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候大會,相關評論,前景不明具懸念,前聯合國特使不看好坎昆氣候會議,墨環境部長稱坎昆氣候大會可望取得積極成果,首腦缺席,僵局依舊,幕後因素,國際觀察,相關報導,國際反應,中國態度與行動,“秘密文本”,美國行動,墨西哥將氣候大會辦成嘉年華,各國觀點,美國,日本,歐盟,中國,基礎四國,媒體觀點,
世界氣候大會
COP16/CMP6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
締約方”指所有簽署和批准以上兩個
國際條約,保證關注和履行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目前已有194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84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七條,締約方會議最高權力機構可以採用必要的決定來推廣它的影響力。COP是數個締約國簽署的國際條約的英文首字母
縮寫。
然而,由於與國際工作的關聯,COP與氣候變化聯繫上了。這個會議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召開。去年,氣候大會在
墨西哥坎昆舉行,然而值得強調的是,這個會議是由大會秘書處組織的符合聯合國設立的大會標準的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由兩個類型的參與者構成,分別是締約國和
觀察員。
觀察員被分為國際政府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第7條第6款),要參加大會,他們必須向大會秘書處註冊並獲得授權。只有已註冊的
組織的代表會被允許以觀察員的身份協助參加大會中不同主體間的會議。
COP16/CMP6在墨西哥坎昆的Moon Palace Hotel和Cancunmesse國際
會展中心舉行。
相關評論
前景不明具懸念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坎昆氣候變化大會進入倒計時 前景不明極具懸念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還有一個月就要在墨西哥名城坎昆召開。這次受到外界廣泛關注的大會前景不明,極具懸念。
懸念之一:大會能否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本屆大會是否能就氣候變化議題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無疑是最大焦點。
去年在丹麥
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形成了一份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協定中闡述了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等問題,但在
二氧化碳減排的具體指標上,各方分歧仍存,沒有達成共識。
本月初,在坎昆氣候大會舉行前的今年最後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中國天津舉行,會議在資金等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為坎昆會議的舉行營造了良好的談判氛圍。
但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矛盾仍然沒有根本解決,雙方在減排指標等關鍵問題上分歧依舊。
對此,坎昆大會的主辦國墨西哥態度謹慎。大會候任主席、墨西哥外長埃斯皮諾薩19日直言不諱地說,若在坎昆達成像京都議定書那樣的協定,“時機尚不成熟”。
墨西哥駐華公使米蘭達(Alfredo Miranda)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坎昆的友好環境和宜人景色都將有助於氣候大會的進行,墨西哥對此已經做好了準備。但他也未對會議前景進行評論。
墨西哥目前正在向外界積極宣傳推廣坎昆大會。上周,上海世博會墨西哥館還專門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墨西哥自然資源及環境部氣候變化政策總幹事瑪塔(Juan Mata)對記者表示,墨西哥的首要任務是在大會過程中“恢復自信”。
各個陣營最近都在加緊協調立場。“基礎四國”等方面在天津談判本月9日結束後就舉行了會議。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22日訪華,與中方舉行了會談。這些會談無疑有助於縮小分歧。但是否最終能達成協定,還有待於在坎昆大會上破解。
懸念之二:是否有眾多國際政要與會
丹麥去年將氣候大會升格為氣候峰會,有關國家領導人紛紛與會。今年的會議是否能再次迎來多國政要,已成為各國記者熱議的話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言人約翰·海(John Hay)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本周,全世界已有1300多名記者報名採訪坎昆大會,其中600多人仍需等待聯合國方面的批准確認。
約翰·海說,大會的籌備工作目前進展順利,不存在任何問題。至於領導人與會方面,他則表示,這個問題仍需墨西哥政府來決定,聯合國方面不會出面干涉。
據記者了解,墨西哥方面目前仍無打算邀請國際政要與會。這主要是出於接待能力與會議進程的考慮,吸取哥本哈根的經驗和教訓。一些國家的領導人也已明確表態不會出席會議。巴西總統盧拉26日認為,不會有太多國際政要前往坎昆,但他確認,屆時巴西領導人將與會。
有分析指出,究竟有多少國際政要參與此次會議,答案必須等到會議舉行前的最後一刻,甚至是要到會議舉行時才能真正水落石出。
前聯合國特使不看好坎昆氣候會議
