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是由文國瑋編寫,2013年6月4日出版的一本書籍。
本書從闡述國內外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理論和規劃思想的發展入手,論述城市道路系統與城市用地布局的密切關係、建築與交通的關係;結合現代中國城市和城市交通發展的特點和現代城市發展的趨勢,介紹現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規劃的新觀點和規劃設計方法,以及道路景觀設計方法、城市交通規劃方法;並從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角度介紹城市道路及道路交通設施的設計方法;結合最新國家規範和設計標準,介紹道路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技術數據。本書內容翔實,圖文並茂。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
- 作者:文國瑋
- ISBN:9787302315070
- 類別:教材
- 定價:49元
- 出版時間:2013-6-4
- 裝幀:平裝
- 版次:1
內容簡介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專業的教材,還可作為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參考教材和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等專業的參考教材,也是上述各專業科研、設計、工程技術人員的一本實用的技術參考書和工具書。
前言
從教學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我仍然不斷參加許多城市的規劃評審和培訓服務工作。在服務工作和與各城市規劃工作者的交流中,得到了大量的城市規劃和城市交通的信息,了解了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許多新的發展、新的情況、新的進步和新的問題,對城市新的發展規律有了新的更為成熟的認識。經驗和教訓應該總結,教科書也要與時俱進,面對規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規劃理論和規劃思想上的欠缺和規劃設計的程式化浮躁心態,要進一步強化教科書的理論性及與實際工作的結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因此,有必要對《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新版)》進行修改、充實和提高。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是對《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新版)》的較為系統的重新整理,並做了較大篇幅的修改。《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特彆強化了對第1章規劃思想和規劃理論的修改,進行了新的探討和論述,進一步清晰地論述了城市用地布局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在城市整體上和不同層次上相互協調配合的關係;論述了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規劃的規劃思想和規劃方法的認識;提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標本兼治”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對各章節都有相同的整理和補充,還將本書各個章節與新國家標準和規範進行了一次校核。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是對近十年我國城市發展、交通和規劃的新變化、新規律的新認識和新經驗的總結。《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的修改使得本書更加系統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也將更具實用性。
從城市規劃的基本理論的學習和對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基本的認識:一是城市交通問題的根本解決要從城市用地布局結構的變革入手,就是要把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與城市用地布局規劃結合起來,做城市規劃必須要研究城市交通問題,搞城市交通必須要研究與城市用地的關係,現代道路交通系統模式一定要與城市的用地布局模式相匹配,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要立足於為城市用地所產生的交通需求服務。否則這個城市的規劃搞不好,城市交通也搞不好;二是現代城市交通的組織與規劃必須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現代城市道路必須要進行功能分工,必須要與道路兩旁的用地性質相協調,實踐證明我國城市中的交通混亂無不與此相關。規劃工作者只要把握這兩個基本認識,就能找到規劃的方向和解決規劃與交通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文國瑋2013年2月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新版序早在1991年,文國瑋同志就著有《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一書,該版本出版後就廣為傳播,為教學單位和規劃設計部門所參照採用,並於1996年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材。