部書記。
1953年 成立校黨支部,書記王玉珩,副書記張道軒。張枝欽、黃泉碧、黃津智為第一批黨員。蓋了第一幢教學樓(八間教室)。松溪、政和、邵武、光澤、建陽、崇安6縣高中學生及教職工16人併入省立建甌中學。
1954年 貫徹國務院“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方針,開展勞動教育,對優秀的工農子弟實行升學保送制度。添辦師範班。校“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改稱“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5年 秋,教師集中參加肅反運動。
1956年 王玉珩同志調專署任教育科長,專署派唐利民同志任校長。秋,改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址在培漢男生部址(今建甌一中校址處)。新建成實驗樓、教室、禮堂,擴建大操場。學習蘇聯,採用5分記分法,增設手工勞動課。
1957年 3月,楊潤葵老師出席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大會,還當選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代表會議代表。5月,學校開始反右運動,有6位教師被劃為右派。
1958年 3月,師生參加縣委召開的文教衛躍進誓師大會,投入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校辦煉鐵廠,煉出生鐵45噸。
1959年 師生開荒百餘畝。在校園內辦農場、農藥廠、化肥廠、農具廠、木工廠等,實行勤工儉學,開展勞動技術教育。1959年12月26日,學校曾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四周年暨建國後十年慶典活動。
1960年 回響黨中央全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號召,種蔬菜70餘畝、種小麥60多畝,收蔬菜85000多斤、小麥萬餘斤。師生300多人下鄉挖岩肝、葛根45000多斤,保障生活自給。開展學習小橋“少年英雄龍卓欽事跡”活動。林如竹老師被選為出席省第五屆群英會代表。
1961年 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初一、初二開設“三二”、“三三”制學制改革試點。玉山五中併入一中。高考報考63人,錄取39人。
1962年 學校被定為福建省56所重點中學之一。
1963年 首次開展“學雷鋒創三好”活動,評出三好生64人。師生公演《洪湖赤衛隊》、《紅珊瑚》《赤葉河》等歌劇。暑假,教師集中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1964年 開展“四清”運動,省派工作組到校蹲點。有3位教師被“清洗”回家。高考報考116人,錄取大專院校70人。
1965年 貫徹毛主席“七、三”指示精神,在初、高中開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試點班工作。理、化、生實驗科學樓、體育館落成。
1966年 5月底“文化大革命”爆發,一中遭嚴重衝擊,領導被“罷官”,教師挨批鬥,慘遭迫害達83人。24日,縣派“工作組”進校。接著又派劉鎮保來校當校長。7月學校停課鬧革命。9月下旬,首批赴京串聯代表到達北京,參加了國慶天安門遊行和焰火晚會。前後三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紅衛兵”代表返校,紛紛成立“10·18戰鬥兵團”“長征野戰兵團” “11·3”等民眾組織,並開始“大串連”。
1967年 學校形成“四二五”和“八、一”兩大派組織。校園出現了激烈的兩派文攻武衛和奪權鬥爭。當年,校名改稱“福建省建甌紅衛中學”。
1968年 春,複課鬧革命,國中招生。10月,6795部隊副連長吳永德率“軍宣隊”、“工宣隊”進校,二中併入,籌建“建甌中學革命委員會”。
1969年 1月,校老三屆學生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同時,留校學生胡閩英組建了紅衛中學文藝宣傳隊,演出了歌舞劇《井崗山的道路》等。2月,教師參加“毛澤東思想學習班”,開展“斗、批、改”。3月1日晚召開“建甌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慶祝大會,軍代表吳永德任校革委會主任,陸月壽、邱家泉、謝慈睦三人任副主任。吳永德、邱家泉、呂寶林、潘如燦、陳蘭英等5人組成領導小組,吳永德任組長。此時,“紅衛中學”更名為“福建省建甌中學”。學校在穆墩建成“學農基地”,山地36畝、水田26畝,辦了校外農場。
1970年 進行“一打三反” (打擊反革命、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運動,調整了28位教職員,下到全縣各公社中學和城區各國小戴帽國中班任教。
