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川鎮志》是由《城川鎮志》編纂委員會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川鎮志
- 作者:《城川鎮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1182306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城川鎮志》是城川鎮的第一部志書。上限不限,下限斷至2009年。 二、志書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原則,詳今略古,突出時代特點、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可讀性的統一。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主線,全面、系統、準確地反映城川地區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
作品目錄
封面
城川鎮志
題詞
著名詩人、蒙古裔流沙河先生為《城川鎮志》題詞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伏來旺同志為《城川鎮志》題詞
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旗長於新芳同志題詞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內蒙古藏書家協會理事長巴特爾同志為《城川鎮志》題詞
著名方誌專家邢野先生為《城川鎮志》題詞
著名書法家王小雷先生為《城川鎮志》題詞
序一
序二
序三:我的幾句話
《城川鎮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城川鎮志》編輯人員
《城川鎮志》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
《城川鎮志》供稿與提供資料人員
鄂托克前旗城川鎮行政區劃圖
凡例
目錄
綜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置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建置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二章 嘎查村社區
第一節 城川嘎查
第二節 糜地梁嘎查
第三節 敦達圖嘎查
第四節 希里嘎查
第五節 新寨子嘎查
第六節 羊場壕村
第七節 章乾希里村
第八節 高潮畔村
第九節 黃海子村
第十節 蘇壩海子村
第十一節 大發村
第十二節 大場子村
第十三節 大溝灣村
第十四節 哈日色格日嘎查
第十五節 巴彥希里嘎查
第十六節 巴彥希泊日嘎查
第十七節 珠拉圖嘎查
第十八節 克珠日嘎查
第十九節 阿日勒嘎查
第二十節 克泊爾嘎查
第二十一節 呼和陶勒蓋嘎查
第二十二節 伊克柴達木嘎查
第二十三節 烏定希泊日嘎查
第二十四節 二道川村
第二十五節 麻黃套村
第二十六節 克珠日村
第二十七節 葫蘆素淖爾村
第二十八節 大池村
第二十九節 馬鞍橋村
第三十節 城川社區
第三十一節 珠和社區
第三十二節 二道川社區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形
第一節 堆積地形
第二節 風積地形
第二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氣候要素
第三節 物候
第三章 水文 土壤 植被
第一節 水文
第二節 土壤
第三節 植被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野生植物資源
第二節 野生動物資源
第三節 礦產資源
第四節 旅遊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風沙及沙塵暴
第三節 冰雹
第四節 洪澇
第五節 其他災害
第三編 歷史紀要
第一章 “河套人”及“薩拉烏蘇動物群”
第一節 “河套人”
第二節 “薩拉烏蘇動物群”
第二章 夏商至秦漢時期
第一節 夏商至戰國時期
第二節 秦漢時期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二節 隋唐時期
第四章 五代十國至元、明、清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
第二節 元、明、清時期
第四編 共產黨在城川早期活動
第一章 城川工委 伊盟工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二章 城川民族學院
第一節 民族學院
第二節 《蒙古報》
第五編 黨政 群團 司法 武裝
第一章 黨團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二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
第三節 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 貧下中農協會
第五節 政治運動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鄉鎮政權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章 黨政會議 政務紀要
第一節 1990~1995年
第二節 1996~2001年
第三節 2002~2005年
第四節 2006~2009年
第四章 公安 司法
第一節 公安
第二節 司法
第三節 人民法庭
第五章 軍事
第一節 軍事沿革
第二節 武裝駐軍
第三節 民兵
第四節 兵制
第五節 擁軍優屬
第六節 主要戰事
第六編 經濟
第一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牧業沿革
第二節 畜牧業體制
第三節 科學養畜與產業化
第四節 產業合作社、種養業協會
第五節 畜禽品種與改良
第六節 疫病防治和檢疫
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農業沿革
第二節 農業體制