2001年出版的《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是在原書基礎上更新、發展的第二個版本。現在出版的實際是第三個版本了,已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三個版本的出版歷程也是我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期間我國城市生活日新月異,產生城市交通的各種活動和工業化初期的城市已不可同日而語,城市交通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城市交通越來越複雜,城市交通和城市規劃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可以講,如果不懂得交通就搞不好城市規劃;而同樣不懂得城市規劃也很難搞好城市交通規劃。因而,在學習和從事城市規劃和城市交通這兩個專業時,都需要有一本全面系統和綜合融貫的教科書。
鑒於上述新情況、新發展和新的需要,文國瑋同志根據身跨兩個專業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對2001年的版本又作了大篇幅的補充和修正,書名未改,但新增加和加重了有關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規劃、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樞紐規劃設計等內容,增闢了若干章節,看起來全書更為完整和嚴謹,更為切合實際工作需要,是有關城市規劃專業和城市交通專業更有實用參考價值的一本教材和參考書了。
總的看來,作為教學和科研能在已有成果基礎上不斷改進提高,是當今值得提倡的可貴精神,特別是為不斷發展的城市科學工作者所應當努力和發揚的。2007年元旦
周乾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建設部顧問、原副部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新 版 前 言《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已出版5年多了,追述該書的前身——《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已有15年的歷史了,再追述其初稿——《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設計(試用教材)》(清華大學建築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所1986年印刷)已有20年的歷史了。20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規模成倍地增大,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人們對城市和城市規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城市規劃更為關注。與此同時,城市問題也日益尖銳,特別是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城市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頭等重要的大事。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者、城市交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不斷地從理論上和實踐中尋求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辦法。然而,在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由於認識上的誤區,我們仍然不時地在犯錯誤,仍然在給城市今後的發展製造障礙。
城市規劃需要科學性。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要從專業教育開始,在實踐中再認識、再學習、再總結、再提高。教學上的科學性尤其重要,我們的專業教育必須講求科學,面向實際,不能遷就現實中的問題。5年多來,在教學和參加城市規劃的社會實踐中,通過對城市交通及其規劃中存在問題的不斷的反思,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偏差和失誤都是由於對城市規劃和城市交通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理解不深、了解不夠所造成的。加強城市規劃基礎理論方法的學習,用城市規劃和城市交通的基本理論去認識城市新的發展和發生的新的問題,仍然是我們城市規劃工作者適應城市發展、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必由之路。而教學上則要認識正本清源的重要性,注重從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去傳授專業知識。