1971年 7月,建甌縣革命委員會派江明星到校主持工作。秋,恢復高中招生,採取推薦選拔法,學制為國中二年。高中二年。
1972年 1月,建陽地區任命江明星為校革委會主任。夏,全國掀起“反覆辟”妖風,學校“反回潮”,教學秩序又遭到破壞。
1973年 學生學工、學農、學軍,文科讀書看報,理科學工基、農基。
1974年 開展“批林批孔”,批判“師道尊嚴”。學生是“學不上學都上學,會不會都插隊”。73屆高中延遲半年後畢業。
1975年 學“朝農”經驗,學校推行開門辦學,56位工農兼職教師上講台。學校在小橋公社西邊電站、後塘、陽澤大隊建立學工、學農、學醫基地。
1976年 10月“四人幫”被粉碎,師生召開聲討“四人幫”罪行大會。11月貫徹“抓綱治校”的戰略決策,校園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1977年 校名復更名“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4月,師生參加縣教育系統召開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學習雷鋒尊師愛生”的萬人誓師大會,並上街遊行。5月,撤銷校革命委員會,派潘渭水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主持學校工作。7月恢復大專院校招生考試制度,實行“自願報名,民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查”的辦法。11月,批判“四人幫”泡製的“兩個估計”。工宣隊撤離。
1978年 6月21日,建陽地委任命馮輝星任校長,馮輝星到任後兼黨支部書記,林如竹任副校長、副書記。全面整頓學校秩序,發展新黨員,調整充實師資隊伍。9月,開始使用全國通用的十年制新教材。
1979年 春,恢復為省87所重點中學之一。8月,三層的電化教學樓落成。9月,試行教育部新頒發的《中學生守則(試行草案)》。10月創建校生物園。11月,百分之四十的教職工調整了工資。
1980年 北京部隊後勤部政委楊金諾(陳英)回母校,並為師生作了發揚革命傳統的專題報告。新圖書館落成,藏書2.1萬冊。
1981年 開始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糾正冤假錯案。改正錯劃右派6人。四層(32套)教工宿舍建成,教師喜遷新居。
1982年 高中學制改為三年。四月召開校首屆教代會,作為地區示範點,全區各兄弟校來校觀摩指導。學校被省體委、省教育廳、共青團省委聯合命名為“田徑傳統項目校”。肖崇高老師被評為省勞動模範。12月,贛、湘、粵、閩四省百縣植樹造林會議在建甌召開,學校少先隊組織代表全縣歡迎與會代表,奏鼓樂,獻朗誦詞,獻鮮花。
1983年 《文匯報》、《光明報》、《福建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省電台先後報導了校《生物園》。周申福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
1984年 5月,周申福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獲金質獎章。高考為大專院校輸送180名新生,創當時最高紀錄。秋,趙南平為校長。當年,學校被地委、專署授予“建陽地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1985年 校黨支部被評為省“端正黨風先進支部”,學校被評為省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1986年 月,《校志》編印。主要編輯人員有:陳芝生、梁振星、陳和煥、楊仕宜、黃玉梅、林兼善、黃榮壽、傅啟傑、呂煥章、蔡建生、陳述仁、季昭文、管棟樑等。為慶祝建校80周年,還出了《校友錄(第1集)》,舉辦了校史展覽。11月9日、10日兩天隆重慶祝建甌一中建校八十周年。9日上午,在主會場電影院召開慶典大會。會後舉行文藝演出,由天明(蔡亮之的筆名)譜曲,吳端甫、蔡建生、陳和煥作詞的《校史組歌》開場氣勢宏大,省歌舞團校友和校文藝隊表演了精彩的節目。下午,校友舉行聚會,參觀校園,觀看校史展覽室、榮譽室,觀看反映學校教育新貌的電視片《春華秋實枝葉茂》。10日上午,主會場電影院舉行校友報告會。下午,在校生物園召開校友座談會。海內外校友紛紛發來賀信賀電,縣委、縣政府、14個鄉(鎮)的領導同歷屆校友歡慶一堂。另三千平方米實驗樓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
1987年 高考,謝弢同學以總分645分獲省理科狀元。
1988年 教師職評試點工作開始,全校首次評出中學高級教師11名、中學一級教師31名。學校被授予省1987—1988學年《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表彰校、“省教育系統工會先進集體”稱號。
