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教堂起源 坎特伯雷位於英國東南部,屬於有“
英格蘭 花園”之稱的
肯特郡 ,是座人口不到四萬的古城。公元597年,傳教士
奧古斯汀 受教皇的委派,從羅馬赴英國傳教。他在四十名修士的伴隨下,來到作為
撒克遜人 的肯特王國都城的
坎特伯雷 。當時的國王是個
異教徒 ,但王后原是
法蘭克 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幫助下,
奧古斯丁 在這裡站穩了腳跟,成為第一位坎特伯雷
大主教 ,並把基督教傳播到整個英格蘭。因此,在英格蘭,坎特伯雷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基督教信仰的搖籃。
歷史轉折 12世紀時,英王
亨利二世 任命他的臣僚和好友
托馬斯·貝克特 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後者宣稱,從此他不再是國王的奴僕,而只聽命於
羅馬教皇 。後來亨利二世的四名騎士將貝克特殺死於教堂。事隔三年,貝克特被信徒尊奉為“殉教者”聖托馬斯。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難以計數的“香客”絡繹不絕地湧入坎特伯雷,朝拜這位“殉教者”,坎特伯雷也就因此成為英國的“聖城”。
建築構造 聲名遠揚的坎特伯雷大教堂規模恢弘,長約156米,最寬處有50米左右,中塔樓高達78米。這座大教堂可以追溯到奧古斯汀。不過早期的建築已毀於戰火。1070年這座大教堂動工重建,後來又經歷了不斷的續建和擴建,其中中廳建於1391年到1405年間,南北
耳堂 建於1414年到1468年,三座塔樓也分別建於不同時期。高大而狹長的中廳和高聳的中塔樓及西立面的南北樓表現了哥特建築向上飛拔升騰的氣勢,而東立面則表現出雄渾淳厚的諾曼風格。教堂東端,設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用以紀念
聖托馬斯 。
亨利四世 、
愛德華三世 之子以及百年戰爭中馳騁疆場威震法蘭西的
黑太子 等名人也都安葬在教堂里。這裡還陳列著他們用過的盔甲、盾牌和其它兵器。
其它影響 坎特伯雷還曾造就過不少文人。英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
喬叟 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體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此外
文藝復興 時期的英國劇作家和詩人馬洛就出生在坎特伯雷的一個鞋匠家庭。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毛姆
第一任總主教 主教座堂的第一任總主教是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前羅馬的聖安德烈本篤會修道院院長,被教宗
額我略一世 派往英格蘭,597年到達。
坎特伯雷大教堂 聖比德副主教(673年-735年)的英國人教會歷史 記錄了第一任總主教聖奧古斯丁如何建造主教座堂的過程。
名字的含義 喬叟(1340--1400),這位生於英格蘭的偉大文學家,其代表作便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在他去往坎特伯雷的途中,為了打發時間,同行的旅伴每個人都要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喬叟把這些故事彙編起來,寫成了這部作品。書中儘是天南海北的閒聊,極具庶民性,也與城市的真實氣氛非常諧調。
6世紀末,聖奧古斯丁由羅馬到坎特伯雷傳教,最終成功地使肯特王改變了信仰。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 也隨之建成。從那以後,坎特伯雷不僅是肯特郡郡府,而且成為英國基督教的總部。即使在英國國教會成立之後,其地位也未曾動搖,來此祈求神靈保佑的信徒絡繹不絕。
坎特伯雷是一座具有悠久傳統和歷史的城市,質樸純潔,毫無矯飾,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這座典型的中世紀都市,為城牆的大斯陶爾河所環繞。各個險要位置設定城門,當年均有士兵把守。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至今許多道路和地區都冠以“ ~ 門”的名稱。被譽為全英國最漂亮的大門的威斯特門就立在城中,令人追憶起往昔。