本書之所以稱為新版,是因為對上一版作了較大的修改、調整和重要的補充,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城市發展對城市規劃學科現代化的需要,體現在規劃思想、規劃方法和理論上的進步;另一方面則是要力圖指出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和城市交通規劃領域中若干理論和思想上的誤區;同時要與新的法定規劃編制辦法相銜接,並以科學的態度與相關的規劃設計規範相銜接。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是與城市用地布局規劃密切相關、緊密結合的,樹立這一基本思想是搞好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的關鍵所在,也是治理城市交通的關鍵所在。本書著力闡述科學的規劃思想的發展,論述城市交通與城市用地的關係,介紹把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規劃與城市用地布局規劃結合起來的科學的規劃分析方法和規劃設計方法,有別於其他關於城市交通與道路設計的專著。本書不但適用於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習,而且也有益於城市交通和道路規劃設計專業的學習。
新版修訂和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 城市綜合交通規劃與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城市道路網形態與城市布局發展形態的關係,各級道路間距與城市布局結構的對應關係,城市客運系統整體協調發展和現代化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規劃,城市客運交通樞紐設施的規劃,城市交通管理與交通組織規劃等。
科學是無止境的,一本書只能代表一個階段的成果,我願與我們的同行共同努力,讓我們的教材建設能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不斷科學化。文國瑋2006年10月於北京原版序城市是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的有機綜合體,城市交通是維繫城市有機整體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通暢的城市交通對城市的發展、用地開發、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保證和促進作用。城市交通體系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城市規劃法》規定,城市總體規劃應當包括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交通結構和運輸方式尚欠發達。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發展,城市機動車增長很快,城市中的非機動車,特別是腳踏車占很大比重,市區人口密集,行人眾多,形成了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的城市交通特點;加上許多城市的用地布局和路網結構不盡合理,尚處於調整和改善的過程中,增加了交通規劃和組織管理的複雜性。面對我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日趨突出的交通問題,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者和從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的專業人員正在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索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理論和方法,為緩解交通矛盾,提高和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運轉效能做出貢獻。
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根本途徑: 一是要控制大城市中心城區的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是合理安排與調整城市用地布局,逐步形成合理的路網結構,處理好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樞紐點的銜接;三是採取合理的城市交通政策,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搞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統規劃,形成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和路網結構,是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基礎。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在1991年《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一書的基礎上修訂,從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設計的角度,探求把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設計與城市用地布局規劃、城市交通規劃、城市景觀規劃、建築設計等結合起來,綜合論述,相互融通,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教科書和專業用書。該書對古今中外的城市規劃實踐和理論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並根據作者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管理和教學、研究工作的經驗,從道路系統規劃的角度,進行了頗有見地的分析論述,結合國情針對現代城市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它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分析,幫助讀者去理解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具有實用價值。該書的出版,為城市規劃教學和理論研究園地增添了新的花朵。願它在眾人的進一步精心培植下茁壯成長。
