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層電漿團及通量繩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金曙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磁層電漿團及通量繩結構的形成與發展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金曙平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批准號:40174042
- 研究期限:2002-01-01 至 2004-12-31
- 申請代碼:D0411
- 支持經費:24(萬元)
《地球磁層電漿團及通量繩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金曙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地球磁層電漿團及通量繩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金曙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根據最新觀測資料發展理論模型,對地球磁層電漿團型結構中核心場的發展作混合模擬和MHD模擬。著重分析磁層頂...
結構 因為太陽風是一種電漿,所以它也有磁場,太陽風磁場對地球磁場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場從地球上吹走似的。儘管這樣,地球磁場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陽風長驅直入。在地球磁場的反抗下,太陽風繞過地球磁場,繼續向前運動,於是形成了一個被太陽風包圍的、慧星狀的地球磁場區域,這就是磁層。在日地連心線...
數據分析發現磁尾重聯擴散區的粒子曲率散射導致粒子各向同性分布特徵,證實了其Hall系統結構;得出磁尾多X線重聯的產物-電漿團具有不同的精細磁場結構和電流分布特徵。通過衛星實測分析確證約60%磁尾通量繩事件為準無力位形結構;估算了近地磁尾電漿片的反常電阻率。數據分析得出亞暴期間地球磁尾瓣磁場結構的...
行星磁層(planetary magnetosphere ),在行星周圍,被太陽風電漿包圍,受星體磁場控制的空間區域。行星磁層的形成和結構形態,主要決定於太陽風和行星磁場的分布。行星磁層類型 固有磁場的慢旋轉磁層 有些行星本身具有較強的磁場,這一磁場的磁壓,足以在離行星相當遠的距離處與太陽風的動壓相平衡,形成磁層頂。
科學家從這個天然大電視中得到磁層以及日地空間電磁活動的大量信息。例如,通過極光譜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來源,粒子種類,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結構,地球磁場與行星磁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陽擾亂對地球的影響方式與程度等。極光雖然美麗,但是在地球大氣層中投下的能量,可以與全世界各國發電廠所產生電容量的總和相比...
《電漿片中磁結構及相關強能粒子研究》是傅綏燕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科研成果 項目摘要 本項目依據CLUSTER和POLAR衛星數據,綜合磁場、電漿和強能粒子觀測數據研究磁暴與亞暴等典型的磁層活動,圍繞磁尾重聯、磁暴環電流的形成過程、亞暴的膨脹相觸發等主要問題,探討磁尾電漿片中...
本項目擬通過THEMIS ,CLUSTER和LANL等衛星觀測,利用IBEX,TWINS和IMAGE等磁層內外的中性原子成像遙感探測,結合計算機模擬, 研究地球磁尾具有不同導向磁場的三維磁場重聯結構和動力學過程,特別是具有多重磁島和非線性結構的三維磁場重聯和粒子加速;研究磁尾偶極化鋒面的形成,多尺度耦合過程,耗散特性和動力學過程;...
BBFs)的生成;(4)電漿流既不能引起電流中斷,也不能引起極光崩潰[Lui, 1992; Lyons,2000]。另一方面,新發展改進的“近地中性線模型”(NENL)[Baker et al.,1996; Baumjohann, 2002]認為:(1)來源於中磁尾磁重聯的BBFs向內磁層傳輸能量,它們阻塞的位置一般在-13~ -15Re以外[...
地球空間在太陽活動的影響下經常處於劇烈的擾動狀態中,稱為地球空間暴。其中磁層空間暴是地球空間暴的最重要部分,也是一些其它地球空間暴的產生源頭。這些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磁層空間暴的產生機制和發展規律還不為人類所了解。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的科學目標就瞄準了這一最有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科學目標 雙星計畫...
至於第二個問題,天體電漿處於湍動狀態,必然會大大地改變天體物理觀測所作的傳統解釋。例如,處於湍動狀態的天體電漿由於快粒子的作用將導致譜線變寬,改變電離度,使電漿加熱;湍動狀態的電漿還可將其湍動能轉化為電磁輻射能;等等。用電漿物理學來解決天文課題,正在發展成為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
增強的電漿片能量離子通量對於磁暴和亞暴極為重要,因為它們是磁暴環電流離子和亞暴注入能量離子的來源。(6)在磁尾電漿片偶極化鋒面產生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發現瞬態重聯可以產生偶極化鋒面的觀測證據。(7)利用THEMIS衛星探測數據,發現合聲和迴旋電子的迴旋共振可以導致合聲增強。能量電子在地球合聲觸發過程...
