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博物館

地震博物館

地震博物館,顧名思義就是以地震文物、地震景觀、相關圖片等多維資料所架構的紀念地震災害、保存人類對震精神遺產而建設的特定場所。中國的地震博物館有蘭州地震博物館、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唐山抗震紀念館等。

地震博物館的實質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從而在一定社會區域範圍內引起災難後,重建過程中產生的地震人文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震博物館
  • 類別:人為博物館
  • 資料:地震文物、地震景觀、相關圖片等
  • 目的:紀念地震災害、保存震精神遺產
  • 實質: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
  • 結果:地震人文現象
  • 功能: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功能
博物院簡介,中國,日本,紐西蘭,馬其頓,委內瑞拉,汶川大地震,

博物院簡介

地震博物館,從某種角度上說,可教後人與學者從博物館知道地震所發生的真相。一座博地震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抗震史,人們通過地震文物與那段災難的歷史對話,以見證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地震博物館,具有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功能,達到對地震文化遺存、自然災害遺存管理起到作用。

中國

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始建於1989年,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十里桃鄉。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裡,內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博物館洞門開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幾百年前的地震斷裂帶上,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地震博物館。博物館的主展廳,布設在蜿蜒曲折的山洞裡。整個博物館分為共有6個分館:有地震知識避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泥塑館、地震儀器館、音像館和地震字畫館。壁畫館設在主洞道,壁畫長104米,高1.3米,上面繪製了 383個真實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個人物。實物史料館陳列著300多件地震文物和史料,地震泥塑館,再現了公元138年張衡地動儀測出的蘭州地震時的情況,字畫館收藏有許多與地震有關的題字和畫卷,名人墨寶。
建川地震博物館
2009年5月,建川博物館聚落之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緊張施工,在四川大邑縣安仁鎮正式建成。原定於2009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開館時間提前到11日。該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是建川博物館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師李綱擔綱設計。
該館是建川博物館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博物館裡徵集的地震實物中,有抗震救災部隊、醫療隊所用過的救災工具、榮譽錦旗等大批捐贈物品,還有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豬堅強”、可樂男孩薛梟喝過的空可樂罐等總計5萬多件。博物館在設計中,對徵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地震發生當天至6月12日一個月中,災區每天發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再現了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台灣9·21地震博物館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台灣南投縣發生7.6級大地震,造成2321人死亡及8000多人受傷。當地將臨近南投縣同樣受災的台中縣霧峰鄉一中學操場改建為“地震紀念博物館(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2001年開工,2004年竣工,2004年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隸屬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個展館。
該館主要有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影像館組成。斷層保存館內的展示包括全球板塊、地震帶分布、地球內部及地體構造等模型,清楚的展示地震發生的原因及地層錯動的模式。原中學操場及跑道上的地表抬升、錯動及記錄斷層活動的地層剖面,也在斷層保存館內原貌呈現,為自然科學最真實及珍貴的活教材。影像館集結了昔日九二一地震的種種圖像以及影音資料,以人文社會與歷史記錄的角度,真實地呈現九二一地震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記憶。透過有系統的展示,觀眾可以瀏覽九二一震災後到處摧毀破壞的情形、救難救災情況、各界送溫暖、社區學校重建,以及面對災變堅強重生等情景。預計未來將再規劃地震工程教育館、防災教育館、地震體驗區、重建成果展示廳及餐廳。
開放時間為9:00至17:00(售票時間8:50至16:20,禁止入場時間16:30),周一、除夕、大年初一休息。全票新台幣30元,優待票20元,特殊群體及每周三上午9點至10點免費。
唐山抗震紀念館
1976年7月28日凌晨,台北時間3時42分,唐山遭受了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唐山抗震紀念館始於1986年建立,2006年為紀念抗震30周年,重新改造後開放。
抗震紀念館展廳由實物展櫃和防震減災常識的宣傳組成。實物展櫃展出了被震壞的時鐘、當年最早向黨中央匯報震情所用的電台、抗震救災工具以及全國各地給災區人民的慰問信件、衣服等實物。展覽運用了場景復原、大型浮雕、藝術造型等現代化展陳手段,不僅有珍貴的歷史圖片、電腦合成圖等,且大量運用多媒體景觀藝術,使觀者動容,震撼心靈。此外還有7處地震遺址。
開放時間為上午9:00至11:40(10:40停止售票),下午14:30至17:30(16:30停止售票),星期一閉館。門票價格20元。
汶川地震博物館
汶川地震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震殤”。為什麼需要一座汶川地震博物館,不僅是紀念,而且可存留震後文化色彩。5·12地震遺址博物館申遺,已擺上日程。在專家眼中,散布於巴蜀大地上的諸多文化遺蹟,是災後重建必不可少的。凌雲寺藏經樓牆體開裂、烏尤寺景雲亭基座出現了垂直線裂縫、鐘亭博脊出現裂縫、青衣別島處翹角脫落、峨眉山古建築群佛像損毀、萬年寺水管破裂、聖積寺銅塔塔剎掉落、報國寺佛像脖子斷裂。文博界專家提議,在北川舊縣城規劃、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建立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地震遺址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讓北川成為“中國的龐貝城”。
汶川地震博物館,應該更多的展示災區人們,不畏艱難與死神抗爭的頑強精神。許多讓人悽然淚下的鏡頭;所有身臨其境參加救援的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包括消防官兵)公安幹警、民兵預備役、廣大志願者的捨身忘我拚死營救,以及十三億人民視災區人民為親人;用實際行動儘自己所能,出錢出力,捐款捐物無私的援助。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各地人民無私的支援、災後重建等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更應該著力表現,抗災救災中有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日本

