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是一座淹于丹江口水庫水下的歷史名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牆全部用15公斤一塊的青磚砌成,城池結構堅固。位於均州古城內的淨樂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築群中“九宮”之首,與北京故宮同時建造,其建築設計與北京故宮相同,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均州古城
  • 地理位置丹江口水庫水下
  • 所處時代:唐代
  • 出土地點: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發展歷史,水下古城,

發展歷史

均州古城,從當年文物搬遷時拍下的歷史照片上看,均州古城高大的城門清晰可見,一尊巨大的石龜正在出城。這尊大石龜是淨樂宮的鎮宮之寶,在淨樂宮有東西兩座碑亭,兩尊大石龜分別馱著兩塊巨型石碑,碑上刻有永樂皇帝當年為修建淨樂宮所下的聖旨,由於是皇帝親賜,因此身價自然是至高無上。淨樂宮龜馱碑通高8.5米,每座重約102噸,其中碑帽重8.5噸,碑版重17噸,最重的要數石龜本身,竟有76噸重。就這樣的重量,要將它搬移到幾十公里外,別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是放到如今,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而當時的設備條件的確是望塵莫及。經過多方查詢,我們在遠離丹江口市300多公里的湖北省宜昌市找到了三位曾親自參加文物搬遷的老人,他們都是當年從安徽淮河委員會抽調來參加丹江口水庫工程建設的,屬於起重團三連。另外,我們在宜昌還找到了當時文物搬遷的負責人——高應勤,1959年,擔任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二支隊隊長的他,奉命到均縣負責文物搬遷。幾位老人的共同回憶,使得淨樂宮文物搬遷的真情實景逐漸清晰起來。1960年四、五月份,淨樂宮文物搬遷正式開始,起重團三連承擔了這個任務。那時他們的設備條件非常落後,連台起重機都沒有,搬遷的困難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料。面對文物搬遷中的為難情緒和實際困難,丹江口工程總指揮、湖北省省長張體學對工人們說:“500年前,古人能把它搬來,我就不信今天沒辦法把它搬走?”通過層層發動,一套採用原始辦法搬運大石龜的方案確定了。
1968年丹江口水庫第一台15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1973年下閘蓄水後形成丹江口水庫,均州古城從地圖上永遠消失了,轉而形成了浩渺無垠的水體。隨著古城一道被淹沒的,還有大量道觀、庵、廟、寺、閣、亭等古建築。在水庫興建過程中,只對庫區內部分特殊文物進行了拆遷,眾多珍貴文物來不及搶救或沒有搶救而淹沒水下,其中就包括均州古城
2014年,湖北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均州古城名列其中。這是湖北首次將水下不可移動文物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下古城