第三節 農業推廣機構
第四節 農作物種類
第五節 農業結構及調整
第六節 農業技術
第七節 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
第八節 能源利用
第九節 農機具
第十節 漁業
第十一節 惠農政策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演變
第二節 林業機構
第三節 林業資源
第四節 植樹造林
第五節 林業工程
第六節 森林病蟲害防治
第七節 林權林政執法
第四章 水利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二節 水庫水井
第三節 灌溉
第四節 防汛
第五節 抗旱
第五章 工業
第一節 手工業
第二節 村隊企業
第三節 鄉鎮企業
第四節 國營企業
第五節 電力
第六章 交通 郵電
第一節 古道馱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橋涵
第四節 運輸
第五節 公路養護
第六節 郵電
第七章 商業
第一節 邊商貿易
第二節 供銷合作社
第三節 個體工商業
第四節 糧油購銷
第五節 石油購銷
第六節 農副土特產品購銷
第七節 集市貿易
第八節 飲食與其他服務業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集市管理
第二節 企業登記
第三節 個體工商戶管理
第九章 財稅金融
第一節 財稅
第二節 金融
第十章 鎮村建設
第一節 鎮總體規劃
第二節 街道 建築
第三節 嘎查村建設規劃
第四節 住房
第五節 移民搬遷
第七編 科教 文衛 體育 旅遊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機構與設施
第二節 民眾文化活動
第三節 民間文藝
第四節 廣播 電影 電視
第五節 文物古蹟
第六節 文藝創作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機構與管理
第二節 學前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農村掃盲
第六節 民族教育
第七節 教師隊伍
第三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技隊伍
第二節 科技活動與成果
第四章 醫藥衛生
第一節 城川中心衛生院
第二節 醫藥衛生隊伍
第三節 農村醫生
第四節 合作醫療
第五章 體育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體育比賽
第六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景點
第二節 旅遊開發
第三節 旅遊節慶
第八編 社會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民族 性別 年齡構成
第三節 人口變動
第四節 計畫生育
第五節 姓氏
第二章 宗教
第一節 喇嘛教
第二節 天主教
第三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居住條件
第二節 衣著
第三節 交通工具
第四節 收入儲蓄
第四章 勞動 福利 扶貧 婚姻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社會福利
第三節 扶貧
第四節 婚姻家庭
第五章 民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歲時習俗
第四節 婚喪嫁娶
第五節 忌諱 陋習
第六節 方言諺語俗語
人物
石玉山
包文秀
巴圖
高忠山
吳瑞明
邊文元
金漢文
葛福壽
吳占東
金子秀
楊寶山
仁慶道爾計
巴布
劉志華
祁光耀
王占魁
祁保勞
烏力吉胡圖
馬宏彪
馬樹旺
馬滿都呼
王子明
王志發
王建勇
王景義
尤俊寶
烏東
方占章
巴音達來
巴音朝魯
石寶山
生格都仁
生蓋
白懷珠
包·德博興其木格
馮進山
馮洽亮
吉日嘎拉圖
吉格定
成樹春
劉志傑
劉樹祿
齊木斯仁
閆秀珍
祁達楞太
祁·畢希日勒圖
孫瑞雪
李建師
楊玉平
楊玉霞
楊孟克
吳永清
吳勇
吳濱
何鈞業
張永軍
張全勇
張奮義
張繼平
其勞巴特爾
昌漢夫
孟克其勞
郝永紅
郝壽慶
郝瑞堂
胡明山
娜仁圖婭
席文貴
唐萬祥
黃殿臣
曹銀山
康萬富
梁存滿
頡永烽
嘎魯
賽希雅拉圖
額登畢力格
馬廣田
王子秀
王化民
王巨仁
王文成
王永平
王連祥
王治璽
王寶山
王愛斌
王海堂
王喜金
王德力格爾
韋世海
韋敏
雲布仁
烏力吉寶音
方尚生
巴鳳山
巴雅爾
巴雅斯胡
石·吉日木圖
石君
盧建飛
盧鼎銘
田繼林
史貴山
白萬生
白旭升
白亮彩
白·斯慶腦日布
馮江
朱學昌
喬明君
喬鴻儒
任強
劉占軍
劉占海
劉漢忠
劉良佐
劉治成
劉治軍
閏世生
關生才
米海雲
那貢達來
貢布
杜玉山
李玉景
李有福
李懷雄
李格登
李資源
楊飛
楊吉拉太
楊軍
楊革命
楊道勞
吳大成
吳衛東
吳少雲
吳占南
余志龍
辛自義
宋社勇
宋樹林
張一柳
張廣如
張玉堂
張世富
張布仁
張志成
張虎成
張海森
阿拉騰寶
阿斯浪
陳發明
奇米力克
呼格吉樂圖
羅建忠
金伊拉圖
魚功浩
魚克奇
鄭三鼎
孟克吉亞
孟克達來
孟克畢力格
孟建國
趙中榮
趙玉清
趙畢力格
趙懷璽
趙金柱
胡寶玉
柳利軍
鐘森
侯賴小
賀戰友
秦有國
秦嶺峰
珠日當
都布興吉雅
恩克阿木爾
高子明
高榮
高勝東
高凌雲
郭子平
通格拉
黃色迪
黃福壽
曹文廣
曹漢復
康正文
康樹峰
康敖斯爾
董吉
朝魯盂
魯加謙
藺雖德
翟雲貴
樊金龍
方占清
白玉璽
白占山
米啟旺
吳成才
哈斯其其格
斯慶花
扎木素
吉嘎登
達來
劉建增
李巨義
虹寶音
吳·烏日圖那順
寶音其木格
銀大寶
斯琴
劉漢生
劉林峰
那音太
B.吉格木德
巴格那
許興寶
敖敦其木格
章嘎
萬曉臣
馬世平
王春花
王斌
石和平
達賴都仁
劉建權
許泰忠
楊文廣
張占恩
張有平
張伊拉
張奮禮
康庫
謝巨榮
謝海榮
謝富強
附錄
重要文獻輯存
圍繞重點 集約發展 為加快構建和諧城川而努力奮鬥
集中智慧 抓住機遇放開腳步 全速前進
振奮精神 團結建設 把城川的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城川鎮“統籌城鄉、集約發展、推進跨越”總體規劃
苟池及倭波池移交書
修志始末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