路透首爾10月12日電(記者 Ju-min Park)---前聯合國環境問題特使韓升洙表示,他估計下個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氣候會議不會在擬定新的氣候協定方面取得任何重大進展,因為各方意見分歧依然嚴重。
韓升洙接受路透採訪時說:“說實話,我不對坎昆會議抱有多大期望,因為大家的意見太不統一,主要碳排放國之間也沒有達成共識。”此次採訪是路透全球氣候和替代能源精英匯的一部分。
“你們可能知道,在天津舉行的氣候會議讓前景變得黯淡,”他說。
上周在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上,中美這兩個碳排放大國發生爭執。與會各方在籌款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能消除人們對氣候談判可能陷入僵局的擔憂。
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也以失望告終,未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新協定來取代或擴展將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墨環境部長稱坎昆氣候大會可望取得積極成果
新華網墨西哥城11月18日電(記者王玉珏 劉健)墨西哥環境和
自然資源部長克薩達日前指出,基於之前多次氣候問題國際會議達成的共識,坎昆氣候大會極有可能取得積極成果,但是還需各方共同努力。
墨西哥媒體18日援引克薩達的話說,此前多次相關國際會議中,各國代表就資金、
技術、減排、
森林保護及科研等問題達成了不少初步共識,為坎昆氣候大會取得進一步成果打下了基礎。
克薩達認為,本次大會要取得進展,首先應在技術層面上,建立一個技術執行委員會,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起到主要諮詢作用,並在委員會之下建立作為實際執行部門的技術中心,致力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轉讓。
在資金層面,他認為有必要著眼於2012年之後,籌建一個三層次資金提供架構,即短期資金提供、長期資金提供以及私營資金介入。此外,還應建立一個特別網站,用以保證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克薩達表示,墨西哥政府將大力推動坎昆氣候大會取得成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貢獻。
首腦缺席
大多數國家的領導人缺席本次氣候大會,只有約20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參加這次大會,多數來自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其中包括巴西、玻利維亞、瓜地馬拉、智利、挪威與肯亞等國家領導人。
對於這次會議的規模降低的情況,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王瑞彬認為,大多數國家的元首記者不會參加坎昆氣候峰會,也是吸取了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教訓。當時,各國元首最後參與了最後的“討價還價”,但取得的成效一般,由於各國元首介入所磋商的議題,往往涉及到各國的根本利益,各國根本無法在根本利益上作出讓步。
僵局依舊
從坎昆現場的情況來看,由於核心僵局涉及各國根本利益,會議一時還無法立即取得突破。
從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內都難以突破:
一、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共識,各方都採取了減排承諾的低預期,已開發國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與開發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40%的目標相距甚遠。
二、責任區分上,已開發國家依然在“四處游離”,試圖再次偏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使原本的雙軌談判進程缺乏互信基礎。
三、長期資金援助依舊是“一紙空文”。按《哥本哈根協定》,已開發國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四、美方減排意願與承諾難有“定心丸”。對各方來說,美國根本無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諾,尤其是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利之後,參眾兩院反對全球變暖觀點勢力上升,歐巴馬極力推動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表示,坎昆會議有可能達成某項協定,這也是坎昆將取得的“具體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轉讓、森林保護,以及建立一個新的基金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等內容。
幕後因素
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王瑞彬表示,僵局之所以難以突破,是由以下三大現實背景決定的:
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留有“後遺症”。他表示,《哥本哈根協定》內容僅有十二段。並未明確已開發國家到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和到2050年的長期減排目標。對於開發中國家最為關心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問題,協定的規定十分模糊,只有歐盟和日本提出具體將要提供的資金數目。哥本哈根會議毫無疑問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從協定內容來看,哥本哈根會議又是讓人失望的。