因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不能就道路論道路,必須理順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與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城市交通規劃之間的關係,並與城市景觀環境規劃、建築設計、道路設計相互配合。同樣,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城市景現環境規劃,乃至建築設計也必須考慮城市交通問題,理順與城市交通規劃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關係。因此,一個城市規劃工作者,一個從事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規劃師,以及從事建築設計的建築師,必須正確地認識這一點,並熟練地掌握有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本書就是一種嘗試,一種基於上述思想的嘗試。
作為規劃師,不一定要很深透地去了解和掌握交通規劃、道路設計等工程技術性的理論和方法,而應掌握統籌全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和方法,掌握在全局觀念下協調各個方面的基本技能。所以,特別是對於與道路系統規劃關係最為密切的道路設計,本書介紹一些簡易的方法便可得到規劃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技術數據,並為詳細設計確定最基本的規劃原則和要求。而進一步落實於建設則是“工程設計”工作,“規劃”不應該包攬一切。
筆者所著《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設計》1991年出版後,受到廣大城市規劃工作者的好評,並於1996年獲得第三屆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材評選建設部二等獎。為配合清華大學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教材建設,在這次修訂中,除了必要的內容更新外,還融入了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增加了道路網系統性分析及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評析方法等內容並更名為《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期望本書既能有益於開拓眼界、明確規劃思想,又能對規劃設計工作具有實用價值。
科學是無止境的,直至本書脫稿之時,筆者仍感到有許多問題需要更深入地進行研究、探索和論述。因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廣大讀者、城市規劃界的同行一起,在城市規劃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實踐中面向未來,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文國瑋2000年7月於北京
目錄
第1章總論
11.1城市交通與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1
1.1.1城市綜合交通1
1.1.2城市道路4
1.2城市交通與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與理論的發展4
1.2.1中國古代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統5
1.2.2近、現代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理論的發展17
1.2.3城市發展與城市道路系統發展的基本關係38
1.3現代城市交通與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思考41
1.3.1現代城市交通規劃思想的更新42
1.3.2現代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思考47
1.3.3現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與用地布局協調關係的思考52
1.3.4現代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思考58
1.3.5現代城市客運交通系統規劃的思考60
1.3.6城市交通影響分析與評價62
1.4我國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統存在的問題和對策62
1.4.1我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規律和趨勢62
1.4.2中國城市交通問題分析64
1.4.3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理念與對策67
1.5城市交通分類70
1.6城市道路分類72
1.6.1城市道路的基本屬性和稱謂72
