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纓是垂下冠帶。古代臣下朝見君王時的裝束。後常借指出任官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纓
- 拼音:chuí yīng
- 注音:ㄔㄨㄟˊ ㄧㄥ
- 解釋:垂下冠帶
- 典源:《管子·小匡》
基本信息,典源,釋義,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垂纓
拼音:chuí yīng
注音:ㄔㄨㄟˊ ㄧㄥ
解釋:垂下冠帶。古代臣下朝見君王時的裝束。後常借指出任官職。
典源
《管子·小匡》
“管仲詘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公辭斧三,然後退之。公曰:‘垂纓下衽,寡人將見。’”
《後漢書》卷三《章帝紀》
十二月壬子,詔曰:「書云:『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恭,不相及也。』往者妖言大獄,所及廣遠,一人犯罪,禁至三屬,莫得垂纓仕宦王朝。如有賢才而沒齒無用,朕甚憐之,非所謂與之更始也。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但不得在宿衛而已。」
十二月壬子,詔曰:「書云:『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恭,不相及也。』往者妖言大獄,所及廣遠,一人犯罪,禁至三屬,莫得垂纓仕宦王朝。如有賢才而沒齒無用,朕甚憐之,非所謂與之更始也。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但不得在宿衛而已。」
釋義
典源譯文
十二月初一,章帝詔令說:“《尚書》上說‘:父不慈、子不敬,兄不友、弟不恭,是彼此不親近呵!’以往對妖言大獄,株連很廣,一人犯罪,罰及父、母、妻三族,不能做官,任職王朝。即使有賢才也沒齒不用,我十分憐惜,這是不給人重新振作的機會。現在凡是以前因妖惡禁錮的,一律解除,給以出路,但不得在宮中值夜,擔任警衛。”
釋義
“莫得垂纓仕宦王朝”。垂纓,垂下冠帶。古代臣下朝見君王時的裝束。後常借指出任官職。
運用示例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遯》:“普天率土,莫匪臣民,亦何必垂纓執笏者為是,而樂飢衡門者可非乎?”
唐 錢起 《夕發箭場岩下作》詩:“懿爾青雲士,垂纓朝鳳闕。”
唐 鮑溶 《秋思三首》:“百年夜銷半,端為垂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