二、經過哥本哈根會議的“亮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互信基礎遭到削弱,成為制約和阻礙談判的負面因素。採取務實態度,由簡到難,在資金、森林、技術轉讓、適應機制等各方共識較集中的問題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進天津及坎昆會議獲實質性成果的理性選擇。
三、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依然緩慢,主要談判者都不願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更高承諾,都使得氣候談判進展緩慢,並將被一再延後。比如,在談判中的焦點之一對開發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問題,由於全球復甦乏力,已開發國家的態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國際觀察
目前最引人關注的兩件國際大事,一是朝韓開炮,二為坎昆氣候大會。在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里,閃動著同一個主角的身影,那就是美國。而且,在某種層面上來說,美國在其中扮演著相似的從鷸蚌相爭中獲利的“漁翁”角色。
其實在氣候議題上,美國的態度一直十分消極,全然不見在其他國際事務上的“大國風采”。美國的立場在1995年“京都會議”上可見一斑:先是在減排問題上絕不退讓、只肯維持“現有規模”;再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且在大會一再讓步的前提下,美國終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在2001年,又迫不及待地退出該協定。此後無論在
巴厘島會議還是哥本哈根會議等一系列重要的氣候談判會議上,美國都是已開發國家逃避自身責任的強硬代表。
可以說,美國在“氣候談判”問題上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範作用。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不但拖延和逃避議定的在經濟上支援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問題的條款,而且還不斷“倒打一耙”要求開發中國家擔負起更多的減排責任。因為有強勢的美國為之“出頭”,不少已開發國家在應對氣候問題時也習慣“撂挑子”。
但氣候問題不會因為這些國家“將腦袋埋進沙子”而減緩。根據有關統計,全球氣溫在整個20世紀已上升0.7攝氏度,若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勢頭沒有改變,到2050年時全球將有近900萬人要生活在洪水來襲的危險處境中。而《哥本哈根協定》提出的力爭將地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危險係數”2攝氏度以內也很難實現。
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對氣候問題的“漫不經心”當然有其底氣,那就是雄厚的經濟實力。你以為氣候災難到來時所有人的命運是一樣的嗎?不一定。已開發國家有更高的技術、更完善的設備來保障本國國民的安全。即便是氣候導致農作物歉收,他們也有更多的儲備和更好的購買力來“搶”糧食,也有能力應對因氣候變暖而可能需進行的大規模遷徙。
也就是說,在高速發展的工業化過程中,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已令地球變暖並引起一系列問題,但在需要負擔責任之時,他們卻以消極的姿態表明:既往不咎,責任平等,開發中國家應該挑大樑。
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國正在借氣候問題大力推銷其自身掌握核心技術的一些新能源。而此前的“用玉米煉汽油”已被證實成本高昂,而且大規模採用農作物煉油一度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高企。美國如此做,無非是想一邊轉移視線,一邊牟取利益。
毋庸置疑,在跨越了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之後,錯綜複雜的氣候談判已取得了一些成績,此後也會逐漸向前進。但在近階段,難以產生實質性進展。因此,我們不必對坎昆會議期望過高。
相關報導
國際反應
英國路透社29日報導稱,人道救援機構樂施會29日發布報告稱,今年前9個月中,氣象類災害導致全球2.1萬人死亡,是2009年的兩倍多。
報告特意趕在墨西哥坎昆氣候大會開始之際出爐,它以巴基斯坦洪災、俄羅斯火災與熱浪、太平洋島國吐瓦魯不斷上升的海平面等為例,闡述氣候變化的嚴重後果。
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談判把探討的問題鎖定在窮富國家存有分歧的幾項議題,如氣候援助資金、雨林保護、迎接氣候變暖等問題。此次談判還欲將現行減排目標正式確定下來。
不過,樂施會公布該份報告是為了敦促各國需要儘快行動,來減緩並適應氣候變化。
英國《金融時報》則刊文稱,坎昆會談或難獲突破。
報導稱,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可以說是一場“史上最牛”的會議,但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最終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以慘敗收場的時候,全世界對全球氣候談判的前景瞬間轉為暗淡。在這種暗淡的期許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坎昆會議將繼續著乏味的焦灼。