1.6.2國標(作為城市骨架)的分類73
1.6.3按道路功能的分類74
1.6.4新形勢下按交通目的分類的思考76
第2章城市交通規劃782.1交通因素78
2.1.1用地78
2.1.2人79
2.1.3車81
2.1.4路81
2.2交通流理論82
2.2.1機動車交通82
2.2.2腳踏車交通86
2.2.3步行交通88
2.3交通調查分析92
2.3.1交通量調查92
2.3.2OD調查97
2.4交通規劃方法104
2.4.1出行生成(trip generation)104
2.4.2出行分布(trip distribution)104
2.4.3出行方式劃分(modal split)107
2.4.4交通分配(traffic assignment)108
2.5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新方法研究思路112
2.5.1規劃方法改進與創新的思路112
2.5.2新方法的規劃策略112
2.5.3調查分析方法的改進113
2.5.4從城市交通的角度對城市規劃用地和路網布局進行調整的案例115
第3章城市道路系統規劃1173.1概述117
3.1.1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基本要求117
3.1.2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程式121
3.1.3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指標問題121
3.2城市道路系統的空間布置123
3.2.1城市幹路網類型123
3.2.2城市道路網的結構分工和功能分工128
3.2.3城市各級道路的銜接131
3.2.4城市交通樞紐在城市中的布置137
3.3城市道路系統的技術空間布置143
3.3.1城市道路網密度143
3.3.2各級城市道路間距和交叉口間距144
3.3.3城市道路紅線寬度144
3.3.4城市道路橫斷面類型146
3.3.5疏通性道路進出口的設定149
3.4城市專用道路系統空間布置151
3.4.1城市腳踏車道路系統151
3.4.2城市步行系統153
3.4.3居住區內部道路158
3.4.4城市停車設施163
3.5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思路與評析165
3.5.1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思路及規劃步驟165
3.5.2城市道路網系統性分析166
3.5.3城市總體規劃道路系統規劃的評析與決策167
3.6城市道路景觀設計171
3.6.1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171
3.6.2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原則171
3.6.3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方法與內容171
3.7城市道路系統的容量估算179
3.7.1車輛預測179
3.7.2汽車與腳踏車出行占用的車行道面積180
3.7.3車輛換算181
3.7.4道路網綜合使用係數182
3.7.5城市道路系統車行道容量估算183
第4章城市客運系統規劃1854.1基本概念185
4.1.1各類客運交通方式比較185
4.1.2現代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規劃的思考187
4.1.3城市公共運輸基本術語與規劃指標190
4.1.4城市軌道公共運輸知識193
4.2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規劃197
4.2.1規劃目標與原則197
4.2.2現代化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結構198
4.2.3公共運輸線網規劃199
4.2.4公共運輸換乘樞紐規劃204
4.2.5公共運輸運營場站規劃206
4.2.6公共運輸系統評價208
4.2.7城市公共運輸工具車數的確定210
第5章城市道路設計2135.1概述213
5.1.1城市道路的設計原則213
5.1.2城市道路的設計步驟213
5.1.3淨空及限界214
5.1.4車輛視距與視距限界217
5.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220
5.2.1城市道路橫斷面設計220
5.2.2城市道路平面設計233
5.2.3城市道路縱斷面設計237
5.3交叉口設計241
5.3.1概述241
5.3.2一般平面交叉口設計241
5.3.3平面環形交叉口設計249
5.3.4道路立體交叉設計253
5.4道路附屬設施的基本知識266
5.4.1城市道路排水設計266
5.4.2城市道路照明267
5.5城市道路路基路面273
5.5.1城市道路路基路面結構274
5.5.2城市道路路面設計要求274
5.5.3城市道路路面等級分類275
5.5.4城市道路路面選配275
第6章建築交通環境與交通設施規劃設計2776.1大型公共建築選址的道路交通規劃問題277
6.2大型公共建築臨近建築交通空間規劃279
6.2.1臨近建築交通與臨近建築交通空間279
6.2.2大型公共建築臨近建築交通及臨近建築交通空間的構成280
6.2.3旅遊飯店臨近建築交通空間規劃280
6.2.4城市客運交通樞紐站前廣場規劃281
6.3客運交通樞紐設計原理288
6.3.1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的基本構成與功能組合關係288
6.3.2客運交通樞紐站的功能空間構成289
6.3.3客運交通樞紐站功能空間的組合方式290
6.4停車設施設計292
6.4.1機動車標準車分類及技術特性數據293
6.4.2公共建築停車車位估算297
6.4.3機動車停車設施設計298
6.4.4腳踏車停車設施設計308
