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營建
都城,對道路布置極為重視。當時都城有縱向、橫向和環形道路以及
郊區道路並各有不同的寬度。中國唐代(618~907年)都城長安,明、清兩代(1368~1911年)都城
北京的道路系統皆為棋盤式,縱橫井井有條,
主幹道寬廣,中間以支路連線便利居民交通。
巴基斯坦信德省
印度河右岸著名
古城遺址摩亨朱達
羅城(Mohenjo Daro,公元前15世紀前)有排列整齊的街道,主要道路為南北向,寬約10米,次要道路為東西向。古
羅馬城(公元前15~前6世紀) 貫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寬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為東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兩側行人中間行車馬,路側有排水邊溝。公元1世紀末的羅馬城,城內幹道寬25~30米,有些寬達35米,人行道與車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鋪砌,城市中心設有廣場。
隨著歷史的演進,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自發明汽車以後,為保證汽車快速安全行駛,城市道路建設起了新的變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種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變為石板、塊石、碎石以至瀝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擔繁重的車輛交通。並設定了各種控制交通的設施。
1949年以來,中國城市道路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國許多大城市改建、興建了大量道路,鋪築了多種類型的瀝青路面和
水泥混凝土路面,新興的中小工業城鎮也新建了大批整潔的幹道。如北京市展寬了狹窄的舊街道,修建了二、三環路及通達
衛星城鎮的放射性道路,並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體交叉及機動車、非機動車分行的三幅車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內交通狀況又便利了對外聯繫,改變了舊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國工業城市
上海,建國以來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並建成橫跨黃浦江的大橋和
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兩岸交通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區別
城市道路一般較
公路寬闊,為適應複雜的
交通工具,多劃分機動車道、公共汽車優先車道、非機動車道等。道路兩側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築,人行道下多埋設公共管線。為美化城市而布置綠化帶、雕塑藝術品。為保護城市環境衛生,要少揚塵、少噪聲。公路則在車行道外設路肩,兩側種行道樹,邊溝排水。
要求
現代的城市道路是
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它關係到整個城市的有機活動。為了適應城市的人流、車流順利運行,城市道路要具有:①適當的路幅以容納繁重的交通;②堅固耐久,平整抗滑的路面以利車輛安全、舒適、迅捷的行駛;③少揚塵、少噪聲以利於
環境衛生;④便利的排水設施以便將雨雪水及時排除;⑤充分的
照明設施以利居民晚間活動和車輛運行;⑥道路兩側要設定足夠寬的人行道、綠化帶、地上桿線、地下管線。
城市各重要活動中心之間要有便捷的道路連線,以縮短車輛的運行距離。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須有道路通達,以利居民活動。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積之內,縱橫交錯形成網狀,出現了許多影響著相交道路的交通流暢的交叉路口,所以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如設定色燈信號管制、環形交叉、渠化交通、立體交叉等以利交通流暢。城市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速度快慢懸殊,為了避免互相阻礙干擾,要組織分道行駛,用隔離帶、隔離墩、護欄或劃線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運輸
乘客上下須設定停車站台,還須設定
停車場以備停駐車輛。要為行人橫過交通繁忙的街道設定過街天橋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又避免干擾車輛交通;在交通不繁忙的街道上可划過街橫道線,行人伺機沿橫道線通過。
此外,城市道路還為城市
地震、火災等災害提供隔離地帶、避難處所和搶救通道(地下部分並可作人防之用);為
城市綠化、美化提供場地,配合城市重要公共
建築物前庭布置,為城市環境需要的光照通風提供空間;為市民散步、休息和體育鍛鍊提供方便。
分類
根據道路在
城市道路系統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分為:①快速路,②主幹路,③次幹路,④支路。
快速路
為流暢地處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築的道路。要有
平順的線型,與一般道路分開,使汽車
交通安全、通暢和舒適。與
交通量大的幹路相交時應採用立體交叉,與交通量小的支路相交時可採用平面交叉,但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兩側有非機動車時,必須設完整的分隔帶。橫過車行道時,需經由控制的交叉路口或地道、天橋。
主幹路
連線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幹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
交通運輸。主幹路上的交通要保證一定的行車速度,故應根據交通量的大小設定相應寬度的車行道,以供車輛通暢地行駛。線形應順捷,交叉口宜儘可能少,以減少相交道路上車輛進出的干擾,平面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交通量超過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時,可根據規劃採用立體交叉。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套用隔離帶分開。交通量大的主幹路上快速機動車如小客車等也應與速度較慢的卡車、公共汽車等分道行駛。主幹路兩側應有適當寬度的人行道。應嚴格控制行人橫穿主幹路。主幹路兩側不宜建築吸引大量人流、車流的