被稱為“神之府第”,“天堂之門”的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其美麗打動著人們的心。大教堂是一座哥德式建築,完成於中世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只是最初的一些建築先後經歷了兩次大火,早已蕩然無存了。
大教堂里,聖托馬斯?貝凱特(1118--1170)被人暗殺的遺址仍保存完好。貝凱特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國地位最高的聖職人員),並與試圖限制教會勢力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產生對立。因為亨利二世輕率的一句話,貝凱特便遭四名騎士的毒手。據說是為了平息輿論,亨利二世最終到貝凱特的墳墓前認了錯。從那以後,來坎特伯雷大教堂參拜的朝聖者就更多了。
大教堂里有眾多玻璃畫,多以聖經故事為題材,也有國王和聖人肖像,精美絕倫。
此外,曾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立下奇功的,被稱為“黑王子”的愛德華王子也長眠於此。
建築風格 1993年在中殿地下的考古研究顯示,撒克森地區的這第一座座堂的遺蹟,是建造在前羅馬
帝國 道路的地基上,核心部分可能沿用了羅馬建築。該教堂奉獻給
聖救世主 。傳教士奧古斯丁受教皇的委派,從羅馬赴英國傳教。他在四十名修士的伴隨下,來到當時肯特王國都城坎特伯雷,當時的國王是一個異教徒,但王后都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支持下,奧古斯丁在這裡站穩了腳跟,成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並把基督教傳播到整個英格蘭。因此,坎特伯雷被人們喻為基督教信仰的搖籃。奧古斯丁還創建了城牆外的
本篤會 聖彼得保羅修道院。這裡後來奉獻給聖奧古斯丁,是許多世紀曆任大主教們的安葬地。這裡連同古代聖馬丁教堂 (坎特伯雷),都是受到保護的英國遺產和
世界遺產 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部分羅馬時期的作品,但關於這一點還有爭議。
建築歷史 奧斯定(奧古斯丁)
最初,這座天主教主教座堂的第一任總主教是坎特伯雷的奧斯定(此為天主教譯名。若按照後來興起的聖公宗的中文譯名,該人為大主教奧古斯丁),前羅馬的聖安德烈本篤會修院院長,被教宗額我略一世派往英格蘭,597年到達。聖比德副主教(673年-735年)的英國人教會歷史記錄了第一任總主教聖奧斯定如何建造主教座堂的過程。1993年在中殿地下的考古研究顯示,撒克森地區的這第一座座堂的遺蹟,是建造在前羅馬帝國道路的地基上,核心部分可能沿用了羅馬建築。該教堂奉獻給聖救世主。
奧斯定還創建了城牆外的本篤會聖伯多祿聖保祿隱修院。這裡後來奉獻給聖奧斯定,是許多世紀曆任大主教們的安葬地。這裡連同古代聖馬丁教堂,都是受到保護的英國遺產和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部分羅馬時期的作品,但關於這一點還有爭議。
後期撒克森人和維京人
同一軸線上的第二個建築是總主教卡斯波特(740年-760年)建造的洗禮堂,奉獻給洗者若望。
諾曼人
蘭弗朗科(1070年-1077年),第一位諾曼人總主教,重建了荒廢的盎格魯撒克森教堂。聖安賽姆將唱詩班席位向東大大延伸,使得大為復興的修道院的修道士們獲得足夠的空間。教堂的地下室是英格蘭同類教堂中倖存下來最大的一座。
托馬斯·貝克特
坎特伯雷教堂花窗玻璃上的貝克特主教座堂的歷史中黑暗的一章是1170年12月29日,星期二,托馬斯·貝克特總主教因反對王室剝奪教會權利,在教堂的東北翼部被謀殺。歷史上共有4位坎特伯雷總主教被人謀殺,貝克特是其中的第二位。托馬斯·貝克特的殉教激起世人同情,1173年他被教廷追封為聖徒。亨利二世於1174年自請贖罪,赤足走到坎特伯雷座堂前,跪在貝克特墓前,接受主教、修道院長和修士們的鞭笞。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主教座堂兇殺案》即以此故事為藍本所寫。參觀貝克特聖物的的朝聖收入(見於傑弗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後來大部分用於座堂及其附屬建築的重建。
1174年,座堂遭遇了一場損失慘重的大火,摧毀了教堂的東端。
