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村化,是農村城鎮化 進程中的伴生現象,包括城市勞動力構成的農村化和居民思想觀念的農村化,轉變這一現象要切實幫助進城務工農民和失地農民,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農村化
- 外文名:City Rural
- 日語名:都市農村化
- 屬性:是農村城鎮化 進程中的伴生現象
簡介,特徵,應對,突出教育培訓,突出就業保障,突出城鎮配套,相關觀點,
簡介
城市農村化,指城市化過程中,農村生活秩序的同步帶入。城市農村化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伴生的現象。隨著現代化進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造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中的城鎮勞動力構成農村化現象,主要表現為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非農化、身份農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農村化”兩個特徵。同時,在一些城鎮化的農村,農民在向市民的身份轉換中,也保留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這些都屬於城市農村化的現象。
特徵
1、就業非農化、身份農村化。
改革開放後,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從事非農化職業,但戶口的限制使他們一直保留著農民的身份,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在面對湧入城市中的大批農村人口時,過多的把他們定格在“農村人口”上,因此給他們貼上民工的“標籤”。
2、生活市民化、身份農村化。
很多已經離開了農村的農民僅有一小部分實現了身份轉換,他們中相當多的人只是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農民”。而實際身份的模糊感也影響農民工的自我認同。
3、身份城市化,習慣和觀念農村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也即農民的市民化,農村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使居民來不及適應新的身份轉換,雖然農民的身份轉換為了市民,但依然保持著農民的生活習慣,於是在一些居民樓中,草狗狂吠、雞鴨成群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
應對
中國城鎮化是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人口的一個綜合性、整體性、全方位的轉型過程。城鎮化不只是土地房子城鎮化、硬體設施城鎮化,而是要讓人民民眾享受到現代化城鎮的發達、便利,並實現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全面升級。在這一進程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失地的農民都期盼著能真正融入城鎮,真正成為市民。這一身份轉換不僅僅是戶籍和職業的轉變,更涉及到農民自身素質、產業選擇和社會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切實實現農民從形式到內容的全面市民化,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突出教育培訓
突出就業保障
讓農民放棄土地轉化為市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和多元化的就業渠道,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解除農民民眾後顧之憂,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貫徹民眾路線的基本保障。
突出城鎮配套
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注重城市功能的全面配套,提高轉化農民的生活質量,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貫徹民眾路線的基本前提。
相關觀點
2013年10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教授文國瑋接受採訪時提出,農民大量農民進城以後,導致城市居民的素質下降,“提高城市居民素質,是城鎮化的最難點”,並提議“外來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戶口,可以考試審核”。文國瑋指出:
隨著現代化進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要達到作為一個“城市人”所應該具備的“城市居民的素質”,就需要進行教育。“進城”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基礎水平,如果你一字不識,或者對新科技沒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到了城市裡很多設施都不會用,就會需要很多人為你服務,這肯定是不行的。同時,城鎮居民應該擁有基本的道德風尚和法律意識。也就是說,城市的人需要遵守城市的行為準則,恰恰這個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是最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