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手機預警軟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洱地震後,來自昆明、普洱、北京等多地市民向他們反映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而這一部分市民均安裝了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的名為“地震預警”的手機預警軟體。

介紹,相關新聞,機制理解,

介紹

地震預警不僅能通過廣播、電視等渠道發布,手機運營商也能提供地震預警業務,當地震預警發布後,所有手機都能自動以最大音量發出特殊警報,並顯示即將地震的信息。

相關新聞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幾乎在九寨溝地震發生的同時,地震預警(ICL)app在不到20秒的時間內連續發布了5條推送,提前71秒為成都市的用戶提供預警信息;汶川居民也通過電視上出現的地震倒計時,及時獲得地震預警信息。

機制理解

要理解地震預警的機制,我們需要首先掌握地震波的傳遞方式。在地殼內部傳播的地震波有兩種,一種是速度較快,但破壞性較弱的縱波,其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約為5.5千米/秒~7千米/秒;另一種是破壞性較強的橫波,地震對地表造成的破壞主要拜其所賜。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為3.2千米/秒~4千米/秒。所下圖所示,地震發生之時,震源附近的地震監測儀首先捕捉到縱波信號,並將數據傳遞到預警中心。當2~3個台站的信息匯總,預警中心將分析這些信號,並發出首次預警。由於電波的傳播速度是遠快於地震波的30萬千米/秒,因此預警信息有可能在破壞形成之前,通過智慧型手機、廣播電視、微博、地震預警信息接收伺服器等終端,傳送至將會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理論研究顯示,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例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例可減少39%。
縮短回響時間、提升預警準確率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地震台網的建設。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圖清晰地展示了地震台密度與預警時間之間的密切關係。在汶川地震發生時,我國有的地震帶上幾百千米也沒有一個台站,並且中國地震台網過去主要用於科研,沒有考慮到預警功能。4年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表示,要成功預警,每隔30千米甚至25千米就需要有一個台站。在這個問題上,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專門針對地震預警研發了一款監測儀。這種監測儀的回響速度很快,能在地震發生後更短的時間內採集數據;同時,它還能對地震波進行首輪智慧型分析。且與兼具其他科研功能的台站相比,其造價十分低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