解散隱修院
1538年,亨利八世下令解散隱修院,珍貴聖物及建築石材遭到破壞和偷盜。 解散隱修院期間,這裡不再是一座隱修院,所有宗教建築被查封。1539年3月,坎特伯雷屈服了,最後隱修士們也屈服了,又變了回來。
文化遺產 陵墓 享利四世、愛德華三世之子以及百年戰爭中的許多名人也安葬在教堂里。坎特伯雷大教堂中安置著國王亨利五世及王后的墓,因為按理他們應該被葬在Westminster Abbey。當年按照亨利五世要求安葬在坎特伯雷大教堂的
遺囑 ,他們夫婦的棺木從倫敦經
泰晤士河 運往坎特伯雷的途中突遇風暴,事後水手懷疑國王的屍體在風暴中已沉入河底,教堂中的棺木中並無此人。因為實在想知道事實,去年國王的棺木被打開,他很得意的告訴我,國王的屍骨的確還在。
坎特伯雷大教堂 另外一座石棺更神奇,那是教堂里最古老的一座棺,去年也被啟封,裡邊那位大主教的衣物依然完好。“He's a nice man, a very nice man”他說那位大主教Hubert Walter。這座宏偉的教堂中有許多tomb,不知道該說成棺材還是墳墓,兩者皆有的意思吧。多數都是石棺的樣子,但上面有很多裝飾,有簡單的羅馬式的,也有其它各種裝飾風格的。而其中最出名或者說無數朝聖者的終點是英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大主教Thomas Becket 殉難的地方,這位12世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Becket 為了抗拒王權擴張而被亨利二世手下的武士在大教堂中謀殺。I am ready to die for my Lord, that in my blood the Church may obtain liberty and peace. 對於這樣一位聖者,不由人不心生敬仰之心。
困境 英國最古老的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面臨著“結構性的毀滅”,教堂的治理方還將發動緊急的全球籌資活動,努力拯救這座教堂不遭毀滅之災。 教堂的贊助人表示,他們“不得不迅速行動起來,因為教堂年代久遠,又經受現代污染,飽受嚴重的毀壞。”
每天傍晚五點二十分是教堂唱聖經的時間,那種莊嚴、肅穆、神秘的氣氛會讓每個人都浸染。唱詩班分列在兩邊,在風琴的伴奏下,一個個樂章唱響。在教堂特有的迴響中,每唱一段,都有一位教士上去念一番聖經。
英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教堂有兩座,坎特伯雷名列其中,但沒有得到政府的資助而主要靠旅遊者的捐贈維持。
坎特伯雷 大教堂每年要接待120萬參觀者。儘管它是英國最熱點的旅遊地之一,但這座一級保護名錄上的建築運營費用每年超過600萬英鎊,教堂一直在苦苦維持生存。教堂贊助人還表示:“時不我待,假如再不開始拯救它,毀壞的速度將無可挽回,後果不堪構想。”
人文底蘊 英國著名詩人奧登之所以把坎特伯雷大教堂比喻為“靈魂的巨輪”,是因為這座建築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積澱。據史料記載,坎特伯雷在公元43年羅馬人入侵前已非常繁榮,與比利時和其他歐洲國家都有密切的貿易往來。據說聖馬丁教堂便是建於這個時代。公元597年,來自羅馬的聖安德魯修道院院長奧古斯丁,以聖馬丁教堂為根據地宣揚基督教義,並由此建造了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和坎特伯雷大教堂,這三座宗教建築為英國的基督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2世紀時,坎特伯雷發生了上述亨利二世與托馬斯·貝克特之間的矛盾,王室和教會鬥爭最終導致大主教聖托馬斯·貝克特以身殉教。他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傳說他的遺物還具有治癒疾病的神奇功能。從此以後的數百年間,前來坎特伯雷朝聖的人們遍及全歐各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宗教地位大大提高。而這個故事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於詩歌、小說、戲劇及電影中。亨利八世在位時,修道院被皇室拆毀,並由此衰落下去。但坎特伯雷大教堂和聖馬丁教堂則幸運得多,高高聳立的尖塔如全盛時期一樣主宰著坎特伯雷的天空。這些歷史建築與大主教聖托馬斯·貝克特的事跡互相輝映,經久不衰地吸引著朝聖的人們。教堂的東端,是個巨大的地下室,用以紀念聖托馬斯·貝克特。另外,享利四世、愛德華三世之子以及百年戰爭中的許多名人。
