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是以色列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1997年起),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 外文名:Elhanan Helpman
  • 國籍:以色列
  • 出生日期:1946
  • 職業:著名經濟學家
  • 主要成就: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成因,概念,結論,新貿易理論,成因,概念,新增長理論,成因,概念,模型,主要著作,

百科名片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1946-):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簡介

 爾赫南·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是以色列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經濟學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1997年起),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重要奠基者。兼顧香港匯通天下首席專家。

人物生平

他於1946年生於前蘇聯,1957年移居以色列,在特拉維夫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69)和碩士學位(1971)後,於1974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旋即回到特拉維夫大學任教,並多次在哈佛大學(1982-83、1988、1991-92、1996-97)和麻省理工學院(1983-84、1987-88)等著名高校做訪問學者。先後當選為經濟計量協會會員(1986,2000年為會長)、以色列經濟協會會長(1989-1991)、美國經濟協會外籍榮譽會員(1991)和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外籍榮譽會員(1993),並獲得馬哈拉諾比斯紀念獎章(印度經濟計量學會,1990)、以色列獎(1991)和伯恩哈德-哈姆斯獎(1998)等多項榮譽。

成就及榮譽

赫爾普曼是一位博學多產、富有創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經濟學家,自1974年起出版或編輯了13部著作、發表了120餘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城市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經濟成長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尤其是在頗為活躍的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領域,赫爾普曼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儘管他所涉獵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但其脈絡和研究方法卻是相當清晰的:作為以色列的經濟學家,赫爾普曼的學術研究大多與開放經濟密切相關;作為富有合作精神的學者,赫爾普曼的許多研究是合作完成的,從中不難發現他的研究脈絡:在1980年前,他主要和特拉維夫大學的同事合作,研究重點是以色列所關注的財政理論、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和金融理論;在1980年以後,他更多地立足於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與美國一流經濟學家合作創立新的理論體系,研究重點是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

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

成因

在當代經濟學文獻中,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和產品差異等愈益成為頻繁出現的辭彙,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是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共同基石。以國際貿易為例,從6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學家注意到戰後的國際貿易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的巨大增加,而這是傳統的貿易理論不能解釋的。為了解釋這一經驗觀察,經濟學家轉向了收益遞增或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而這必然意味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同時,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1977)和蘭開斯特(1979)對產品差異的處理方法,為深入研究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下的國際貿易提供了易於處理的分析框架。因此,發軔於解釋產業內貿易現象的新貿易理論,與收益遞增、不完全競和產品差異等概念具有內在的密切聯繫。

概念

在為《國際經濟學手冊》撰寫的《收益遞增、不完全市場和貿易理論》(1984)一文中,赫爾普曼對這些重要概念及相應的處理方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並分析了它們對國際貿易、尤其是貿易模式和貿易得益的影響。在這篇綜述性、但不乏創新性的論文中,赫爾普曼對規模經濟、競爭的類型、產品差異和進入限制等的處理方法及其對貿易理論的含義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並著重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規模經濟(包括企業水平上的規模經濟、行業水平上的規模經濟、國家層次上的規模經濟和世界範圍的規模經濟)對市場結構和國際貿易的不同含義。

結論

赫爾普曼總結了企業競爭類型、市場基本特徵兩方面的市場情況,分析說,一旦將收益遞增引入分析框架,競爭類型和市場結構特徵對貿易模式和貿易得益有重要影響。例如,假定存在兩個規模不同但偏好相同的國家,各自都具有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的兩個行業,那么,較大的國家將進口壟斷行業產品、出口競爭行業產品,而較小的國家則在壟斷行業享有比較優勢。

新貿易理論

成因

早在赫爾普曼和雷辛(1978)一書中,赫爾普曼等人就針對經濟學界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相互獨立論述的不足,提出了一種立足於不確定性、融合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並能夠對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做出統一解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初次顯示了赫爾普曼構建龐大理論體系的魄力和能力。赫爾普曼在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結識了保羅·克魯格曼。二人合作的結果是《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一書的出版。書中將各自為戰、種類繁多的理論模型作了一番綜合,一面從中提煉出共同要素,另一面又構築起與傳統貿易理論的延續性,建立了自己的模型來分析以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為特徵的國際貿易。該書的出版標誌著新貿易理論的正式形成,兩位同時也奠定了新貿易理論開創人的地位。