阪神淡路大地震紀念館
1995年1月17日發生的阪神大地震前所未有地衝擊了日本原有的地震防災體系。據統計,共有6434人在這次地震中死亡,受傷者近4.4萬名,約65萬座建築物受損,經濟損失達10萬億日元(約合858億美元),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為了紀念這場災難,2002年日本在神戶市中央區建成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紀念館,可以抵禦10級地震的大型建築“人和防災未來中心”,以及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
博物館以大螢幕影院為主,播放關於地震時的紀錄片,展現大量地震後重建的資料,還有地震防災的各種互動遊戲。
開放時間為平日及星期日10:00至18:00,星期五和星期六10:00至20:00,周一閉館。門票價格成人500日元。
神戶港震災紀念園位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中央區碼頭美利堅公園東端。阪神地震中,神戶港遭到嚴重破壞。在災後重建中,將碼頭約60米長的一段按震災破壞狀態原封不動地保存,以激勵、警示後人。震災紀念園除毀壞碼頭原狀外,還有神戶港震災紀念碑、介紹神戶港震災情況和恢復重建過程的展覽櫥窗等。公園每天24小時開放,免費。
關東地震災害紀念館
日本關東地震災害紀念館建於1930年,位於東京東北部一個安靜的位置。為紀念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的死難者而建。此次地震80%的城市夷為平地,死亡5.8萬人。紀念館一樓主要存有被地震破壞的物品,如各種扭曲的金屬和玻璃製品,二樓展覽以圖片,學校日誌、個人日記、隨筆為主,再次體現地震的破壞性。
紀念館的旁邊還有廟和佛塔供人們祭奠。開放時間為9:00至16:30,周一閉館。

紐西蘭

納皮爾霍克灣博物館
1931年2月3日,10時47分,只有1萬多人的平靜小鎮納皮爾,7.9級的大地震將它夷為平地。此博物館於1931年地震後委託霍克斯灣藝術及手工藝社團建造,其中1931年地震館保留了60多年前地震後的景象,並利用圖片、錄音及錄影來記錄城市再建及成為今日裝飾藝術之都的歷史。在博物館任內增設地震的展示主題館,並舉辦特展,為的是讓後人記住這段既悲慘又光輝的歷史。地震重建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納皮爾人推銷城市的品牌,而最受世界各地矚目的旅遊熱點之一。企盼天府之國的旅遊勝地,也如納皮爾早日重現往日的美麗與繁華。

馬其頓

馬其頓地震博物館
為了紀念1963年7月26日發生的災難性大地震,馬其頓政府把在地震中倖存的斯科普里老火車站改建為博物館,外牆上的時鐘今天仍指向發生大地震的時間5:17。

委內瑞拉

加拉加斯地震博物館
位於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該館共有11個展廳。參觀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模擬的芮氏5.9級地震的威力。博物館還展出了上世紀50年代的地震測量工具,在有關防災措施的展廳中,展覽資料告訴參觀者家中應常備應急包,包內應有手電筒、收音機等物品,必須有火柴和蠟燭。

