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莧(地靈莧)

漿果莧(莧科漿果莧屬植物)

地靈莧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漿果莧(Deeringia amaranthoides (Lamarck) Merrill)是莧科、漿果莧屬植物。攀援灌木;莖長2-6米,多下垂分枝,幼時有貼生柔毛,後變無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少數心狀卵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截形,常不對稱,兩面疏生長柔毛,後變無毛;漿果近球形,直徑4-7毫米,紅色,有3條縱溝,下面具宿存花被。種子1-6,扁壓狀腎形,黑色,光亮。花果期10月至次年3月。

分布於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大洋洲;在中國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生於海拔100-2200米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全株供藥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腰腿痛等,燉豬肉吃,治夜盲。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漿果莧
  • 拉丁學名:Deeringia amaranthoides (Lam.) Merr. 
  • 別名:野莧菜藤、地苓莧、地靈莧、木莧菜、紐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石竹目
  • 莧科
  • 漿果莧屬
  • :漿果莧
  • 命名者及年代: (Lamarck) Merrill,1917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莖長2-6米,多下垂分枝,幼時有貼生柔毛,後變無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少數心狀卵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截形,常不對稱,兩面疏生長柔毛,後變無毛;葉柄長1-4厘米,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再形成多分枝的圓錐花序花軸及分枝有貼生柔毛;苞片窄三角形,長約1.5毫米;小苞片卵形,長約1毫米;花梗長約1毫米;花直徑2-3毫米,有惡臭;花被片橢圓形,長1.5-2.5毫米,淡綠色或帶黃色,果時帶紅色,在花期後開展或反折,頂端圓鈍,無毛;雄蕊花絲上端離生,基部連合成極短的杯狀;柱頭3,長1-1.5毫米,圓柱狀,果時反折。漿果近球形,直徑4-7毫米,紅色,有3條縱溝,下面具宿存花被。種子1-6,扁壓狀腎形,黑色,光亮。種臍處有明顯的突起。長0.6-1.3毫米,寬0.5-1.0毫米,厚0.3-0.5毫米。種子很小,千粒重約為0.297-0.313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大洋洲;在中國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生於海拔100-2200米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生長習性

漿果莧花果期10月至次年3月。種子對溫度較敏感,在一個比較窄和比較高的溫度範圍內(20-30℃)才萌發。而在野生狀態下,其種子散落時正是較低溫度的1-3月,因而不易萌發,這是植株自然更新慢的重要原因。觀察結果表明,固定光照條件正常發芽的漿果莧種子發芽時,首先為胚根(初生根)突破種皮(露白),然後下胚軸伸長。下胚軸長到約1-2毫米時,子葉脫出種皮或部分脫出種皮,下胚軸漸變紅褐色,子葉漸變綠色。下胚軸進一步伸長,子葉打開,幼苗直立。胚根進一步伸長,有的幼苗有次生根長出。以上過程在25-30℃培養時,通常4天左右開始露白,長成幼苗為6天。子葉正常脫出種皮、胚根發育不停滯的幼苗通常都能發育成正常幼苗。因試驗的各批漿果莧種子野性較大,發芽陸續,露白的高峰期在5-12天,成苗高峰期在7-17天,但一直到21天才穩定的連續5天沒有萌發,因此定其初次計數時間為10天,末次計數時間(試驗持續時間)為20天。

主要價值

全株供藥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腰腿痛等,燉豬肉吃,治夜盲。為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套用的特色風濕藥,壯藥名稱九層風。在20世紀60年代,壯族民間醫生獻方“風濕草藥”,其中九層風為其主要原料。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