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腳踏車交通換乘選擇機理及換乘節點最佳化方法研究

城市腳踏車交通換乘選擇機理及換乘節點最佳化方法研究

《城市腳踏車交通換乘選擇機理及換乘節點最佳化方法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何保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腳踏車交通換乘選擇機理及換乘節點最佳化方法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何保紅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促進腳踏車交通與公共運輸的協調發展是最佳化我國城市交通結構的關鍵。本項目選擇腳踏車換乘為研究對象,以提高公交服務水平,最佳化城市交通結構為目標,引入活動分析方法,以出行鏈為著眼點進行線索式跟蹤剖析,揭示腳踏車換乘需求形成機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B&R、公共運輸、小汽車交通三者的匹配比例對城市交通結構的影響,構築基於綜合效率的城市交通結構巨觀平衡模型和換乘效用動態分析模型及評價方法;從微觀視角,研究基於節點的換乘需求時空分布特徵,定義可達性作為評價腳踏車交通與公共運輸銜接匹配指標,提出基於換乘系統可達性的節點最佳化方法,從而增強了項目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和可驗證性,最後通過選擇典型城市,以實例檢驗成果的可行性和先進性。預期成果可為國內城市進行B&R設施規劃提供理論方法和技術支撐,促進城市交通系統良性發展。

結題摘要

在面臨全球腳踏車復興推廣與功能轉型的關鍵時期,本項目選擇腳踏車出行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活動理論和行為決策理論,借鑑時間地理學對行為的時空間研究手段,基於2059個家庭活動日誌、1020個B&R出行者選擇意向調查以及360個樣本腳踏車出行偏好調查的基礎上,從個體多維時空出行鏈的角度,開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特徵分析。建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成員活動鏈資料庫,從多維視角研究腳踏車出行鏈特徵和換乘特徵以及公共腳踏車的出行鏈組合特徵和用戶需求特徵,並以此為依據重新定位常規腳踏車和公共腳踏車服務功能以及公共腳踏車的定義。提出了四類適合於公共腳踏車系統服務的出行鏈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出行鏈組合特徵和用戶需求特徵,以及提升和改善公共腳踏車服務品質的具體舉措。第二,機理建模。建立了基於時間成本的腳踏車換乘機理、基於可達性的B&R換乘需求形成機理、基於個體行為選擇的公交站點時空可達性測度模型以及換乘網路效用模型。從組合方式的角度,以時間成本為約束,研究了三種接駁模式下的腳踏車換乘條件以及潛在換乘需求。其次,從個體行為選擇的角度,以可達性作為效用指標,研究了不同換乘服務水平下出行者對B&R的選擇行為機理,為B&R的需求預測、規劃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最後,分別從出行者和公交站點的角度研究了B&R設施設定前後出行者和公交站點可達性的變化,進一步證明了B&R對公交網路的換乘效應。第三,主要成果。提出了包含個人活動信息、出行信息及社會經濟屬性信息的多維時空間出行鏈構建方法,能更好地刻畫出行行為時空間特徵,為建立活動對出行方式的選擇機理提供了較傳統出行行為研究更為有效的手段方法,構建了基於個體行為選擇的公交站點時空可達性測度模型及換乘效應模型,為從更為微觀角度評價B&R對公交網路的換乘效用評價提供了更好的理論基礎。開發了居民活動—移動T-GIS平台,實現了個體出行行為多維數據的處理和挖掘以及出行鏈的可視化功能,為今後的活動-出行系統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