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依賴症

城市依賴症

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久居城市生活的人們,大都形成了一種養尊處優的生活作風。仔細總結一下他們的生活習慣,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種城市依賴症:手機依賴症、網路依賴症、工作依賴症、整形依賴症、情感依賴症。

城市依賴症的表現,城市依賴症的產生,城市依賴症的辯論,“大學生一族”此問題,相關評論,

城市依賴症的表現

“城市依賴症”,光聽名稱,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狀”:寧近城一寸,不下鄉一丈;寧在城裡苦熬,不去鄉下領薪;寧在城裡漂泊混生,也不到鄉村乾點實事;寧在城裡做“黑人”(無房子、無工作、無戶口),也不回原籍尋找出路……這種“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現的寧上小(中)專不考大學;後來出現畢業了還賴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幾年則集中表現為在城市就不了業就轉去考研,或者低工資、零工資就業也不肯轉向較小城鎮,在城市把自己當文盲跟民工競崗等等,都是“城市依賴症”的具體表現。
一邊是擁擠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職人群,一邊是門前冷落的小城鎮用人崗位――“城市依賴症”似乎正成為一種病症,侵襲著面對就業難的大學生們。有人分析認為大學生們已經“病態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評論指出:“城市依賴症”正在培養“垮掉的一代”。
作為一種就業現象,大學生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不願意下到農村,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城市依賴症”,卻是大可商榷的。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之大是驚人的,人們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同樣驚人。如果用年數來表示,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來類比,一個也許已經處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另一個卻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裡。鑒於此,“城市依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並非“不可思議”。需要擔憂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鄉差距為何如此之大?所以說,“城市依賴症”只是一個偽問題。

城市依賴症的產生

學校教育
新東方美國升學顧問、人稱“哈佛爸爸”的高燕定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負責任的教育家們提倡的所謂“快樂”,而是為了就業!讀了大學後,變得不切實際地追求享樂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務實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就業,這樣的高等教育是失敗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與人生目標的追求,看似是與學校教育無關的個人私務,但當它關涉教育目的的現實時,那就是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的“城市依賴症”,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學業管理過於寬鬆、社會實踐課程太少都有關係。改革開放後,大量已開發國家的專家、客商來華工作,那么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幾年、數十年,卻無怨無悔、業績斐然。一位記者採訪援藏的美國青年教師,問她感覺苦不苦,她說:只要行進在通往人生目標的路上,其他東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家庭影響
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城市依賴,那么這種依賴恐怕早已在人們的思維里根深蒂固。我們常說山里走出來的孩子,是雞窩裡的金鳳凰,常說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面,下鄉是“體驗”生活。因為在我們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選擇在城市工作,因為有更優越的工作環境,有更可觀的薪金,因為有更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更為開闊的視野,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更有面子。
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家長們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多吃苦,經常回憶自己當年上山下鄉經歷過多少苦難,卻還是盡力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環境。
常聽到長輩們語重心長:“不要讀了四年大學到頭來還是回到農村混,我們家可丟不起這個臉”。城市的家長們捨不得讓孩子到農村受苦,農村的家長勒緊褲帶從牙縫裡摳出的血汗錢給孩子做學費,為的就是讓孩子遠離貧窮。學生們選擇留在城市,也有給父母和家庭爭光的想法。

城市依賴症的辯論

反方
大學生怕物質生活“斷奶”
出國留學就不回國,進城讀書就不回鄉,為了生活放棄事業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現象、成為氣候時,“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學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見,“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幾年大學讀下來,真本事沒學多少,吃飯店、穿名牌、用高檔都習慣了,肯德基、ktv、網咖離不了了,睡懶覺、夜生活都學會了……小城鎮、鄉村沒有這個條件,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斷奶”,他們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選擇”沒有“城市依賴”
作為一種就業現象,大學生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不願意下到農村,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城市依賴症”,卻是大可商榷的。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之大是驚人的,人們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同樣驚人。如果用年數來標示,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來類比,一個也許已經處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另一個卻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裡。鑒於此,“城市依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並非“不可思議”。需要擔憂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鄉差距為何如此之大?所以說,“城市依賴症”只是一個偽問題。   不要輕言“垮掉的一代”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用“垮掉的一代”這個具有濃烈歷史色彩的詞組來稱呼處於就業困境中的中國大學生,實在是不太負責任。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眾多原因中的確有著結構性失業的因素。但是,“結構性失業”的苦果又怎么非得大學生獨自來吞呢?簡單地引導畢業生走向鄉村小鎮就能解決“結構性失業”的難題嗎?大學生就業難,從更巨觀的背景看,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比如非公經濟的發育依舊不足,難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比如大學招生數量的非常態“跳躍”,等等。就部分大學生而言,如果專業合適,如果志趣如願,都是可以考慮選擇離開大都市去尋找合適崗位的。而對於堅持留在都市裡尋夢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貪慕虛榮,留戀富貴,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大學生一族”此問題

