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振幅解釋》從岩石物理變換式和反射係數方程出發,論述了地震振幅解釋的系統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地震振幅解釋
- 作者:(美)FredJ.Hilterman 著 孫夕平 等 譯
- ISBN:9787502149529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本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地震振幅解釋》從岩石物理變換式和反射係數方程出發,論述了地震振幅解釋的系統方法,提供了一套烴類檢測的技術手段和經驗法則。通過總結前人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書中建立了地下岩石特性和地震振幅相關聯的理論基礎和經驗關係,給出了大量的AVO屬性和解釋方法,在識別烴類特徵、證實油氣成藏組合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針對三類情形下的AVO,結合模型和大量實際例子,分析了各自的特性和地震回響,提出了適合的解釋流程及屬性特徵組合。
《地震振幅解釋》理論講述清楚易懂,技術方法新穎可靠,實例典型,地質分析透徹。書中介紹的內容在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先進性,對從事地球物理解釋和地質分析的研究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目錄
1 緒論
1.1 地震解釋的哲學觀點
1.1.1 解釋的四個步驟
1.1.2 解釋目標的擴展
1.2 歷史回顧
1.3 基本原理
1.4 本書的目的
2 岩石物理
2.1 縱波、橫波、密度和泊松比
2.2 建立區域和局部的岩石特性趨勢線
2.2.1 海平面與海底基準面
2.2.2 有效壓力
2.2.3 砂岩和頁岩的速度與密度趨勢線
2.3 速度與密度之間的經驗關係
2.3.1 Gardner的速度-密度變換式
2.3.2 Wyllie的速度-孔隙度變換式
2.3.3 Raymer-Hunt-Gardner(R-H-G)的速度-孔隙度變換關係
2.3.4 Han的速度-孔隙度-粘土含量變換式
2.3.5 Castagna的腳-vs變換式
2.4 體積模量間的關係
2.4.1 Voigt,Reuss和Hill(V-R-H)的模量模型--估算Kma
2.4.2 Wood孔隙流體模量模型--估算Kn
2.4.3 Batzle和Wang對孔隙流體特性的估算
2.4.4 Biot係數
2.5 波的傳播理論
2.5.1 Gassmann方程
2.5.2 流體替代的驗證
2.5.3 總結--流體替代模擬實例
2.6 地質解釋
3 地震反射振幅
3.1 法向入射振幅
3.1.1 極性問題
3.1.2 反射和透射係數
3.2 振幅的幾何特徵
3.2.1 地質界面反射回來的子波
3.2.2 薄層和過渡層速度回響
3.2.3 小面積和小體積的回響
3.2.4 振幅、相位和時間畸變
3.2.5 多層界面的關係
3.3 振幅與入射角
3.3.1 流體-流體界面
3.3.2 固體-固體界面
3.3.3 固體--固體界面--大速度差異
3.3.4 固體--固體界面--小速度差異
3.4 Zoeppritz方程的線性近似
3.4.1 岩石特性模型
3.4.2 Bortfeld方程分析
3.4.3 AVO與岩石模量的關係
3.4.4 Zoeppritz方程的線性近似
3.4.5 Shlaey方程和入射角的關係
3.4.6 模擬:精確解與近似解
3.5 各向異性介質中的線性近似方程
3.5.1 各向異性介質的特性
3.5.2 測量與套用
4 烴類特徵識別
4.1 20世紀70年代烴類的識別和分類
4.1.1 地震振幅的定性分析
4.2 AVO分類與烴類的識別
4.3 AVO異常的油田實例
4.3.1 第3類AVO異常--亮點
4.3.2 第2類AVO異常--相位反轉
4.3.3 第1類AVO異常--暗點
4.4 烴類指示的總結
4.4.1 烴類指示
5 “快速解析”經驗法則
5.1 Shuey方程交會圖
5.1.1 Koefoed的觀測結果
5.1.2 Shley方程的圖解
5.2 根據測井曲線進行AVO預測
5.3 深水地震岩石特性標定
5.3.1 可用的資料
5.3.2 速度和密度趨勢--岩性和壓力
5.3.3 速度和密度趨勢--端員岩性
5.3.4 端員岩性的岩石特性交會圖
5.3.5 異常岩性
5.3.6 結論
6.1 根據反射率識別孔隙流體
6.1.1 斜率和截距對孔隙流體變化的敏感度
6.1.2 Smith和Gidlow的流體因子
6.1.3 λ-ρ孔隙流體判別式
6.1.4 其他反射率關係
6.1.5 A/B分析
6.1.6 第1類、第2類、第3類AVO的A/B
6.2 預測孔隙流體和岩性的交會圖
6.2.1 岩石特性交會圖
6.2.2 反射係數交會圖
6.3 地震AVO屬性交會
6.3.2 AVO反演求取截距和斜率的精度
6.3.3 有限頻寬地震AVO屬性交會
6.3.4 地震剖面交會
6.3.5 對地震交會的評論
6.4 斜率和截距估計中的誤差
6.4.1 截距和梯度的統計相關性
6.4.2 剩餘NMO對截距和梯度估計的影響
6.4.3 彈性阻抗
7 實例分析
7.1 第3類AVO--岩性識別
7.2 第3類AVO--Ursa:墨西哥灣深水油田
7.2.1 井標定
7.2.2 振幅分析
7.3 第2類AVO--坐標軸旋轉和交會圖
7.3.1 地層模型
7.3.2 墨西哥灣實際數據
7.3.3 評論
7.4 第2類AVO--利用各向異性NMO進行孔隙流體識別
7.4.1 簡介
7.4.2 年代地層和岩性地層的反射
7.4.3 岩石物理模型
7.4.4 測井資料
7.4.5 各向異性效應
7.4.6 野外實際數據
7.4.7 討論
7.4.8 結論
7.5 第1類AVO--孔隙流體識別:各向異性NMO和模擬
7.5.1 簡介
7.5.2 深水濁積岩成藏組合
7.5.3 討論
8 評論及展望
8.1 振幅解釋的第二個時代
8.2 與眾不同的振幅異常
8.3 主要挑戰
8.3.1 勘探困難區
8.3.2 未來挑戰
8.3.3 最後的評論
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