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格·威爾遜獎(Edgar Wilson Award),是為了獎勵業餘天文愛好者在新彗星的探索發現中所做出的貢獻,而設立的一個國際性獎項,這也是業餘天文界的最高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格·威爾遜獎
- 外文名:Edgar Wilson Award
獎項由來,獎項宗旨,評選流程,中國獲獎者,
獎項由來
199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中央天文電報局(CBAT)發布了IAU第6986號通告,宣布一項稱為“埃格·威爾遜獎”(Edgar Wilson Award)的彗星發現獎勵基金正式設立,並於當天開始實施。
獎項宗旨
該獎勵基金的設立,旨在鼓勵業餘觀測者尋找發現新彗星。今後,凡是業餘發現彗星的,除了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外,還有可能獲得一筆美元現金的獎勵。
評選流程
該獎勵基金規定,以每年6月11日世界時零時為一個頒獎期限(一年)的起止日期,在每一期限內,利用目視、拍攝和電子方法,並使用業餘級觀測儀器(強調)發現新彗星者,將獲得被推薦獲獎資格。發現者必須提供記錄:(1)其本人有足夠的觀測能力和技巧,並非在別人的幫助下(包括信息),獨立尋找到新彗星並被正式命名;(2)發現新彗星所使用的儀器必須屬於業餘級並為私人所擁有。如果在該年度內沒有合格的獲獎者,那么獎金將頒發給在彗星觀測和研究領域內做出重要貢獻的業餘觀測者。每一期限的獎勵總額為2萬美元,以獲得資格的彗星顆數為份額,平分後再分給該彗星的各發現者。
該獎勵基金由美國肯塔基州里星敦的Will of Edgar Wilson 提供,收款人是美國史密森天體物理天文台(SAO),IAU轄下的CBAT和“小天體命名委員會”(SBNC)共同負責管理基金和推薦合格獲獎者。為公平起見,SAO的所有職員,CBAT和SBNC的成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均不會被推薦獲獎。該獎勵基金不分國籍種族,只要符合CBAT規定的獲獎資格,就可以在該年度結束後取得獎勵。
該獎勵基金由美國肯塔基州里星敦的Will of Edgar Wilson 提供,收款人是美國史密森天體物理天文台(SAO),IAU轄下的CBAT和“小天體命名委員會”(SBNC)共同負責管理基金和推薦合格獲獎者。為公平起見,SAO的所有職員,CBAT和SBNC的成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均不會被推薦獲獎。該獎勵基金不分國籍種族,只要符合CBAT規定的獲獎資格,就可以在該年度結束後取得獎勵。
中國獲獎者
張大慶,因發現C/2002 C1,榮獲2002年度埃格·威爾遜獎。
揚光宇,因發現P/2002 BV,榮獲2002年度埃格·威爾遜獎。
高興(3次),因發現C/2008 C1,P/2009 L2,C/2015 F5,榮獲2008、2010、2015年度埃格·威爾遜獎。
陳韜,因發現C/2008 C1,榮獲2008年度埃格·威爾遜獎。
楊睿,因發現P/2009 L2榮獲2010年度埃格·威爾遜獎。
孫國佑,因發現C/2015 F5,榮獲2015年度埃格·威爾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