1989年 全面推行《建甌一中改革管理試行規定》,健全和加強教學質量和教學常規的檢查評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高考大豐收,上省專線225人,上重點線106人,列南平地區之冠。沈妮娜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0年 新教學大樓(36間教室)開始施工。首屆“教學觀摩周”在我校舉辦,有福州三中、南平一中等21個單位參加。當年高考上大中專總數達364人,其中上省專達239人,又列南平地區之冠。
1991年 創辦校報《黃華山下》,主要編委有:吳維璋、傅啟傑、陳芝生、蔡建生、陳和煥、鄒小華等。當年,高考上大中專總數又達329人,其中上省專達215人,文理科連續三年列南平地區之冠。趙南平校長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被授予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
1992年 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文明單位”稱號。創建建甌一中校友聯誼會,會長龔松滋,副會長卓永廉、付啟傑。當年高考連續第四年居南平地區之首,上大中專總數達358人,上省專線248人。
1993年 趙南平校長調動,卓永廉接任校長。通過省二級達標校驗收。學校建設的300米跑道被當時的《中國體育報》譽為“閩北第一家”。被省創建文明校領導小組授予“省文明學校”稱號。建立學校心理諮詢室,開通心理諮詢熱線。高考連續第五年名列南平地區之首:上大中專總數為514人,上省專線總數為245人。卓永廉校長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4年 1月,建甌一中團校被評為省團校建設先進單位。傅啟傑老師負責創辦《校友會訊》專刊。當年高考獲地區“六連冠”:上大中專總數為494人,上省專線總數達273人。卓永廉校長被評為省中學物理特級教師。
1995年 迎九十校慶,成立校慶籌委會,開展校慶籌備工作。首屆陳英獎助學金(2003年改稱為陳英金嵐獎助學金)頒發。省政府授予學校“省第五屆文明單位”。5月省總工會授予建甌一中省“模範職工之家”,10月省教委授予建甌一中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創辦峻德中學,傅啟傑為校長。當年高考獲地區“七連冠”:上大中專總數達521人,上省專線達332人。
1996年 學校大力推行“和諧加特色”的教育整體性改革。當年高考連續八年名列地區之首:上省專線達341人,尤其文科取得很大突破,上省專線達111人。為慶祝九十周年校慶,創作了由王命醒作曲、魏德畔作詞新校歌《號角向著新世紀吹響》,還拍了反映學校教育新貌的錄像片,編印《建甌一中九十年》紀念畫冊,在校友樓二樓開設“九十年校慶展覽室”。福州校友200多人組團,打著旗幟,扛著牌匾,統一標誌,浩浩蕩蕩地回母校參加慶典活動,表達了對母校的熱愛和誠摯之情。10月2日上午,隆重舉行校慶九十周年慶典活動,近兩千名校友歡聚一堂,舉行了校友陳英和林中、林偉獎助學金捐贈儀式以及校友陸華珠女士捐款儀式,舉行了為“校友樓”、“智泉噴水池”、“飲水思源雕塑”、“周恩來總理題詞壁鐘”、“園中園”、“雨蓋80米跑道”等十五項工程剪彩儀式;當天下午,在市電影院舉行九十周年校慶文藝演出。當年,學校設立首期林中、林偉獎助學金(2005年改稱為“旭輝集團獎助學金”)。省人大常委會授予校“省優雅校園”稱號。
1997年 迎香港回歸,迎黨的十五大召開,6月21日隆重舉辦校首屆“藝術節”。5月被授予“省級無吸菸單位”。當年高考又列地區之冠:上省專線達372人,其中,上本科線達288人,上重點線達127人。
1998年 6.22特大洪災,學校展開抗災自救重建校園工作。統考、會考、中考、高考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又有了歷史性的突破。高考上省專線401人,其中上重點線142人,上本科線達330人;連續第十年列南平地區首位,被社會和校友稱為“十連冠”。《建甌報》、《閩北日報》、《福建日報》分別報導我校高考所取得的輝煌成果。24套教工宿舍集資樓落成。建成校電子備課室、多媒體投影教室。
1999年 學校首次實行《學校二層幹部公開選聘上崗》制度,產生了新的中層領導班子。建成開放式的電動推拉式的新大門。學校校務公開工作全面推行。高考又攀上新高峰:上省專線達408人,其中上本科線人數突破350人。理科考生吳巍同學以總分900分(百分等第100%)獲省理科狀元。8月,校園主頁建成並在網際網路上對外發布信息。新建學生食堂。10月,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校首屆“科技體育藝術節”活動。姚器祥老師被評為“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
