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進化論(theory of geo-evolution)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進化論
- 外文名:theory of geo-evolution
- 所屬學科:自然辯證法
- 公布時間:2003年
地質進化論(theory of geo-evolution)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
地質進化論(theory of geo-evolution)是2003年公布的自然辯證法名詞。公布時間200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自然辯證法名詞》第一版。1...
進化論,生物學術語。是對物種起源的一種猜測而提出的一種假說。查爾斯·達爾文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早期以地質學研究而聞名,而後又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猜測...
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於亞洲或非洲。礦產資源 新生代的礦產主要有第三紀紅色盆地的膏鹽、油氣和煤。例如湖南鹽井的鹽和石膏、烏克蘭鉀鹽。伊朗...
水星地質演化模型是指對水星地質演化過程描述的理論。由於水星表面尚無同位素年齡資料,與地球演化也難以對比。然而,利用疊置、交切關係、撞擊坑形態和數量可以得到水星表面的相對年齡。,可以卡路里事件為基準,同月球上的雨海事件一樣,...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蹟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係;依據地層...
第三節 從全球構造分析特提斯地質構造演化的有關問題 一、特提斯洋的演化階段 二、大洋消亡的碰撞模式 三、關於特提斯大洋規模 四、關於大洋岩石圈的俯衝消亡 五、洋-陸岩石圈構造體制的轉化 六、特提斯演化和地球動力學 結語、...
《大陸邊緣地質構造演化》是1997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勞秋元等。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是大陸邊緣地質學的綜合性著作,著重從構造地質和地球動力學的角度 來論述大陸邊緣的演化過程和分類特徵,同時也對已經成為大陸...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
《黃海及圍區地質構造演化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馬寅生、馮志強、崔盛芹、施煒、杜建軍、張西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探討了黃海、渤海灣盆地、燕山造山帶、蘇魯-大別造山帶...
《泰山新太古代地質演化史:上》是2018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泰山新太古代地質演化史(上)/中華泰山文庫·著述書系》包括三章內容:第一章“華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區域地質背景”、第二章“泰山新太古代地質”、第三章...
地球內部構造,板塊構造理論以及地殼的成因與演化,既包括了許多有名的實例的綜合論述,也有作者自己的許多創見.全書言簡意明、綱目分明、立論新穎,對於高等學校師生、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地學專業的各方面的工作者了解近年來地質科學的發展...
②種形成,研究新種的形成方式和過程,研究小進化因素如何導致同種的群體之間的隔離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種內分化和由亞種、半種到完全的種的發展過程等。大進化研究種以上的分類單元在地質時間尺度上的進化改變,其對象主要是化石,最小...
《滇西北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是由雲南省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義昭、廖世甘、宋子德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滇西北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的研究,全文除緒言,結束語外,主要由區域地...
種系漸變論又稱均變論,地質學的一個學派,和災變論相對立。這種理論認為地球和生物的演化都極其緩慢,互相繼承而有規律它們最初的差異很小,經過長期積累逐漸變化,才會發生明顯的差別認為現在所見的地質作用和過去沒有什 么不同,不...
查爾斯·萊爾爵士最有名的作品是《地質學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達爾文的演化論便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地質學原理 《地質學原理》萊爾的主要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Modern Changes of...
地貌演化學說 曾深入研究南美洲、德國中部及小亞細亞等地地質地貌。提出了與W·M·戴維斯侵蝕輪迴說不同的地貌演化學說。認為地貌演化實質是地殼運動的性質和過程的反映,地貌學不以解釋地表起伏形態為最終目標,應為了解內力作用的性質與...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線為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兩片,北部大陸進一步分為北美和歐亞大陸,南部大陸分裂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極洲,只有澳洲沒...
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山一侵入雜岩成因與地殼演化”,歷時四年。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德滋確認加里東期花崗岩在華南有廣泛分布,與燕山期花崗岩有明顯...
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生物的雛形。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號PZ)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代,開始於同位素年齡542±0.3百萬年(Ma),結束於251±0.4Ma。古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上一個...
②地球的構造:指地球各個部分之間關係及其它們的分布規律及演化。如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殼幔作用,山脈-盆地,大陸-海洋;③ 地球物質:各種元素-礦物-岩石-礦床-地層,它們的分布及其遷移富集規律;④ 地質事件:地殼運動...
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岩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它已經成長為地球科學的支柱學科,在此學科有突出貢獻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發展簡史 從19...
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
魏格納100年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被認為是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論和量子論並列的百年以來最偉大的科學進展之一。但這個驅動大陸漂移的動力源是什麼,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地質學家。魏格納當時給出的力源是...
然而,19世紀的科學家雖然認識到地球有它演化的歷史,但又認為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在生成之後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陸地是固定的,大洋也是永存的。(2)大陸漂移說 20世紀,地質學上的一些新發現打破了這種地球觀。1921年,德國科學家...
代表作有《地史學教程》(1980,1986,1996)、《中國古地理圖集》、《滇西南昌寧—孟連帶和瀾滄江帶古特提斯多島洋構造演化》、《西南天山構造格局與演化》和《西藏阿里日土縣寬鉸蛤動物群的發現及其生物地理區系意義》。先後獲得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