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頭水庫

坂頭水庫

坂頭水庫是梯級電站的龍頭水庫,位於南安縣英都鎮坂頭村,溪上游的坂頭溪上。集雨面積18.5平方公里,並引入相鄰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坂頭水庫
  • 總庫容:1134萬立方米
  • 防洪庫容:128.5萬立方米
  • 興利庫容:935萬立方米
水庫概括,水庫建設,樞紐建築,管理運用,坂頭梯級水電站,一級電站,二級電站,三級電站,四級電站,

水庫概括

總庫容113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28.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35萬立方米、死庫容70.5萬立方米。區外引水渠長255.4米,為有壩引水,壩高6.5米。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50米,壩頂寬7米,壩頂長285米,輸水涵洞位於土壩左端,壓力圓管直徑1.6米,長143.5米,放水設備用轉動門蓋,放水流量5.69秒立方米。溢洪道位於土壩右端,開敞式,全長337米,雙孔弧形閘門控制,最大泄洪量360秒立方米,梯級電站共分四級,總裝機容量4420千瓦,並為英都、翔雲兩鄉鎮提供水源,灌溉農田13500畝。建成的4個梯級電站總裝容量4420千瓦。除發電外,還灌溉英都、翔雲兩鄉(鎮)農田1.35萬畝。
1970年10月水庫樞紐工程正式動工,1972年底基本完成。1973年6月,一、二、三級電站竣工發電,四級電站土建工程也基本完成。1978年底第四級電站設備安裝發電。
水庫樞紐工程共完成工程量113萬立方米,投工225.0萬工日,國家投資315.52萬元。由於主體工程問題較多,長期列為病險庫。1981年後進行保壩加固,同時對大壩進行壓力灌漿和維修,現工程已達部頒防洪標準,正常運行。

水庫建設

1968年7月,南安縣水電局負責坂頭水庫、電站的規劃設計,經實地勘查,總落差達250多米,既可開發四級電站,又有建龍頭水庫的壩址。大壩工程於1970年10月開工,1972年底基本建成。1978年底,四級電站竣工發電。1981年10月至1989年,完成保壩加固工程的施工。大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13萬立方米,投工225萬工日,總投資71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15.52萬元。

樞紐建築

樞紐建築由大壩、輸水涵洞和溢洪道三部分組成。  大壩 為均質土壩,壩高50米,壩頂高程306.3米(石礱),壩頂長285米、寬7米,迎、背水坡均為乾砌塊石護坡。
輸水涵洞 位於土壩左端山坡上。壓力圓管直徑1.6米,坡降1/500,洞身長143.5米。放水設備為轉動門蓋,絞車啟閉,最大放水流量11.2立方米/秒。
溢洪道 位於土壩右端山坡上。開敞式,全長337.3米,雙孔弧形閘門控制,最大泄洪量3600立方米/秒。

管理運用

1971年,成立坂頭電站革委會,由縣工業局管理。1978年2月27日,由縣水電局管理。工程自建成至1990年底,水庫和電站兩大部分均由坂頭電站統一管理運用,其中四級電站於1976年6月劃歸英都公社管理。
坂頭水庫電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興建的,施工進度快,主體工程問題也多。竣工後被福建省水電廳長期列為病險庫之一,水庫控制水位在較長時間限制在295米高程(石礱)。經過歷年工程維修養護、續建和保壩加固,達到部頒防洪標準,水庫汛限水位逐年提高。至1990年,汛限水位提高到303米高程,尚低於正常蓄水位1米。

坂頭梯級水電站

坂頭梯級水電站是本省首座蓄引結合、梯級開發的水利水電工程,位於英溪上游,1970年1月開工,1974年完工發電。總裝機6台,容量3470千瓦。1983年10月三、四級電站各擴機1台,容量950千瓦。

一級電站

壩後電站,水頭47米,設計流量1.9秒立方米,裝機1台,630千瓦;

二級電站

在坂頭溪和沙溪匯合口,前池左右進水,右渠(主渠)長2.35公里,承接一級電站尾水,左渠長2.66公里,引福林溪、沙溪兩水入池,水頭85米,設計流量1.9秒立方米,裝機2台,容量計1260千瓦;

三級電站

在英都良山與西峰二村交界處,引二級電站尾水,渠長(主渠)6.28公里,並向上延伸引翔雲溪和二級電站以下逕流水,渠長1.3公里,水頭74米,設計流量3.45秒立方米,裝機3台,容量計1890千瓦;

四級電站

引三級站尾水,渠長0.16公里,水頭22.0米,設計流量4.0秒立方米,裝機2台,容量計640千瓦。一、二、三級電站屬縣管工程,四級電站屬英都鎮管工程,累計發電量27803萬千瓦時,產值175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319.75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