在電影《未來水世界》中,不相信陸地存在的海行者馬里納,帶著環礁居民海倫潛入海底,讓海倫看到被水淹沒的城市。科幻片對未來的構想不能當真,但是,水下的城市卻是真實存在的,在我國就有好幾處,比如近幾年來國家文物局水下遺址保護中心一直在探測的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是一座淹于丹江口水庫下的歷史名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位於均州古城內的靜樂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築群中“九宮”之首,是與北京故宮同時建造而成的,其建築設計與故宮相同,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均州古城,是古均州均縣的治所,始建於戰國。北有漢(江),南有(丹)江,地處江漢之間、襄陽府西北。《史記·正義》記載:“均州城在隨州西南五十里,蓋均陵也。”《續均州志卷之四》記載:“州城,東北襟帶漢水,南屏武當,西枕黃峰關門諸山。城小而固,亦襄陽上游屏障也。”史載,均州城牆全部採用每塊重15公斤的青磚墊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鑿一丈五寬護城河,城門均設有木製防洪水閘門,以及60噸重的石頭門檻,10米至20米高城牆環城4000米,城牆之上各設炮台五座,北門設有瓮城,是為防止劫案而專門修築的刑場,兵匪概不能犯。四門有樓:東曰“宗海”;南曰“望岳”;西曰“啟秀”;北日“拱辰”。城樓雕樑畫棟,飛檐碧瓦,異常堅固,有“鐵打的均州”之稱。當年,唐太宗長孫皇后次子李泰受封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唐中宗李顯第一次被廢后,就被武則天下令軟禁於均州。
鐵打的均州,紙糊的鄖陽,這是對民間俗語對均州城的記憶。是說均州城堅固如銅鑄鐵打一般,鄖陽城是不可相比的。均州一磚臥頂,城垛齒連,曾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為了抗禦水患和地震,均州城的民宅一般都是兩層木樓,又用青磚牆把房屋圍起來,因此均州建房是先把木結構屋架制安竣工後才砌牆。故均州自古就有“牆倒屋不塌”之說。為了抗禦火災,每戶房屋山牆高出屋面數尺,亦稱封火山,墀頭蓋上與屋面相同的小青瓦,墀頭正面畫上各種吉祥畫面,裝飾得古色古香,形成古均州一大建築風格。
道教聖地武當山有九宮,但是,如果您以為武當九宮全在武當山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被稱為九宮之首的“靜樂宮”,就位於約70公里外的均州古城內。據說均州是道教徒信奉的真武大帝傳說中的降生地,從水路去武當山朝聖的人們,都要在此地下船,換車乘馬上山。所以,古代的均州曾是帆檣林立、車水馬龍,一片繁榮景象。解放之後,均州也要比丹江口繁華得多,每到集日,周邊各地的人們都會聚集到均州縣城的城隍廟,熱鬧非凡。當然,均州的標誌還是號稱武當第一宮的——淨樂宮,其規模要遠遠超過玉虛宮和紫霄宮。
“一座靜樂宮,半座均州城”,靜樂宮是在明代永樂皇帝的“南修武當、北建故宮”的國策下創建的,其面積占到均州城的一半之多。宋代開始,封建王朝自上而下皆崇拜玄武神,為避宋太祖父趙玄陰諱,改玄武為真武,並稱其為道教始祖老子的“變化之身”。至明代,真武神受到歷代皇帝的奉祀,尤其是明初的“靖難之役”後,永樂皇帝朱棣取得皇位,自稱他得天下是“真武神”的庇佑之功。因此,崇奉真武神較前朝更甚,並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進行營造。永樂皇帝根據《三寶大有全書》關於“真武修煉成真”的記載:“相傳真武的父親原是靜樂國國王,靜樂國就在均州。”
於是,為紀念真武大帝的父親,永樂皇帝下聖旨,就在均州城內修宮供奉。永樂十六年敕建殿宇廊廡等197間,賜額“靜樂宮”,永樂十七年聖旨敕建紫雲亭,因玄武降生此地時有紫雲彌羅,故名,欽選道士50人,提點三名,階正六品,皇帝賜銅印一顆。
靜樂宮專門管領營建武當山的建材供應和接待,也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宮。
古均州的歷史人物中,家喻戶曉的是戲劇中的反面典型陳世美,其真實名字叫陳年穀(1625年-約1690年),字豐之,號熟美。陳年穀是順治年間進士,康熙十年後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秦馨蓮告老還鄉。據說陳年穀為官一生,清政廉明。不過,其名氣之大,和《鍘美案》脫不了關係。戲劇《鍘美案》中塑造了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形象,便是影射陳年穀。而在古均州,不但禁演《鍘美案》,還把滄浪亭下的一個學堂命名為陳熟美書院,以紀念陳年穀。
如今,在浩蕩煙波之下,埋著一座古城已達半個世紀之久。1968年,隨著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建成蓄水,均州古城從地圖上永遠的消失了,轉而形成了浩淼無垠的水體。隨著古城一道被淹沒的,還有靜樂宮等古建築。即使是位於東山之上的滄浪亭和陳熟美書院,也隨著古均州城沉睡在濤濤漢水之下。
清朝康熙年間的均州古城
在我國,類似均州古城的水下遺址類文化遺產保護還沒有先例,如何全面保護沉入水下的均州古城?
從2011年到2015年,國家文物局水下遺址保護中心已經對均州古城進行了多次勘測。經過對均州古城四個角點、北門瓮城、東邊城門、南邊城門、西邊兩個城門位置的放樣和水下探摸,可以判定均州古城四方城牆基本保留了1968年被淹入水底時的狀況,整體輪廓清晰。東邊城牆靠近漢江,沖刷較為嚴重,部分地方有坍塌。從整體來看,水下均州古城內東北方向較高,最高在靜樂宮底座附近,其高程為124m;現存城牆為西城牆最高,高度約9m;在寬度上,北邊城牆底部寬度約30m,在瓮城處的寬度約為65m,頂部寬度約4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