建築結構 坎特伯雷教堂建於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
天主教堂 ,造型非常傳統而神聖,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建於坎特伯雷穴的正上方。1452年,尼古拉五世下令重建,1506年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坎特伯雷、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
進門口的右邊走廊里,有米開朗基羅23歲時的作品《彼得》。現在只能隔著玻璃欣賞,但是仍然能打動任何人的心。
前面的第三禮拜堂 Cappella del Sacramento里有貝尼尼所建的
祭壇 ,只有祈禱的人才能進入,不是信徒禁止入內。正中央右邊有聖彼得的青銅像,由於來參觀的信徒的吻和手的觸摸,銅像閃耀著金色。左側以及與第二、第三禮拜堂相對的牆面上有波萊渥羅為伊諾欠茲奧八世建造的青銅紀念碑。
登上圓頂的入口在面向教堂外側的正面時的右手邊。儘管有電梯,要到屋頂庭園還必須要登330級台階。從屋頂眺望聖彼得廣場的夕陽是最美的。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
青銅華蓋 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墓。墓前跪著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裡面上部有
彩色玻璃 作的鴿子,下面裝飾著貝尼尼作的巨大的“聖彼得的椅子”,裡面包著據說是聖彼得使用過的木製的傳教座椅。左邊的樓梯通往教皇的地下陵墓。另外,面前的左邊有珍寶館的入口,那些豪華的聖器皿類顯示著梵蒂岡的力量。
外觀設計 外觀圖
評價 應該記住的是,在創作《大教堂》以前,卡佛自己一直就和小說中的人物一樣,乾各種底層工作,品嘗著接踵而來的失敗和失望。卡佛借自己的切身之痛,描繪了一個觸手可及的藍領美國,而他自己就是這個社會底層階級的一份子。在卡佛的大部分作品中,貧困和絕望不是回憶中的過去時,而是小說人物以及卡佛自己的生活現狀。卡佛是真正的藍領作家,是寫失敗者的失敗者,寫酒鬼的酒鬼。在卡佛的小說中,可以看到一連串底層形象:飯店女招待,車間工作,機械師,郵遞員,剃頭匠……當然,還有出現最頻繁的失業者和酗酒者,他們在與生活的第一輪較量中,便被打得遍體鱗傷。失敗不是故事的開始,也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他們故事的全部。生活的變質和走投無路後的無望,不是人物性格命運的轉折點,不是通向某種解脫或升華的中轉站,而是人物的常態。卡佛不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個鮮有的能夠以一種悠長的凝視直面無望的失望者。當被人指責在他故事結尾,問題往往得不到解決,人物停留在一種模糊的僵滯之中時,卡佛說,“對於我寫的那些人物和那些境遇來說,困難優雅的解決,不僅是不合適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能的。”
似乎是為了凸顯生活本身的貧瘠,卡佛在他的小說中發展了一種被評論家標榜為“極簡主義”的文體。就像生活把卡佛小說中的人物毫不吝惜地剝了個精光一樣,卡佛把自己的文字削到瘦骨嶙峋。就像他和他的小說人物要在生活中省吃節用一樣,卡佛報復一般地成了文字的吝嗇鬼,剔掉了修辭,反諷,和所有不必要的東西。當評論家赫金格第一次用卡佛標榜“極簡主義”小說時,她下的定義是“表面的平靜,主題的普通,僵硬的敘述者和面無表情的敘事,故事的無足輕重,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 小說家傑弗里?伍爾夫更乾脆地把卡佛及他的追隨者命名為了“減法者”(taker-outer) 。在訪談中,卡佛經常提到,一篇小說,他往往要“削” 十五到二十遍,一個四十頁的初稿定稿時可能只剩下一半。是他對文字毫不寬容的刀劈斧剁,讓卡佛成為了作家裡的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雕塑家)。是他對沉默的尊重和對無言的理解,讓卡佛成了小說家裡的約翰?凱奇(John Cage,1912-1992,簡約派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