即使一年過去了,在坎昆氣候大會上要想取得非常大的進展,挑戰依然是巨大的。造成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慘敗的各種要素依舊存在:中國為首的基礎四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旗手歐盟;以及美國為頭的傘形國家集團依舊是坎昆氣候大會的主導者。坎昆氣候大會還是三國演義,小島嶼國家聯盟等組織依舊被邊緣化。
再深入說,因為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慘敗,見證了歐盟話語權的逐漸弱勢。全球氣候談判最核心的談判主體,無疑是中美。一方面兩者是目前全球排名前兩位的碳排放國,二則是由兩者在國際舞台上的綜合實力決定。
聯合國希望避開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混亂與劍拔弩張的情景,以維持談判進程的繼續進行,最終於明年在南非的一場關鍵會議上籤署一份關於全球變暖的新協定。
英國能源與環境大臣克里斯·休恩警告:“我們並不指望在(坎昆)達成最終協定。此次會議的目標是重啟談判。如果能推動各國接近達成協定,維持談判的繼續進行,在林業、金融與減排承諾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那么此次會議就算取得了成功。”
即使聯合國自己也承認,坎昆會議不會達成最終協定。
中國態度與行動
南都訊 特派記者楊傳敏 發自坎昆
“中國希望在坎昆至少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確定下來,但按照目前的談判進程看,甚至連這個都很困難.”,昨天,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與國內外NGO代表見面,溝通談判進程,表達了中國的談判立場。這也是中國高級別官員第一次在氣候大會上與國內外NGO溝通,他說,“但是不管談判結果怎么樣,中國自主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不會變”。
坎昆氣候談判進入到最後一天,在月亮宮的一兩間小型會議室里,高級別的部長會談接連不斷,全是閉門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和中外N G O的見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在天津會議上,解振華就曾與中國N G O見面。
昨天參加解振華見面會的國際N G O包括第三世界網路、氣候行動網路、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等,提問大多集中於中國政府在氣候談判中的立場,和中國政府期望發揮的作用。解振華重申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也透露了目前談判的進程。
見面會裡解振華作為此次中國參與談判級別最高的官員,也向在場媒體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
一是,中國會通過南南合作向最脆弱國家提供氣候援助。解振華說,他最近為了了解非洲國家的需求,去了衣索比亞和非盟,看到了氣候變化給非洲荒漠化帶來的影響。
二是,在透明度的問題上,因為有的國家還對開發中國家的透明度有意見,解振華說,中國同意對自主減排接受國際磋商與分析,並且在目標、行動和原則上都作出規定,也希望在坎昆至少把原則定下來,就是進步。
三是,關於京都議定書,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是否前進,中國認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不能繼續是一個重要標誌。所以,中國希望在坎昆把京都議定書延續第二承諾期定下來,但解振華說,“這一點要看來非常困難”。
四是,不管談判進展如何,中國自己要在國內採取行動,完成碳強度減排40%-45%的目標。解振華舉了兩組數字作為對比,“十五”期間,中國用年均10.4%的能源增長,支持了年均9.8%的GDP增長;而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用6.8%的年均能源增長,支持了10.2%的GDP增長。這說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在增長,能源效率也在提高。
中國聲音:
強調“捍衛”《京都議定書》
本報墨西哥坎昆電 (特派記者毛玉西、薛松)
當地時間9日下午5時,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坎昆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再次強調了中國堅定捍衛《京都議定書》的立場。這場見面會吸引了眾多中國媒體聆聽,希望從中“嗅出”談判進展的有關信息。
奔赴坎昆之前,解振華表示:“《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長期努力而達成的法律檔案,它在歷史上發揮過作用,沒有道理否定它。中國希望《京都議定書》在新形勢下繼續發揮作用,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京都議定書》。
他表示,之所以要求必須捍衛《京都議定書》,是因為必須在堅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基礎上,才能談怎么樣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如果要拋棄現有《京都議定書》框架搞新的,無疑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耗掉。他強調說,《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否繼續下去,是檢驗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進程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