汶川大地震

人民網成都5月11日電(記者張海燕、李聞翰)坐落在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內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館今天下午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個民間博物館有三十多個展廳,五萬餘件關於汶川大地震的藏品,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樂男孩”簽名的可樂罐、邱光華機組直升機殘骸、“范跑跑”眼鏡、廢墟中存活36天之久的“豬堅強”等藏品引發了參觀者濃厚的興趣。
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由“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知識館構成,共有30多個展廳,5萬餘件展品。其中,溫家寶總理使用過的話筒、第一艘打通水上生命通道的衝鋒舟、空降兵“15”勇士使用過的降落傘、背妻男的“感人機車”、“可樂男孩”薛梟簽名的可樂罐、鴛鴦池婚紗、邱光華機組直升機殘骸、“范跑跑”的眼鏡、廢墟中存活36天之久的“豬堅強”等公眾熟知的藏品激起現場參觀者濃厚的興趣。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也是著名的民間收藏家,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很多藏品都是他一件件從廢墟里發掘出來的,其中很多藏品背後還藏有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樊建川表示,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在選擇藏品時有三個標準,一是地域的廣泛性,二是藏品的瞬間性的和易碎性,三是標誌性、代表性。
談到博物館今後的發展,樊建川表示,未來將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去做地震科普知識博物館。樊建川談到自己赴台參觀台灣9.21地震紀念館後的感受,“館內關於如何救災,愛和感動等內容的展品不超過一半,大量的內容是關於地震科普知識的,是要告訴公眾應該如何認識地震,如何在地震中自救……”為此,樊建川希望能加大地震科普知識博物館的投入,採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增加與參觀者互動的環節,讓公眾更好的認識地震。
另外,當天下午,“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主題展覽臨展”也在建川博物館內舉行開幕式。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長劉樹新,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巡視員張亞丹,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李升泉等領導同志出席了開幕式。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華章表示,在辦好此次臨展的基礎上,成都市委、市政府將加快永久展館建設,採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提高展覽水平,將其打造成展現偉大抗震救災鬥爭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和包括北川、映秀等若干個遺址展和北川新縣址等若干個重建展共同形成紅色旅遊線路。
創巨痛深的5·12汶川大地震快到周年祭了,醞釀多時的北川國家地震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也已出爐,最快將於下半年開工建設,初步預算總投資為23億元左右。設計方案一出台,其巨額投資即引起公眾強烈關注。
尤記其時,天地無光而人間有情,中華民族合力對抗災劫的勇氣與毅力,加之我民族守望相助的表現,令世界感動。在此土地上建國家地震博物館,能昭示我民族精神,緬懷我遇難同胞,歷史與文化價值不言自明。
公眾對是否該建此館並無分歧,主要的關注點是在“23億”這個數字,認為耗費過大。在尚有災民沒有安置好之時,花費如此巨資建設地震博物館,是否多少有些重形象、輕生者的意味在其中?這是公眾的擔憂。
就此,北川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林繼忠說:“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是國家工程,設計、建設並不是北川縣說了算,最終的投資必須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批准,所以說23億元並不是最終的投資額度”、“整體設計方案並不是花23億元建一座博物館,事實上,整個方案的規劃區方圓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館區、縣城遺址保護區和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三大塊組成,其中包括了對北川縣城遺址周邊的山體穩固、土石流災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綜合治理等。”
信息傳播往往簡單化。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公眾對“23億”這個數字的質疑確實早了,而且對這些錢的套用,公眾所了解的也並不全面。但這不是說,公眾對此項建設的擔心沒道理。
首先,到現在為止,查閱基本的資料發現,很難找到上述“三大塊”內容各自占據的資金比重,也很難找到在博物館所轄地域中,對災區綜合治理所占費用的比重。對這種只說其大概,不說其詳細計畫的規劃案,公眾自然有權質疑;並且需要相關部門提供足夠令公眾釋疑的數據,以證明這筆錢該花。
其次,與北川國家地震博物館比起來,當地災民的生活是否已經安排好了,則是公眾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地震之後,政府與大量民間團體從資金、項目、技術、人員等方面支援災區,從現有的資料看,確實有很多災區百姓已經開始回歸正常生活。但如此大的一次自然災害,要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妥善安置了所有災民,恐怕也非事實。
眼下,有些災民的房子還沒蓋起來,有些孩子還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上學,他們的家庭遭受了財產的巨大損失,還要繼續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即使這些地方是極少數,即使只有幾戶災民還沒安置好,即使只有一個孩子跑遠路上學,在災後重建的資金使用上,都不能夠有一絲一毫的奢侈,更不用說是浪費。
發展與救助是兩難選擇,尤其是在今年的經濟形勢下,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北川國家地震博物館固然應該建、應該及時建、應該建得好,但生者才最值得關懷,他們能夠更堅強、更無憂地活下去,這是對逝者更好的悼念與慰藉,也是對後人的教育與啟發。所以,這個博物館如果要建,就要在資金及規模上慎之又慎,不能因為可能出現的浪費,傷了人們的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