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膏藥,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貼生鼠麴草Gnaphalium adnatum (Wall.ex DC.) Kitam.的全草或葉。分布於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散結,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痢疾,癰疽腫毒,瘰癧,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膏藥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鼠麴草屬
- 種:貼生鼠麴草
- 分布區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別名
岩白菜、霧水草、白頭翁、地毛香、棱乾青、野水牛蒿、兔耳風、老鴉綿、大棉花草
入藥部位
全草或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解毒散結,止血。
主治
濕熱痢疾,癰疽腫毒,瘰癧,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濕熱痢疾:地膏藥、白頭翁、馬尾黃連各10g,水煎服。(《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
2、治癰疽瘡瘍,外傷出血:地膏藥鮮全草適量,搗爛外敷。(《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一般鮮用,也可於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貼生鼠麴草,又名寬葉鼠麴草、貼生香青。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密被白色厚綿毛。基生葉花期時枯萎;莖生葉互生,葉片倒卵狀披針形或倒披針狀條形,長4-8cm,寬7-25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狹窄,抱莖,全緣,葉脈3條,兩面被密絨毛,雜有密糠秕狀短毛,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和枝端排成球狀緊密的復傘房狀,直徑5-7mm;總苞球狀,長約6mm,寬5-6mm;總苞片5-6層,白色或淡黃白色,乾膜質,外層苞片短,寬卵形,先端鈍,密被絨毛,內層長圓形或窄長圓形,先端稍尖;花黃色,外圍有多數雌花,中央有4-7個兩性花;雌花花冠絲狀,有3-4個小齒,兩性花筒狀,5齒裂。瘦果長圓形,有乳頭狀突起;冠毛1列。花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邊、山坡草地或灌叢中。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乾燥莖枝圓柱形,直徑4-8mm,具縱條紋,密被白色綿毛,灰綠色。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類白色,中空。葉片捲曲,皺縮,平展的完整者為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裝長圓形,長4-9cm,寬1-2.5cm,先端具短尖頭,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密被白色綿毛,主脈兩面凸起,灰綠色。頭狀花序小,於枝端排成密集球狀或傘房狀。總苞近球形,直徑5-6mm,總苞片乾膜質,淡黃色。雌花和兩性花小。偶見圓柱形種子。氣微,味苦。以枝葉多、色灰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燥濕。治濕熱痢疾,瘰癧等症。”
2、《福建藥物志》:“消炎,散腫,止血。治癰,刀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