2000年 科學樓落成,建築面積6900多平方米,造價500多萬元。高考又取得佳績:上省專(1)人數達572人,上本科(1)人數達151人,上本科(2)人數達376人。8月省宣傳部、文明辦、省軍區政治部授予建甌一中和司訓連“省第二屆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2001年 1月,省環保局、省教育廳授予學校“省第一屆綠色學校”。2月14日晚,學校召開“校園拒絕邪教”教工大會,邪教殘害生命的滔天罪行。5月29日晚,學校黨總支隆重舉辦教工詩歌朗誦、演唱會,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學校還鼓勵在崗教職工購置“小靈通”手機。高考又取得豐收:應歷屆上大專總數達723人,上本科以上人數達456人,上重點線人數達224人。文科考生吳曉雯以總分889分獲全省第二,並以綜合科900分的成績獲全省文科單科狀元。
2002年 8月,王元華調任建甌一中校長,卓永廉任黨總支書記。高考又傳喜訊:上省專線達1045人,上本科線達625人,上重點線達264人,上線總人數高居全區榜首。8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軍區政治部授予一中和市人武部“省第三屆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先進單位”。11月,省紀委、組織部、宣傳部、監察廳、教育廳、省總工會聯合授予學校省“校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峻德中學”改為民營辦校,與一中削離。
2003年 4月,王元華任校長兼任黨總支書記。“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為學校辦學理念。學校被授予“十五國家級科研課題‘新世紀中國素質教育研究’實驗基地”。5月,學校再次實行二層幹部公開選聘上崗,充實了校中層領導班子。高考又攀上新高峰: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800,居全區第一;其中重點線達273人。9月,學校高一年段招生規模擴容為16個教學班。11月17日,學校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系簽訂聯合辦學協定,舉行了簽約揭牌儀式。校開辦華師大教育系研究生班,有53位教師參加研究生班課程學習。建成圖書館信息化管理平台,存書十萬餘冊。高一年段擴容為16個教學班。
2004年 2月,建成了閩北一流的校園網。此項工程從2000年開始建設,先後投資300萬。高考本科上線數再次突破800人大關(其中應屆447人),高考上線數連續十六年列南平市之冠。文科考生謝文怡獲省文科高考總分第二名。秋,學校不設國中,開始轉制為完全高中。當年9月,校工會通過省總工會複查驗收,確認保持省模範職工之家榮譽稱號。10月,校報《立人》創刊出版,總編:王元華,副總編:楊旭,主編:黃敏華。
2005年 5月,學校舉辦“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節”。高考連續17年列全區榜首:當年上本科線人數達1002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文科考生吳鷺超以總分640分獲省文科高考總分第三名。傅昌林、張曼麗兩位同學代表福建省參加第五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高中組機器人營救比賽獲全國一等獎。9月,學校高中擴容規模完成,每年段為16個教學班,全校48個教學班,成為建甌市唯一的獨立高級中學。為迎接百年校慶,學校成立百年校慶籌備領導小組和百年校慶籌備辦公室,籌備校慶的各項工作。
2006年 1月,新雕塑“博愛”落成。2月,在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科學中國人雜誌社共同舉辦的 “未來之星”中國優秀特長生推選活動中,廖甜園、葉章鑫兩位同學同時榮獲福建選區高中組薩克斯項目金獎,被授予“福建省優秀特長生”稱號。3月,雕塑廣場建成。4月,建設“地理園”。舉辦第三屆“新苗杯”課本劇大賽。省化學、語文(第二屆閩派)教學研討會和南平市生物年會由學校承辦。通過省素質先進校驗收。5月,在文化部所屬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北京電視台青少年節目中心、中國兒童網共同舉辦的蒲公英第六屆青少年優秀藝術新人選拔活動中,選手獲得5金、13銀、1銅的好成績;學校也榮獲“吉家·家世界盃”福建選區“優秀組織獎”。6月,開始建大操場塑膠跑道。8月,排練校慶演出節目“廣場文藝”。10月2至4三天舉行百年校慶活動,3日上午隆重舉行百年校慶慶典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