公共建築物如劇院、體育館、大商場等。
次幹路
一個區域內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務功能,配合主幹路共同組成幹路網,起廣泛聯繫城市各部分與集散交通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快慢車混合行駛。條件許可時也可另設非機動車道。道路兩側應設人行道,並可設定吸引人流的
公共建築物。
支路
次幹路與居住區的聯絡線,為地區交通服務,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兩旁可有人行道,也可有商業性建築。
根據道路力學分類,城市道路主要分為剛性路面和柔性路面兩大類。
柔性路面。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彎沉變形較大、抗彎強度小,它的破壞取決於極限垂直變形和彎拉應變。以瀝青路面為代表。瀝青路面結構組合的基本原則:面層、基層的結構類型及厚度應與交通量相適應;層間必須緊密穩定,保證結構整體性和應力傳遞的連續性;各結構層的回彈模量自上而下遞減。
剛性路面。荷載作用下產生板體作用,彎拉強度大,彎沉變形很小,它的破壞取決於極限彎拉強度。主要代表是水泥砼路面。
技術標準
根據國家《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道路還可劃分為四級。 |
類別
| 項目
| 文字說明
|
級別 | 設計車速 (km/h)
| 雙向機動車道數(條) | 機動車道寬度 (米)
| 分隔帶設定 | 橫斷面採用形式 |
快速路 |
| 80 | ≥4
| 3.75~4 | 必須設 | 雙、四幅路 | 非機車的車行道寬度不小於6~7 米。道路總寬度為40~70米。一級道路與其它道路交叉時,應當設定立體交叉 |
主幹路
| I | 50-60 | ≥4 | 3.75 | 應設 | 單雙三四 | 非機動車的車行道寬度不少於5米。道路總寬度為30~60米。 |
II | 40-50 | 3-4 | 3.5-3.75 | 應當設 | 單雙三 |
III | 30-40 | 2-4 | 3.5-3.75 | 可設 | 單雙三 |
次幹路
| I | 40-50 | 2-4 | 3.5-3.75 | 可設 | 單雙三 | 非機動車的車行道寬度不少於5米。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車行道之間可設分隔帶。在設分隔帶時,非機動車道的寬度不少於3米。道路總寬度為20~40米。 |
II | 30-40 | 2-4 | 3.5-3.75 | 不設 | 單幅路 |
III | 20-30 | 2 | 3.5 | 不設 | 單幅路 |
支路
| I | 30-40 | 2 | 3.5 | 不設 | 單幅路 |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車行道之間可設分隔帶,道路總寬度為16~30米 |
II
| 20-30 | 2 | 3.25-3.5 | 不設 | 單幅路 |
III | 20 | 2 | 3.0-3.5 | 不設 | 單幅路 |
展望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各國汽車保有量飛速增加,各國城市道路為適應汽車交通的需要在數量上有大幅度增長,在質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如世界大都市
倫敦、巴黎、
柏林、莫斯科、紐約、
東京等,均建有完善的道路網為汽車交通運輸服務,其他各國的城市道路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由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集中,各種交通工具大量增加,
城市交通日益擁擠,公共汽車行駛速度緩慢,道路堵塞,
交通事故頻繁,人民生活環境遭到廢氣、噪聲的嚴重污染。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已開始實施或正在研究的措施有:①改建地面現有道路系統,增闢城市高速幹道、幹路、環路以疏導、分散過境交通及市內交通,減輕城市中心區交通壓力,以改善地面交通狀況;②發展地上
高架道路與路塹式地下道路,供高速車輛行駛,減少地面交通的互相干擾;③研製新型交通工具,如氣墊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等速度高、運量大的車輛,以加大運輸速度和運量;④加強交通組織管理,如利用
電子計算機建立控制中心,研製自動調度公共運輸的電子調度系統、廣泛採用綠波交通(汽車按規定的速度行駛至每個平交路口時,均遇綠燈,不需停車而連續通過)、實行
公共運輸優先等;⑤開展交通流理論研究,採用新交通觀測儀器以研究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特殊城市道路
地下道路
建造在地下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比如在南京,內環地下道路已經投入使用;上海的外灘道路也全部轉為地下使用,地面上禁止通車。早在2004-2005年,北京就為解決交通問題規劃了‘四縱兩橫’的地下道路網。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是改善城市交通狀況、提升城市環境的重要途徑。用地下道路替代傳統的高架道路,為城市提供了一種新的交通模式,同時在城市中心區發展地下快速道路系統是解決古城保護、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重要途徑;城市交通地下化,可以內涵式地擴充城市空間容量,釋放更多的地面空間用於綠化、適度開發及增加不同區域的城市生活聯繫,降低了道路對城市的割裂,實現了土地的多重使用。
高架路
用高出地面6米以上(淨高架橋樑結構高度)的系列橋樑組成的城市空間道路。與地下道路相比,造價則比地下道路便宜。兩者都可擔負客、貨運輸任務,此外還能與地面道路銜接,而且,高架道路視野開闊、環境優美、行車舒適、空氣清新。比如北京的一些立交橋就屬於高架路,也是城市道路的一種。高架路可以減少平面交叉路口,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節約人們的出行時間。
城市道路交通水平指標
表示城市道路交通水平的指標有:
道路密度(路網密度)
道路密度是行政區域內單位面積的道路總長度,中等城市道路密度為5.2~6.6(km/km),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道路密度為5.4~7.1(km/km)。
城市道路面積密度
城市道路面積密度是城市道路面積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之比,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為15%~20%。一般為8%~15%。
人均道路占有率
人均道路占有率是行政區域內道路面積與人口數量之比,城市人均道路占有率規劃為7~15m/人。
道路鋪裝率
道路鋪裝率是行政區域內鋪裝道路長度與道路總長度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