“秘密文本”
台北時間12月4日,有關墨西哥“秘密文本”的傳聞在坎昆氣候大會上激起強烈反響。各方對此緊急表態。
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的分歧仍是大會最主要矛盾。開發中國家要求在減排指標方面與已開發國家區別對待,同時已開發國家應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但在具體談判中,已開發國家千方百計模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並且以資金為籌碼提出種種限制。
減緩氣候變化,已開發國家的中短期量化大幅減排是關鍵。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避而不談自身,卻堅持要求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同步減排。歐盟甚至宣布,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22億歐元“快速啟動”資金中一半是貸款,並非無償援助。結果招致環境保護人士一致批評。
各方僵持之際,突然有非政府組織爆料,稱墨西哥方面在搞“秘密文本”,允許已開發國家承擔較少責任,而開發中國家則面臨更嚴厲標準。據說,墨西哥“秘密文本”內容包括:用無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替換《京都議定書》;不繼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義務;氣溫控制上限大幅提高到5攝氏度。不過中國、日本和歐盟談判代表均否認存在“秘密文本”。
美國行動
12月9日,也就是坎昆氣候大會離結束倒數第二日的衝刺日,會場上仍沒有任何協定達成的跡象。部分國家的領導人以及各國主管環境事務的高級別官員還在紛紛發言,闡述各國立場。主要非政府組織已將美國列為阻礙大會達成成果的罪魁禍首。
美國扯後腿
主要非政府組織盤點的美國“罪行”主要有四點:首先,美國在拒絕提高本國減排目標、置身於議定書之外、也無國內立法的情況下,大肆指責其他國家做得不夠,阻礙關鍵問題達成協定。
其次,在外界之前普遍認為能夠取得成果的氣候資金問題上,也遭遇到了來自美國的阻撓。美國主要是想爭奪這筆資金的“發言權”,拒絕將資金置於聯合國系統的框架下。
再次,在技術轉讓問題上,美國的態度也有很大保留,和開發中國家的預期有不小差距。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矛盾因美國而擴大。
最後,因美國的不作為,坎昆會議未能重建COP15後“隊伍散了”急需的各方信任機制。
這當然並非COP16各方“歧視”美國。考慮到大會議程第二天日本代表團就提出了反對《京都議定書》繼續存在的明確表態,美國如果只是希望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當然難獲各方欣賞。
專家推算,美國的減排目標僅相當於1990年排放基礎上減少4%。如此裹足不前,縱使美國代表團團長喬納森·潘興坎昆會議期間多次組織NGO(非政府組織)吹風會,有些吹風會還僅對美國NGO開放,以力圖營造正面輿論、維護美國形象,但美國代表團實際上地位“尷尬”、 喬納森·潘興公關舉措收效甚微,當屬意料之中。
與喬納森·潘興的“努力”相比,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12月6日,朱棣文在美國中心發表演講。他以碳在生物圈中的運行軌跡開始,談到各類新奇的新能源技術,仿佛是給與會者講一堂環保課,置自身的政府官員身份於九霄雲外,對美國眼下採取哪些措施落實其承諾的碳減排目標避而不談,王顧左右而言他。
就此,一位不願署名的分析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朱棣文們的“難言之隱”在於,當今美國缺乏有力的新能源鼓勵政策,美國國會特別是參議院難逃其咎。
該人士認為,歐巴馬政府在民主黨議員占多數席位的大好時機下,都未能一鼓作氣通過氣候法案,可見美國保守勢力之強大。而華盛頓中期選舉之後,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共和黨贏得了更多席位,而共和黨一向以保護煤炭及石油
產業利益、反對環保政策著稱。
“可能很少有人關注過,超過一半的共和黨議員沒有護照,這意味著他們從來沒有出過國,因此,很難想像這些議員能有足夠的國際視野,來妥善處理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這樣的問題。”該分析人士稱,共和黨議員大多是保守派和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有些甚至根本不相信氣候科學。在此基礎上,“碳稅”簡直成了美國的“禁區”。“不是討論能否推行的問題,而是敏感到任何官員都不敢觸碰,參選黨派只要提到任何增加環境稅的構想,選舉中必輸無疑。”上述人士因此說。
墨西哥將氣候大會辦成嘉年華
中新社坎昆12月4日電 題:
墨西哥將氣候大會辦成嘉年華 各界評價兩極。
坎昆聯合國氣候大會行將過半,主辦國墨西哥安排了眾多精彩活動,把本屆氣候大會搞得像一場嘉年華,很多活動也與氣候變化並不相關,各界對此評價兩極。
墨西哥政府當地時間3日舉行了一場名為“氣候變化交流論壇”的活動。活動也沒有安排在官方酒店,而是安排在和會場距離較遠的一個度假村進行。
論壇在當天晚間結束後,主辦方又為與會者舉行了“墨西哥之夜”活動,四處歌舞昇平,人們都陶醉在眼前的
美景、美酒、美人之中,與會場的緊張和枯燥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
早在大會開幕當晚,本屆大會主席、墨西哥外長埃斯皮諾薩就為所有與會者安排了歡迎晚宴,非政府組織人士和媒體記者都可以參加。晚宴上也安排了盛大的傳統歌舞表演。
在所有與會者的必經之路坎昆展覽館(Cancun Messe),
墨方還專門設立了傳統商品市場,推銷墨西哥當地
