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軍事術語)

在古代戰爭中就曾利用地道實施攻防作戰。

在古代戰爭中就曾利用地道實施攻防作戰。公元前8世紀,亞述軍隊曾挖掘地道圍攻城堡。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在圍攻城邑中,將地道挖至敵城牆下,先以木柱支撐,然後“肯海樂積薪燔柱”,使城牆坍塌。守城者則挖長塹,橫截攻者地道,或挖掘對抗地道,用爐橐鼓動煙火熏燒敵人。戰國初期的思想家墨翟所著的《墨子・備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防敵挖地道攻城的專門論著。戰國以後,軍隊還利用地道實施突圍、轉移、伏擊或出擊等。15世紀,開始採用地道爆破的方法,攻者將地道挖到敵城牆下,然後用火藥將城牆炸毀。守城軍隊為擊敗敵人的進攻,棵員婚也挖掘地道實施反地道爆破。1640~1655年,山東榆園農民起義軍在根據地挖掘地道,堅持抗清游擊戰爭。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在開展平原游擊戰中創造性地發展了地道戰。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為粉碎日軍的“掃蕩”,將藏人藏物的地洞挖通,形成地道。地道構築有幹線和支線,建有安全室、休息室等,並儲備有飲水、食品和彈藥。各地道設有卡牆、卡板或翻口,以防敵人放水、放毒或煙燻。地道口設在爐灶口、牲畜槽、水井壁等處,並與陷阱、地雷相結合,以殺傷進洞的敵人。地道與地面工事相結合,形成能打、能藏、能機動的陣地體系。村內地道向四周延伸構成野外地道。各村的野外地道相連構成地道網。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利用這樣的地道網,廣泛實施聯防作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當敵人接近村邊時,依託村邊工事和暗堡,以地雷和火力阻擊敵人;當敵人突入村內時,以街內暗堡、院牆、地道內和高房堡壘內的火器組成嚴密火網,結合設定在街口、院內的地雷,殺傷敵有生力量,同時以一部兵力利催茅用地道機動到野外,內外夾擊敵人;當敵人突入地道時,則利用地道內的各種戰鬥設施,以抵近射擊、白刃格鬥殲滅突入之敵。附近村莊的軍隊和民兵則利用地道進行支援。此外,抗日軍民還抓住戰機,利用地道隱蔽機動兵力,主動襲擾或伏擊敵人。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河北清苑縣冉莊、順義縣(今北京市順義區)焦莊戶、滿城縣石井村等開展地道戰的典型。
地道戰的特點:兵力隱蔽,以暗對明,藏打結合,靈活機動,人員分散,戰鬥獨立性大,短兵相接,爭奪地道口的戰鬥緊張激烈;但兵力不易展開,重武器不易使用,視界受限,指揮複雜,通信聯絡困難。基本要求是:動員民眾,軍民結合;實施近戰、夜戰,積極主動、機智靈活地殲滅敵人;與地雷戰、破襲戰等相結合,以多種手段打擊敵人;在統一部署下,人自為戰、村自為戰、城自為戰,堅持長期鬥爭。才煉付遷組織與實施地道戰,通常構築能打、能藏、能機動、能生活並能防毒、防水、防火的地道網;合理地部署兵力,以部分兵力扼守地道口,以主要兵力配置在地道內便於機動的位置,擔負出擊、支援地道口戰鬥等任務;依託地道和地面工事,各種火器與地雷和障礙物相結合,構成多層、交叉火網;各級指揮員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靈活處置情況;密切協同動作,發揮整體力量,完成戰鬥任務。地道口需嚴密偽裝,並以火力控制。當敵人接近和破壞地道時,扼守分隊在地道內外火力的掩護下,以襲擊、出擊等積極的戰鬥行動,同敵各種破壞行動作鬥爭;當敵人破壞、攻擊地道時,地道內的部隊和民兵,及時判明榜鑽蘭敵人企圖,採取對抗措施;當敵人突入地道內時,充分利用地道內的戰鬥設施,以各種手段殲滅突入之敵。在城市實施地道戰時,外圍與市區、各防區與各要點之間以地道相連線,部隊依託地道與地下工程設施,廣泛機動兵力兵器支援外圍要點戰鬥。當敵人突跨付愚多入市區時,將地道戰與巷戰相結合,與敵展開逐街、逐樓的爭奪,堅守市區要點;以小分隊在民兵的配合下利用地道迂迴到敵人翼側和後方,積極襲擾或伏擊敵人;隱蔽在地道內的預備隊,適時插到敵側後,在堅守分隊的協同下,從幾個地道口同時出擊,消滅突入之敵,穩定市區防禦。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地道戰仍然是一種必要的作戰方法。對地道的偽裝水平、堅固性和設施完善程度要求更高。地道在戶譽影提高部隊戰場生存能力、機動能力、隱蔽作戰企圖等方面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地道戰仍然是一種必要的作戰方法。對地道的偽裝水平、堅固性和設施完善程度要求更高。地道在提高部隊戰場生存能力、機動能力、隱蔽作戰企圖等方面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