一邊是擁擠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職人群,一邊是門前冷落的小城鎮用人崗位――“城市依賴症”似乎正成為一種病症,侵襲著面對就業難的大學生們。有人認為大學生們已經“病態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並有評論指出:“城市依賴症”正在培養“垮掉的一代”。 反方
“城市依賴症”正在侵襲大學生
“城市依賴症”,光聽名稱,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狀”:寧近城一寸,不下鄉一丈;寧在城裡苦熬,不去鄉下領薪;寧在城裡漂泊混,也不到鄉村乾點實事;寧在城裡做“黑人”(無房子、無工作、無戶口),也不回原籍尋找出路……這種“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現的寧上中專不考大學;後來出現畢業了還賴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幾年則集中表現為在城市就不了業就轉去考研,或者低工資、零工資就業也不肯轉向較小城鎮,在城市把自己當文盲跟民工競崗等等,都是“城市依賴症”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怕物質生活“斷奶”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出國留學就不回國,進城讀書就不回鄉,為了生活放棄事業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現象、成為氣候時,“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學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見,“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幾年大學讀下來,真本事沒學多少,吃飯店、穿名牌、用高檔都習慣了,肯德基、KTV、網咖離不了了,睡懶覺、夜生活都學會了……小城鎮、鄉村沒有這個條件,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斷奶”,他們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選擇”沒有“城市依賴”
作為一種就業現象,大學生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不願意下到農村,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城市依賴症”,卻是大可商榷的。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之大是驚人的,人們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同樣驚人。如果用年數來標示,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來類比,一個也許已經處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另一個卻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裡。鑒於此,“城市依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並非“不可思議”。需要擔憂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鄉差距為何如此之大?所以說,“城市依賴症”只是一個偽問題。
不要輕言“垮掉的一代”
用“垮掉的一代”這個具有濃烈歷史色彩的詞組來稱呼處於就業困境中的中國大學生,實在是不太負責任。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眾多原因中的確有著結構性失業的因素。但是,“結構性失業”的苦果又怎么非得大學生獨自來吞呢?簡單地引導畢業生走向鄉村小鎮就能解決“結構性失業”的難題嗎?大學生就業難,從更巨觀的背景看,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比如非公經濟的發育依舊不足,難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比如大學招生數量的非常態“跳躍”,等等。就部分大學生而言,如果專業合適,如果志趣如願,都是可以考慮選擇離開大都市去尋找合適崗位的。而對於堅持留在都市裡尋夢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貪慕虛榮,留戀富貴,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大學生“城市依賴症”的七種表現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繽紛的六月注定是熱鬧非凡的,尤其是對於眾學子們來說。中考是這個月,高考是這個月,招生是這個月,畢業也是在這個月。六月是和學生聯繫最密切的一個月。  大學生習慣了躺在學校舒適的床上,拿著父母的錢過著瀟灑的日子,如今,畢業了,也就失業了,去掉了在校生這個頭銜的同時,也就去掉了一些依賴。他們不能再賴在學校里不邁入社會,不去盡一個公民的義務,他們不能再賴著父母,不去盡為人子女的孝道。 
可他們仍然還是在依賴,他們依賴城市。考進大學的時候,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城市,有農村,有富裕,有貧窮,當他們畢業的時候,他們就都成了城市人,眾多的大學生就象一個個白白的饅頭,把城市當成了籠屜,擠在一起發酵。他們得了“城市依賴症”。大學幾年,他們學到了什麼真本領我不知道,可他們習慣了呆在城市裡養尊處優,奢侈糜樂。 