第7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3107.1現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指導思想310
7.1.1城市交通管理要科學化310
7.1.2城市交通管理要不斷完善決策的民主化310
7.1.3城市交通管理要人性化311
7.1.4要加強城市居民交通意識的教育311
7.2城市交通組織規劃311
7.2.1城市交通組織規劃的目的和作用311
7.2.2城市交通組織方法312
7.2.3城市交通組織規劃的階段劃分和規劃步驟312
7.2.4城市交通組織規劃圖紙的表現313
7.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設施314
7.3.1交通信號設備314
7.3.2交通標誌318
7.3.3交通標線319
附表A圓曲線表321
附表B豎曲線表329
附表C工程管線之間及與建(構)築物之間的最小水平淨距表338
附表D工程管線交叉時最小垂直淨距表339
附表E工程管線最小覆土深度表339
附表F架空管線之間及與建(構)築物之間交叉時的最小垂直淨距表340
參考文獻341
後記343
第1章
圖11城市綜合交通分類關係示意圖2
圖12周王城道路系統規制示意圖7
圖13閭里道路布置示意圖7
圖14王城城內各級道路橫斷面示意圖8
圖15曹魏鄴城復原想像圖8
圖16唐長安復原想像圖9
圖17北宋東京汴梁(開封)復原想像圖10
圖18清代北京城道路系統示意圖12
圖19魚骨形道路結構13
圖110明代安陽城圖(府城的布局)13
圖111明代大同城圖(縣城的布局)14
圖112清代太谷城圖(縣城的布局)15
圖113宋平江城的道路網、河網示意圖16
圖114中國封建城市布局模式17
圖115工業革命後城市交通的擁擠混亂狀況(漫畫)17
圖116重建倫敦方案18
圖117巴黎奧斯曼規劃幹路系統18
圖118密方格道路網示意圖19
圖119帶形城市模式20
圖120哥本哈根“指狀發展”形態21
圖121城市局部地區分期建設帶形發展模式21
圖122霍華徳“田園城市”圖解22
圖123“工業城市”規劃方案23
圖124斯坦的鄰里單位示意圖式25
圖125“Radburn人車分流形態”示意圖25
圖126Radburn鄰里示意圖26
圖127擴大街坊圖解27
圖128“雙層城市”圖解28
圖129明尼阿波利斯的“空中步道系統”28
圖130馬爾默“雙層城市”試驗圖式29
圖131樹枝狀道路系統規劃方案30
圖132Haverhill人車分離道路系統30
圖133“有機疏散”理論圖式31
圖134哈羅新城規劃結構示意圖32
圖135坎伯諾爾徳新城道路系統示意圖32
圖136朗科恩新城道路及公共汽車道路規劃示意圖33
圖137密爾頓·凱恩斯新城道路網及布局結構示意圖33
圖138筑波步行者專用道路網狀系統34
圖1391999年華盛頓城市“放射狀發展”示意圖35
圖140新城市主義示意圖36
圖141上海都市計畫三稿(1949年5月)37
圖142小城鎮道路系統模式38
圖143中等城市道路系統模式38
圖144大城市道路系統模式39
圖145組合型特大城市道路系統模式40
圖146城市發展軸線與交通的外移41
圖147城市四大基本活動系統圖解42
圖148規劃思想、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布局形態、交通形態和道路交通系統的影響關係44
圖149城市用地、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統及其相應規劃關係示意圖46
圖150市域對外交通發展戰略研究架構49
圖151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架構50
圖152城市道路與城市用地布局的關係圖式54
圖153某文教科研區規劃分析56
圖154新加坡“概念規劃”分析示意圖57
第2章
圖21道路車流速度、流量和密度之間的關係83
圖22車輛在路段上的行駛狀態83
圖23機動車路六級服務水平及車速、流量容量比關係圖86
圖24腳踏車道縱坡坡度與坡長關係88
圖25行走時人的動空間關係89
圖26步行速度與流量的關係90
圖27步行速度與人均步行面積的關係91
圖28步行交通服務水平91
圖29某市城市幹路網高峰小時腳踏車流量流向分布圖95
圖210路段交通量全年分布圖95
圖211路段交通量全周分布圖95
圖212路段交通量全日分布圖95
圖213交叉口全日交通量分布圖96
圖214交叉口高峰小時交通流量流向分布圖96
圖215不同職業的日人均出行次數99
圖216不同職業的交通結構比例(%)99
圖217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結構比例(%)100
圖218不同出行時間段的交通結構比例(%)100
圖219某市市區全目的、全方式居民出行希望線圖101
圖220某市中心城貨運機動車流量圖(6: 00~23: 00)102
圖221某市貨運車輛流向起訖(希望)線圖103
圖222城市居民出行分布曲線107
圖223城市居民出行結構分析108
圖224規劃道路圖解109
圖225最短路徑樹109
圖226最短路徑樹交通分配109
圖227道路網上交通量分配110
圖228道路交通量轉移曲線110
圖229推薦方案規劃布局結構114
圖230中心城規劃結構構想116
圖231中心城疏通性道路網布局構想116
第3章
圖31某市道路功能與用地性質的關係118
圖32某市過境公路的選線分析119
圖33城市幹路網類型124
圖34漢諾瓦(Hannover)道路系統示意圖125
圖35茅美爾(Maumelle)道路系統示意圖126
圖36北京市規劃道路系統示意圖127
圖371954年蘭州市規劃道路系統分析圖128
圖381983年上海市中心區規劃結構與道路系統分析圖129
圖39某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方案分析圖130
圖310各級城市道路及與公路的銜接關係131
圖311城內道路與公路的銜接圖式132