概念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認為,不完全競爭情形下的貿易政策,通常具有不同於完全競爭下的貿易政策的結果;市場結構對貿易政策的實際作用具有重要影響。根本原因就在於企業行為的不同:在完全競爭下,企業最優條件是邊際成本等於價格;在不完全競爭下,企業將使得邊際成本等於預期邊際收益。由於企業的預期邊際收益不僅取決於需求曲線的斜率、而且取決於企業之間的相互反應,因此貿易政策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具有更為複雜的內在機制。

新增長理論

成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知識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日益變得以知識為基礎。經濟現實的這種深刻變化要求經濟理論做出相應的解釋與說明。於是,一批經濟學家在對新古典增長理論進行重新思考的基礎上,開始探討運用新的增長理論即內生增長理論來解釋經濟成長。
不同於新古典增長理論把技術看成是外生的,是某種隨機的、偶然的東西,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或技術如同資本和勞動一樣是一種生產要素,而且是 “內生的”。決定經濟成長的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數,是經濟主體利潤最大化的投資決策行為的產物,是由專門生產思想的研發(R&D)部門生產,並且其具有獨特、非競爭和部分排他性。內生技術進步包括內生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模仿)。將內生技術創新與轉移納入內生增長理論的任務是由赫爾普曼和格羅斯曼共同完成的。

概念

赫爾普曼和格羅斯曼認為,技術創新源於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有意識的研發投資,創新帶來的壟斷利潤是企業投資R&D的基本動機。無論是要素生產率的進步,還是新產品種類的增加,抑或是新產品質量的提高,都得益於R&D的努力。
在開放條件下,人們更多地關注於知識的國際溢出、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赫爾普曼和格羅斯曼首先研究了小國開放經濟。小國的創新活動僅在非貿易品部門發生,最終產品按國際市場上外生給定的價格來交易。他們發現,貿易與內生創新之間的關係是不明確的,只有當貿易使資源從製造業部門轉移到R&D部門,貿易才會促進創新和增長。他們還認為,當貿易政策提高了本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或降低了本國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時,貿易政策就會促進創新。貿易對福利水平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中間產品產量的變化,只要貿易政策鼓勵了中間產品的生產,就有利於福利水平的提高。其次,他們進一步研究了開放條件下大國的貿易與內生技術創新及增長的關係,考察了貿易影響長期創新率與增長率的渠道。他們認為,貿易促進了知識的國際溢出,激發了創新者之間的競爭,減少了研發活動中的重複勞動,提高了研發部門的總生產率。在技術存在國際溢出時,兩個具有相似要素稟賦的國家間的貿易必定會提高各自的創新與增長率。他們還考察了兩種特殊情形:(1)非熟練勞動力稟賦豐富的國家可能因為貿易而專業化生產傳統產品,從而使總產出增長率下降;(2)貿易有可能使人力資本稟賦豐富的國家從事研發活動的動力降低,儘管如此,貿易為該國居民提供了消費國外創新產品的機會。

模型

為了探討開發中國家的模仿對已開發國家的創新、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技術擴散以及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貿易對各自經濟成長的影響,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91年發表了“質量階梯與產品周期”一文,提出了內生創新與模仿的質量競爭兩類產品周期模式。該模式認為,新產品首先在已開發國家研發出來,隨後為開發中國家所模仿。對研發活動的投資,取決於潛在的收益與研發成本的理性分析比較。由於新產品要優於老產品,已開發國家成功的創新者在一定時間內能夠獲得利潤,而當開發中國家的模仿開始後,創新者的利潤逐漸流失;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廠商由於成本低於已開發國家,因此,成功的模仿者同樣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利潤,但當已開發國家的創新者推出更新的產品時,其利潤流也會被打斷在這一動態過程中,就這樣,已開發國家的領導者、追隨者與開發中國家的模仿者之間的創新與模仿的博弈,保持了總的創新率與總的模仿率不變,維持了貿易與經濟的穩定均衡增長。

主要著作

在80年代,赫爾普曼主要與克魯格曼合作,先後出版了以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為基礎、融合傳統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的學術巨著《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1985)和論述不完全競爭下貿易政策問題的《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1989),從而確立了新貿易理論奠基者的地位。
1980s末開始與格羅斯曼合作,提出了以有意識的R&D活動為創新的來源、以創新的壟斷收益為動力的新增長理論
與羅默(1990)和阿洪&豪伊特(1992)共同構成了第二代內生增長理論的核心,並以其對貿易、創新和增長相互關係的研究而獨具特色。
與格羅斯曼一起研究政治經濟學,出版有《特殊利益政治學》(MIT, 2001)和《利益集團和貿易政策》(普林斯頓,2002)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