如此說來,他們依賴的不是城市,是城市裡享樂的生活,我們的高校在培養奢靡的一代,而我們的大學生,他們離不開城市的一些生活,那些生活在農村是沒有的。 
一、網咖離不了。在全民皆上網的現在,還有不會上網的大學生嗎?沒有。那被網路套住,困住,深陷網路遊戲,哪個階層占的人數最多?當然是大學生。他們沒錢吃飯可以,沒錢上網不行;不進課堂可以,不進網咖不行。 
二、名牌離不了。在大學裡,男女大學生對名牌服裝,名牌shoes,名牌化妝品的覷視程度絕對超過對知識的渴望。 
三、飯店離不了。不是農村沒有飯店,農村飯店的前身那叫“小吃鋪”,“小吃鋪”里沒有豪華的裝潢,沒有獲得過國家級廚師證書的大牌廚師,只有可口的家鄉飯菜,它遠遠滿足不了大學生們的嘴巴,還有面子。  四、肯德基離不了。肯德基天生是屬於學生的,進那裡,不是為吃飽,是為了吃風格,吃情調。沒人會在意那裡面的署條含量嚴重的超標。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五、KTV離不了。這是一個娛樂的年代,K歌是娛樂時尚的最好證明,看看我們的超女們,他們K的多么鮮明個性,大學生們,這些前衛的捍衛者和衝刺者,有什麼理由不將K歌進行到死? 
六、泡MM、泡GG離不了。其實我想寫談戀愛離不了,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談戀愛是人之常情,再者,愛情是不分農村還是城市的。而泡MM和泡GG是不同的,這裡的“泡”不同於“談”。“”談“的是感情,而”泡“玩的成分多一些。農村,怕是沒有這些MM和GG給大學生去泡。 
七、夜生活離不了。燈紅酒綠的事兒多發生在夜晚,吃完飯了,K完歌了,MM和GG泡到手了,第二天的曙光也乍現了,接著該怎么辦?清晨睡大覺了。農村也有夜生活,那是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平靜香甜的鼾聲。大學生們能受得了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有了以上所說的七個”離不了“,大學生們為何都擠在城市寧肯領低工資也不肯走向鄉村城鎮就找到了理由,鄉下沒有物質條件,沒有精神享受,大學生們離開城市就象嬰兒斷了奶,天生的恐懼與慌亂要他們無所適從了。於是,為了這些享樂的生活,他們寧願放棄了還不錯的鄉鎮就業機會。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相關評論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童大煥】
在哀聲一片的就業寒流中,大學生們卻不約而同地放棄中小城鎮“唾手可得”、甚至待遇豐厚的工作機會,寧願吃野菜也要留在大都市,有人將其斥之為“城市依賴症”和“垮掉的一代”,認為“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 對此,我想為“城市依賴症”、為大學畢業生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就業機會的萎縮和勞動力被擠出,是任何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抗拒的規律,是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潮流,因此所謂的“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什麼病症。對此,不要試圖用道德的烏托邦理想和強制代替理性的現實,要充分尊重每個人選擇職業的權利和能力。
其次,與一些論者所謂“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截然相反,今日的大學畢業生,要留在大都市的,一般都做好了艱苦創業的準備。“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鄉村一間(棟)房”,寧在都市吃野菜,也不要鄉間唾手可得的“月薪三千,包吃包住”,難道不是最好的證明?而且以我本人在地市級城市工作10年、大城市工作4年的經歷看,即使你職業穩定衣食無憂,要論生活的舒適與悠閒,大城市也遠不如小城市。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第三,雖然農村和欠發達地區人才匱乏是客觀現實,但是人才到那兒卻未必真正有英雄用武之地。雖然小地方也能出一流人才,但那往往只是小機率事件。對整體就業方向的把握,必須堅持大數法則。大城市機會多、工資待遇較高、發展空間大、創業成功率高、信息靈通、視野開闊、個人水平提高較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發達地區就業環境相對公平、工作環境內耗小。
必須承認,時下的中國,越不發達地區越講究權力和關係。它會形成一種內耗極大的“權力化生存”和“圈子化生存”狀態,排斥異己,嫉賢妒能。近幾年屢屢發現一些小城市主要官員腐敗後,全縣副科以上幹部無一不行賄之類的新聞,實際上是中國社會“中層生態”的寫照。一位朋友說:“我認識一個小朋友,北方交大畢業,回到故鄉一個小火車站,那些人想辦法整治她,手段很高明。她只好通過考研回北京,結果上了北大。拿到學位後說死也死在北京。” 第四,我們已經告別了一次選擇定終身的就業時代。無論選擇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都必將面臨著“路越走越窄還是越走越寬”的現實問題。當然,第一份工作不可能定終身,會有再次選擇。但是,必須考慮再次選擇的成本,特別是異地再選擇,牽涉到雙方的工作轉換、住房等一系列問題。而選擇半徑大、選擇機會多的發達地區,這些問題大都不成其為問題。
城市依賴症城市依賴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