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逕流

地表逕流

地表逕流指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持續不斷地流向坡下的片狀薄層水流,或者像地表小河中的涓涓細流,而不是指有確定河床的大河流水。當降水量超過向地下水系滲透水量的時候,就出現這種水流。

地表逕流來自天然降雨,是地下水,過境水之外的重要水資源補充。

降雨強度、地面坡度、土壤透水性和植被覆蓋度等因素對地表逕流都有直接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表逕流
  • 外文名:Surface runoff
  • 主要來源:來自天然降雨
  • 影響因素:降雨強度、地面坡度、植被覆蓋等
  • 意義之一:是地下水、過境水的水資源補充
  • 危害: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洪災
概念,發展過程,特點,

概念

地表逕流是指降水量中除去滲入土壤和蒸發的水,剩餘部分成為沿地表向低處流動的水流。地表逕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源。各項水土保持應有效地攔蓄地表逕流,使之儘可能多地轉為地下逕流,化害為利。

發展過程

在一個流域內,地表逕流的形成發展過程,可以分成下列四個階段:
①全流域停蓄階段
在此階段降下的雨水浸潤了表層土壤,填滿土壤顆粒之間的孔隙,並填充地面窿地和起伏不平的地方。如果地表有植被覆蓋,則有一部分雨水被截留在莖幹、枝幹與葉面上。
地面窿地具有不同的大小與深度,當降雨強度超過下滲強度後,超滲雨量首先填滿小窿地,小窿地立刻被填滿而開始漫流,這些水轉到較大的窿地,還有一部分順坡流至小溝之內。填入窿地水分的數量稱之為窿蓄量。地面大小的窿地能減少地表逕流的總量與強度。所以通過改選小地形,如修築小池塘、等高耕作等皆能在增加窿蓄量的措施,起到緩和降低地表逕流的作用。
②坡面漫流階段
地表逕流在坡面上成片的流動,叫坡面漫流。漫流開始是由很多很小的水流匯聚而成。其流動緩慢。隨著降雨強度增加,漫流占有的範圍增大。當暴雨強度過大,全部存蓄困難時,應加以安全的疏導使其分散緩慢地向溝道集中。為了達到以上目的,生產上將採用有利於吸收,調節,存蓄和有計畫疏導地表逕流的各種水土保持措施。
③溝槽集流階段
全面漫流的水沿坡下流,逐步就低地集中,水在溝道、河流中縱向流動,叫集流。在集流過程中,同時來自流域各個部分的局部水流,就在出口斷面處匯集一起。流量逐漸增大。一個流域各處所產生的地表逕流到達河口時間不同,用一條線把地表逕流到達河口時間相同的點連起來,這樣的線叫等流時線
地表逕流匯集過程沿途也有蒸發滲透。在同一等流時線上的地表逕流,將沿不同的路徑最後同時流到流域出口,沿途不斷有當地新產生的地面逕流加入。
④溝槽容蓄消退階段(或稱逕流消退階段)
由降雨停止時開始算起,逕流將逐漸減少直到完全停止為止。由上述集流過程可以看出,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控制漫流階段中的地表逕流來減少集流的水量,還可以在地表逕流集中之後把地表逕流加以存蓄、疏導和下滲,如溝壑中修築的池塘和小型水庫及其他造林種草等措施可以幫助疏導和下滲地表逕流。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通過各項措施延緩和有計畫地處理地表逕流可以一方面降低洪水危害,而另一方面則可增加枯水量和常水量。這也是變水害為水利的基礎。

特點

地表逕流是大氣降水到達地表後,從地表流入河流的這部分降水。大氣降水除地表逕流外,一部分滲入地下,一部分蒸發返回大氣,一部分為地被物所滯留。
地表逕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降水後順地表迅速流動進入河川的水,二是降水後滲入地下而後又滲出地面的水。前者稱為迅速流量,它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流量,後者稱為遲滯流量。
地表逕流的大小與降水形式、土壤質地、地溫和植被等因子有關,如暴雨和大雨期間要比連綿細雨迅猛,在粘重土壤上要比砂質土壤上大而快,在冰凍土壤上要比解凍土壤上大而快I在無林地要比森林中大而快。林冠的截流、森林地被物的滯流和森林土壤的良好透性,使林內地表逕流比無林地區少好多倍。
地表逕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源,控制地表逕流才能保持水土。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水流斷面的地表逕流的數量,叫逕流量(單位為立方米/秒)。單位面積內的逕流量,叫逕流模數(單位為立方米/平方公里)。逕流係數是逕流量與降水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它表明流域內降水量流失的百分率,指示水土流失的程度。逕流量、逕流模數和逕流係數都是設計水土保持措施要參考的數據。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應有效地攔蓄地表逕流,使之儘可能多轉為地下逕流,化害為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