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成語,讀作chéng xià zhī méng,意思是在敵人的武力威脅下,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出自 《左傳·桓公十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下之盟
  • 外文名: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 讀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釋: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
  • 出處:《左傳·桓公十二年》
解釋,出處,典故,版本一,版本二,詞語辨析,用法,英文解釋,簡明釋義,例句,

解釋

在敵人的武力威脅下,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亂是用長。』無信也。」 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

典故

版本一

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
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採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
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著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裡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
於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

版本二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
城裡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於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
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於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么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高考成語判斷:兩個貪婪的傢伙以為法院沒有掌握它們鯨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機會訂立城下之盟,企圖繼續負隅頑抗。(錯)

詞語辨析

近義詞:身不由己、無可奈何、不由自主
反義詞: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面
示例: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

英文解釋

簡明釋義

a treaty concluded with the enemy who have reached the city wall;sign a dishonourable peace as the defeated;terms accepted under duress;terms for surrender;

例句

在目前的狀況下,這筆律師費已經成了事實上的一個行業慣例,結果就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被迫簽下這個“城下之盟”。
In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this lawyer's fees has become a de facto industry practice, the result is in a weak positionthat consumers are forced to sign the "treaty".
銀行危機,大批企業倒閉,失去一生積蓄的成千上萬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權危機,老羅斯福不得不借重摩根的力量來穩定大局,他在最後時刻被迫簽下城下之盟。
Banking crisis, 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failures, lost his life saving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angry people formed ahuge power crisis, roosevelt had to rely on the old morgan's forces to stabilize the overall situation, he was forced to signat the last moment chengxiazhimeng.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