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體波(seismic body wave)是1988年公布的地球物理學名詞,出自《地球物理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體波
- 外文名:seismic body wave
- 所屬學科:地球物理學
- 公布時間:1988年
地震體波(seismic body wave)是1988年公布的地球物理學名詞,出自《地球物理學名詞》第一版。
地震波是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外輻射的彈性波。地球內部存在著地震波速度突變的基幹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體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
地震體波 地震體波(seismic body wave)是1988年公布的地球物理學名詞,出自《地球物理學名詞》第一版。公布時間 198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地球物理學名詞》第一版。
體波震級(body wave magnitude)是根據體波計算出來的震級。由B.Gutenberg和C.F.Richter於1956年提出,是以地動時體波(P波、PP波、S波)波群的運動能量來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準。釋義 體波震級(body wave magnitude)是根據體波計算...
地震傳播方式,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振動方 地震波的傳播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 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
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分縱波及縱波,面波分雷利波(Raleighwave)和樂夫波(Lovewave).縱波又稱P波,縱波就是縱振動的傳播.縱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地殼仲質中,縱波的傳播速度約為5~6公里/秒.在震中區,人們對縱波的感覺是...
七級地震釋放能量約是2.0×10^15焦耳,約是47.7萬噸TNT當量;八級地震釋放能量約是6.3×10^16焦耳,約是1500萬噸TNT當量;九級地震釋放能量約是2.0×10^18焦耳,約是4.77億噸TNT當量。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振動...
面波震級是根據測量主要傳播於地球表層的面波而制定的震級度量,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類地震的國家標準(GB 17740-1999)。體波震級 主條目:體波震級 體波震級是賓諾·古登堡於1945年提出的震級度量,根據遠震的P波、PP波和S波進行...
雙力偶成分占比96%,觀測數據與合成數據整體相關度為0.93。研究員利用遠場體波數據反演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過程初步結果。反演結果表明,此次地震為一次正斷型事件,能量主要集中在前15秒內釋放,破裂主要沿斷層走向朝東南方向拓展。
《研究地殼上地幔結構的地震體波計算方法》是198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介壽等。內容簡介 本書比較系統地討論了用人工地震及天然地震體波研究地殼上地幔結構的計算方法,包括層狀介質及縱向不均勻介質的走時反演,射線追蹤,一維...
中討論純彈性地球中應力過剩型點震源及其理論記錄的計算方法外,還討論了地震記錄的反演、用地震波研 究地核的繞射、各向異性和預應力以及非線性效應,最後介紹了利用頻散的體波和面波進行地球物理解釋的方 法。作品目錄 目 錄 序言 符號 ...
地震體波 seismic body wave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通常包括地震縱波和地震橫波。質點運動 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過時,地球上某一點的運動。質點運動位移 displacement of particle motion 質點運動時,相對於原靜止點的距離。質點...
本項目將利用噪聲互相關提取台站間的體波震相,以用於研究地幔和地核的精細結構。這種比較新的方法帶來的“新”數據是對傳統天然地震方法所得數據的一個重要補充,能填補天然地震在空間上和數量上的局限性所帶來的“空白”。我們的初步...
地震科技支撐簡報 地震震源特徵 研究員的矩心矩張量反演採用了震中距23.71°~88.02°範圍的152道長周期多分量體波數據,基於時空格線搜尋和同步源反演確定了矩心位置、矩張量解與其對應的震源時間函式,獲得的最優模型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的...
它與縱波法地震勘探聯合,可以得到地下岩性的多種信息,可補充縱波法勘探之不足。90年代初,中國在煤田勘探中開始試驗,同時套用於淺層工程勘探。橫波法勘探已成為很有前途的輔助方法。原理與分類 地震波分為體波與面波。縱波P和橫波S皆...
1.2地震矩張量反演 利用區域地震台網記錄,採用基於體波和面波波形的“裁剪-貼上”(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最佳矩心震源深度。斷層節面I:走向120°/傾角060°/滑動角-022°,節面II:走向221°/傾角071°/滑動角-148...
地震科技支撐簡報 地震震源特徵 研究員的矩心矩張量反演採用了震中距12.86°~89.57°範圍的63道長周期多分量體波數據,基於時空格線搜尋和同步源反演確定了矩心位置、矩張量解與其對應的震源時間函式,獲得的最優模型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的...
地震震源特徵 張喆等的矩心矩張量反演採用了震中距30.31°~89.43°範圍的31道長周期垂直分量體波數據,基於時空格線搜尋和同步源反演確定了矩心位置、矩張量解與其對應的震源時間函式,獲得的最優模型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的矩震級為7.58,...
因此,地震體波有3種,除縱波和橫波而外,還有扭波,地震破壞主要是扭波造成的,都是扭斷的。2006年科學家發明並製造了“地震扭波破壞模擬實驗儀”(簡稱扭儀)。他們在扭儀上可以模擬扭波的產生、傳播和對物體破壞的全過程,模擬結果...
在地震學中,勒夫波是在地震期間引起地球水平移動的地震波。 奧古斯都愛德華霍夫愛在1911年數學地預測了勒夫波的存在。它們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類,與其他類型的地震波不同,例如P波和S波(兩個體波)或瑞利波(另一種類型的表面波)。
地震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分析、解釋各種震相的起因和物理意義,並利用各種震相特徵測定地震的基本參數,研究震源的力學性質和探討地球內部構造等。簡介 P震相和S震相 分別代表來自震源的兩種體波。在P震相中,質點沿著波的傳播方向運動。在震中...
面波(surface wave)是地震波的一種,主要在地表傳播,能量最大,波速約為3.8千米/秒,低於體波,往往最後被記錄到。如果地震非常強烈,面波可能在震後圍繞地球運行數日。面波實際上是體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傳播較為複雜...
地震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分析、解釋各種震相的起因和物理意義,並利用各種震相特徵測定地震的基本參數,研究震源的力學性質和探討地球內部構造等。種類 P震相和S震相 分別代表來自震源的兩種體波。在P震相中,質點沿著波的傳播方向運動。在震中...
近震震級是地震學名詞,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範圍內的地震叫近震,根據近震體波算出的震級稱為近震震級。釋義 近震震級是地震學名詞,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範圍內的地震叫近震,根據近震體波算出的震級稱為近震震級。表示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