土特產,如陶器、辣椒油、可可粉等。但由於售價偏高,買家寥寥。
儘管如此,市場還是吸引了很多與會者的注意力。一南非談判代表招呼記者去品嘗那裡免費提供的可可飲料。有年輕小販用流利的英語向記者推銷手工製品,記者注意到會議主辦方也為小販們製作了特別通行證。
很多人也紛紛與市場中擺放的藝術骷髏合影留念。售賣的骷髏瓷器售價也不菲。在墨西哥,亡靈藝術是一種很獨特的
藝術形式,但對一些外國人來說,可能一時還難於接受。
有非政府組織與會者對本社記者表示,墨西哥似乎要改變上屆哥本哈根峰會時的“冰冷印象”。哥本哈根峰會幾乎完全集中於談判,代表在會場內神經時刻緊繃,在會場外又得面對
北歐嚴冬的疾風
苦雨,對會議進程確實有些不利影響。
墨西哥政府此次試圖通過多種途徑讓各國代表在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下進行談判,也不失為是解決之道。據記者了解,談判代表除了對路程遙遠有些不悅外,對其他會議安排還算滿意,特別是這次他們不會遭遇被非政府組織糾纏的尷尬。
然而,會場外的批評之聲卻不絕於耳。巴西總統盧拉本周炮轟此次會議“不會有任何結果”,他本人也撤銷了參加會議的計畫。另外,可能是由於語言問題,不少與會者和主辦方溝通不暢,一些活動的時間地點更改頻繁,引發了爭議。
墨西哥高級官員回應說,本屆氣候大會至少能達成兩項成果,即資金和技術方面能取得一些突破。墨方每天都舉行記者會和媒體進行積極溝通,和上屆會議相比也算是不小的進步。然而,又是由於語言障礙,記者會的聽眾並不多。
據記者觀察,墨方還想通過此次氣候大會實現大規模的招商引資,並為本地企業尋找機會,就如同在上海世博會所做的那樣。坎昆展覽館內的正中央位置就是占地面積最大的墨西哥展館,被一片茂盛的
熱帶植物包圍。展館每天都會進行商務活動,其中環保企業的活動又展絕大多數。
下周,氣候大會的高級別會議就將開幕。屆時,墨西哥政府將繼續舉辦多場嘉年華式的活動,會場內外對有關活動的不同聲音也會持續。(完)
各國觀點
坎昆大會一個突出的矛盾是,開發中國家在不斷提高它們的責任,而同時,已開發國家卻一再推卸責任。由於歷史排放,已開發國家要以20%的人口對80%的溫室氣體負責。已開發國家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使廣大開發中國家在經濟還沒發展,就得開始限制排放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開發中國家,陷入了發展和排放的兩難境地。打個比方,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是“地球村”的住戶。已開發國家先開始裝修自家房子,並且已經快用裝修垃圾把垃圾箱填滿了。這時開發中國家也想把家裝修得漂亮一點,可已開發國家卻要求開發中國家和他們一樣,減少倒垃圾的數量,最好就別裝修了。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美國
要求
印度和中國等新興
經濟體作出減排承諾的立場不會改變。並稱如果新興經濟體不能在減排目標上作出承諾,會議將無法取得進展。
日本
稱“永遠”不會就《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減排目標做出承諾,因此獲頒發給阻礙談判者的“化石獎”。
歐盟
開發中國家也要承擔新的責任。只要其他主要排放國家願意承擔相應責任,
歐盟隨時準備採取力度更大的減排措施。
中國
希望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使坎昆達成廣泛均衡的一攬子決議。
基礎四國
四國都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必須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之下應對氣候變化。“基礎四國”力挺成立新的氣候基金,須執行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基礎四國”是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四個重要的新興經濟體走到了一起,相互協助,協調立場。)
媒體觀點
正如所料,坎昆會議未能完成“
巴厘路線圖”談判。11日凌晨出爐的“坎昆協定”成為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相互妥協的混合體。包括
新加坡在內的多國代表團認為,它實現了“微妙的平衡”。但在過去的10多天時間裡,發生在坎昆的許多事情卻並不“微妙”。其中,在是否堅持《京都議定書》及其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與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之間爭論不斷。
減排目標,是全球氣候談判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開發中國家認為,率先減排是已開發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也是《京都議定書》最核心的東西。所以,《議定書》及其第二承諾期必須堅持。
但日本等已開發國家認為,《議定書》只覆蓋了占27%的全球排放量的國家,而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中兩國都沒有在《議定書》下承諾減排目標。在此情況下,繼續兌現《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有失公平。
減排問題上的僵局,令已開發國家招致眾多抗議。開發中國家
警告說,反對延續《議定書》將葬送坎昆會議的前途;NGO(非政府組織)則把寓意頑固不化的“化石獎”送給了日本等已開發國家。
為了趕在11日的日出之前達成協定,各國的談判代表從9日開始加班加點、連夜磋商。最終,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上,“坎昆協定”採用的“微妙”措辭是,“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