圖312公路以立體方式穿越城鎮133
圖313公路繞過城鎮方式133
圖314某城市入城幹路選線分析134
圖315某城市橋位選擇對城市道路系統的影響135
圖316某城市規劃結構與道路系統的分析135
圖317某港口新城規劃結構與道路系統的分析136
圖318東京市流通中心分布示意圖138
圖319北京市規劃市區客運交通樞紐的分布142
圖320城市道路不同部位對道路紅線的影響145
圖321城市道路橫斷面的基本類型146
圖322坡地有高差的兩塊板道路147
圖323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離的兩塊板道路147
圖324輔助道路的設定148
圖325疏通性道路進出口設定150
圖326交通性主幹路進出口和公車站組合布置分析151
圖327橫濱市中心區步行系統示意圖154
圖328商業步行街(區)的空間結構155
圖329某市鼓樓商業步行街規劃方案的空間分析156
圖330人行立交平面形式157
圖331居住區內部道路的四級布置158
圖332居住區內部道路按功能布置159
圖333住宅區內交通行為分析160
圖334住宅區交通環境組合模式分析161
圖335某住宅區主路型人車分流系統162
圖336某住宅組群人車分流系統示意圖162
圖337某城市入城道路景觀規劃方案173
圖338呂貝克城市道路景觀173
圖339桂林市道路景觀關係174
圖340單調的道路景觀175
圖341北海前道路景觀環境組合分析176
圖342動態對景景觀分析176
圖343道路橫斷面空間尺度分析177
圖344道路縱向空間的布置177
圖345道路橫斷面的組織形式178
圖346車輛線性回歸預測179
圖347汽車每次出行占用車行道面積諾謨圖(β1=0.8)181
圖348腳踏車每次出行占用車行道面積諾謨圖(β2=0.8)181
第4章
圖41各種出行方式的出行形態185
圖42各種客運交通方式對比187
圖43公交線網密度與出行時間關係190
圖44公交線網步行距離191
圖45柏林SBahn+UBahn網196
圖46組團式布局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結構示意圖198
圖47小城市公共運輸網199
圖48分散組合型城市公共運輸網200
圖49公共運輸線網類型201
圖410公共運輸線網規劃的分析步驟203
圖411市級換乘樞紐基本框圖205
圖412交通限控區換乘設施基本框圖205
圖413公交組合換乘站示意圖205
圖414公交停靠站圖式207
圖415到O點的等時線圖209
圖416某市某城區公交線網服務範圍及服務質量分析圖210
第5章
圖51步行淨寬要求214
圖52機動車橫向安全距離215
圖53道路橋洞淨空限界216
圖54鐵路淨空限界217
圖55平面彎道的視距限界218
圖56縱向視距限界219
圖57交叉口視距三角形219
圖58城市道路橫斷面組成220
圖59城市郊區道路(公路型)橫斷面組成220
圖510綠化帶與人行道組合形式223
圖511騎樓式人行道223
圖512郊區道路路肩及邊溝224
圖513各種預製混凝土路緣石斷面224
圖514直線形路拱225
圖515拋物線形路拱225
圖516直線接拋物線形路拱226
圖517直線接圓曲線形路拱226
圖518道路橫斷面不對稱布置示例227
圖519高速公路橫斷面228
圖520城市快速路橫斷面228
圖521城市交通性主幹路橫斷面229
圖522城市生活性主幹路橫斷面229
圖523通行車輛的商業大街橫斷面230
圖524交通性次幹路橫斷面230
圖525工業區幹路橫斷面230
圖526生活性次幹路橫斷面231
圖527支路橫斷面231
圖528城市道路標準橫斷面設計示範圖(插頁)232~233
圖529平曲線要素233
圖530平面彎道超高橫坡變化235
圖531平面彎道超高及緩和段235
圖532城市道路平面設計示範圖(插頁)236~237
圖533凸形豎曲線要素239
圖534城市道路縱斷面設計示範圖(插頁)240~241
圖535一般平面交叉口構成242
圖536交叉口拓寬243
圖537交叉口渠化類型244
圖538瀝青路面交叉口等高線設計示例245
圖539各種道路交叉設計等高線的基本形式246
圖540改善平面交叉口的方法247
圖541道路與鐵路平交道口視距要求248
圖542鐵路道口縱斷面設計要求248
圖543放寬鐵路道口平面示意圖249
圖544平面環形交叉口形式250
圖545環道交織段長度250
圖546環道上車輛交織角示意圖251
圖547環道路拱252
圖548苜蓿葉式立體交叉的組成254
圖549立體交叉橋下的視距和排水要求255
圖550立體交叉的間距要求255
圖551變速車道平面類型257
圖552直通式兩層立交259
圖553菱形立體交叉259
圖554苜蓿葉式立體交叉260
圖555喇叭形立體交叉261
圖556雙喇叭形組合立交261
圖557梨形立體交叉262
圖558環形立體交叉262
圖559半定向式立體交叉263
圖560全定向式立體交叉264
圖561北京市建國門立體交叉平面265
圖562北京市西直門原環形立體交叉平面265
圖563雨水進水口類型266
圖564鋸齒形街溝267
圖565汽車司機視覺範圍268
圖566城市道路照明的平面布置方式272
圖567道路燈具的豎向布置273
圖568城市道路路面結構274
第6章
圖61金魚胡同地段賓館建設對道路交通的影響277
圖62某市旅遊飯店的交通路線278
圖63臨近建築交通關係框圖279
圖64旅遊飯店臨近建築交通空間功能關係框圖281
圖65某市國際飯店交通組織分析282
圖66丁字交叉站前廣場283
圖67某鐵路客站站房按左行布置283
圖68某鐵路客站的步行距離過長284
圖69站前廣場用輔助路與城市幹路相連284
圖610站前廣場的高架人行平台285
圖611某市客運交通樞紐規劃方案的交通組織285
圖612鐵路客站站前廣場功能關係框圖286
圖613某市鐵路客站站前廣場規劃方案示意圖287
圖614某鐵路客站人車分區規劃方案示意圖288
圖615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總體功能組合關係示意圖289
圖616常見鐵路客站布置方式290
圖617常見長途汽車站布置方式290
圖618鐵路客站與城市軌道公交組合布置方式 291
圖619鐵路客站與城市公共運輸組合布置方式292
圖620機動車停車安全淨距示意圖293
圖621汽車迴轉軌跡294
圖622緩坡示意圖295
圖623停車發車方式299
圖624微型汽車和小汽車停車圖式300
圖625普通汽車和大型汽車停車圖式301
圖626公共汽車停車圖式301
圖627公共汽車順序停車圖式302
圖628路外停車場及路邊停車帶示例圖303
圖629某公交首末站平面布置方案303
圖630直坡道式停車庫304
圖631螺旋坡道式停車庫305
圖632法蘭克福某汽車庫平面示意圖305
圖633洛杉磯波星廣場地下停車庫示意圖306
圖634錯層式停車庫306
圖635斜坡樓板式停車庫307
圖636斯圖加特某汽車庫示意圖307
圖637腳踏車停放方式309
第7章
圖71城市交通管理機制示意圖311
圖72某城市核心區交通限制區交通組織規劃圖314
圖73交叉路口指揮信號燈布置方式315
圖74信號燈自動感測系統示意圖317
第1章
表11田間五塗簡表5
表12王城、諸侯城(采邑)、都(公邑)三級城邑道路制度6
表13分流道路系統與混行道路系統對照表45
表14各級城市道路、道路網的功能、特性表53
表15城市人口密度對比表64
表16城市交通分類71
表17按城市骨架分類的道路交通功能關係表74
表18公路與城市道路按骨架和功能分類的配合關係表75
表19國際交通工程師協會推薦的城市道路分級標準77
第2章
表21某年某市按用地、職工人口的貨運車輛交通生成的分析79
表22某年某市腳踏車交通生成調查分析79
表23(a)北京市居民出行結構(不含步行)變化匯總表80
表23(b)北京、廣州、天津、常州、昆明居民出行結構81
表24不同車速停車視距表84
表25各級城市道路停車視距表84
表26平面交叉口規劃通行能力86
表27環形交叉口規劃通行能力86
表28腳踏車道路服務水平表88
表29不同步行環境每米寬通行能力92
表210腳踏車高峰小時交通量觀測記錄93
表211機動車高峰小時交通量觀測記錄93
表212交叉口交通量觀測匯總表94
表213城市居民出行調查表98
表214推荐居民出行抽樣率99
表215貨流OD調查表102
第3章
表31國內外某些特大城市道路設施水平對照122
表32城市各級道路及與公路的銜接方式131
表33客運交通樞紐分類及交通構成表139
表34各類客運交通樞紐區位布局及配套設施組合關係表140
表35各級城市道路間距和交叉口間距推薦值144
表36城市道路紅線寬度推薦值145
表37人行立交通道寬度158
表38當量小汽車換算係數表182附表目錄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2013版)
第4章
表41公共汽車、私人小汽車、腳踏車經濟技術指標比較表186
表42公共運輸工具技術經濟特徵表187
表43公交線路與城市道路的匹配關係189
表44各種城市軌道公共運輸線路系統比較197
表45城市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綜合特徵比較197
表46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基本類型與特點201
表47北京市公車場規模指標206
表48北京市公交換乘樞紐規模208
第5章
表51非機動車淨空要求215
表52我國機動車分類及淨空要求215
表53橋下通航淨空限界表 217
表54一條機動車道的通行能力推薦值221
表55非機動車道車型組合情況表222
表56人行道寬度選用參考表223
表57道路橫坡參考值225
表58各級公路主要技術指標232
表59城市道路平曲線半徑建議值234
表510(a)每條車道圓曲線加寬值236
表510(b)城市道路雙車道路面加寬值236
表511不同車速機動車道最大縱坡限制值238
表512城市道路較大縱坡坡長限制值238
表513城市各級道路最大縱坡建議值 238
表514不同路面縱坡限制值238
表515非機動車道較大縱坡坡長限制值238
表516城市道路豎曲線最小半徑建議值240
表517不同車速豎曲線半徑選用表240
表518交叉口車速及轉角半徑242
表519交叉口拓寬過渡段長度243
表520環形交叉口最小交織段長度250
表521環形交叉口每條機動車道加寬值251
表522環形交叉口非機動車道寬度251
表523環形交叉口中心島最小半徑 252
表524平面交叉口規劃用地面積 253
表525非定向互通式立體交叉規劃用地和通行能力 253
表526互通式立交最小淨距值255
表527匝道平曲線最小半徑256
表528匝道路緣石轉角半徑值256
表529立體交叉縱坡要求 257
表530變速段長度值258
表531變速段長度修正係數258
表532平行式變速道過渡段最小長度值258
表533(a)城市道路機動車道照明標準值269
表533(b)城市道路交叉口照明標準值270
表533(c)城市道路人行道照明標準值270
表534城市道路照明光源特點及套用範圍270
表535城市道路照明燈具配光分類271
表536城市道路燈具安裝高度H與縱向間距L、路面有效寬度B2的比值273
第6章
表61停車設施標準車型及淨空要求293
表62汽車庫內汽車最小轉彎半徑 294
表63各種車輛迴轉計算參數294
表64坡道最小寬度表295
表65汽車庫內通道最大坡度表 295
表66國外小客車坡道設計要素296
表67北京市大、中型公共建築配建停車場標準 297
表68停車設施車輛換算係數298
表69微型汽車和小型汽車停車設計指標300
表610普通汽車和大型汽車停車設計指標 301
表611公共汽車停車設計指標302
表612公共汽車順序停發方式設計指標302
表613不同車型地下停車庫的規模等級303
表614機械式停車庫設計車輛要素 308
表615腳踏車停車頻寬度、通道寬度和單位停車面積309
第7章
表71信號燈制對比(簡化)分析316
表72警告標誌設定距離表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