帶動高能天體物理學的全面提升,為我國多波段空間天文觀測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與俄羅斯合作,推進世界紫外天文台(WSO/UV)項目,全面提升我國紫外天文學的研究和紫外光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繼續進行SST的關鍵技術深化研究,爭取儘早發射,以獲得太陽表面70-100公里尺度的解析度和高精度磁場結構,實現對太陽磁元的精確觀測,...
/主研 2011-2013 軍內科研主要項目“臨近空間天監測預報裝備技術綜合論證”/主研 2011-2013 國家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高層大氣密度與中層大氣急流多時間尺度變化特徵分析(2011M500151)”/主研 2010-2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電漿慣性效應在行星際磁通量繩結構重建中的作用研究(40904048)”/主研 ...
濮祖蔭和合作者們一起,在磁層頂開爾文-亥姆霍茲不穩定性(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磁層亞暴全球模型、三維磁重聯拓撲形態、磁層頂磁重聯和磁通量傳輸事件以及輻射帶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原創性和創新性的工作。協同劉振興院士提出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的建議,並為該計畫的最佳化和實施做出一定的工作...
Near-Earth magnetotail 近地磁尾 earth ' s magnetotail 地球磁尾 雙語例句 It was demonstrated from the observations that most plasmoids in the magnetotail are the flux rope structures with a large core field.觀測表明,多數磁尾電漿團為具有強核心場的通量繩結構。The results show clearly that the...
、聯合分析歐空局Cluster衛星簇和我國地球空間雙星計畫等衛星和地面雷達以及我國北極黃河站極光的協同共軛觀測數據(星-地聯合觀測)、聯合分析Cluster衛星簇和我國雙星以及美國THEMIS衛星等的協同觀測數據(星-星聯合觀測),深入研究了極區電離層電漿不均勻體結構的形成和演化特徵及日側磁重聯層的內部電漿結構等...
在極紫外(EUV)和軟x射線的太陽圖像中,日冕洞表現為太陽日冕中的黑暗區域。它們看起來是黑色的,因為它們比周圍的電漿更冷,密度更低,且具有開放的磁場。這種開放的磁場線結構使太陽物質更容易逃逸到太空中,從而產生相對較快的太陽風流,快速太陽風壓縮背景慢速太陽風會形成共轉相互作用區。發展過程 地磁暴發生...
這類模型,使用MHD過程來理解模型中的無耗散過程,如電流片的形成和發展;再用非理想MHD過程來理解耗散過程,如磁重聯。這類模型大致有剪下磁拱模型(sheared arcade)、爆破模型(break-out)和磁通量繩災變模型(catastrophe)。磁通量繩災變模型 磁通量繩災變模型的基本磁場結構是一個包含有載流磁通量繩或管的無力...
電漿片中高速流與磁結構的關聯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46萬元 2009年至2011年 日地空間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和預報研究——空間災害性天氣的磁層物理研究,科技部973項目,60萬元 2006年至2010年 “夸父計畫”科學與套用系統論證,航天科技集團,150萬 2007年至2010年 發表論文 S.Y. Fu, Z.Y...
●磁場重聯理論:它是研究太陽耀斑和地球磁層爆發現象過程中一種流行的重要的理論模型,也是空間和天體電漿物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人曾於1993-1994年期間訪問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與L.C.Lee教授合作研究驅動磁重聯擴散區結構理論獲得新進展。至今,仍然在空間中心電漿理論組研究無碰撞耗散磁重聯...
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2003-12~2004-7)成功發射,它和歐空局的Cluster飛船形成六點星座來探測地球磁層空間的多尺度結構,這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顆科學衛星。雙星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學進展新聞。雙星首席科學家劉振興院士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創新英才;我國以塗傳詒院士為首的一批空間物理學家和以...
同時,一小部分暗腔會由於內部的日琪物質的爆發活動而爆發出去並形成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暗腔的磁場一般認為比周圍的磁場要強,磁場的拓撲結構則是磁通量繩的結構。冕洞 冕洞是我們在利用較高溫度的譜線(X射線、高溫極紫外射線等)觀測太陽日冕時,看上去像黑色的洞一樣的區域。冕洞經常出現在太陽的兩個極區的位置,...
日冕物質拋射及相關衝擊波,也是空間天氣的重要動力,因為它們可以壓縮的磁層和觸發地磁風暴。太陽高能粒子,日冕物質拋射或由太陽耀斑加速,也是對空間天氣的重要驅動力,因為它們可以破壞太空飛行器電子設備,並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空間天氣對空間探索和發展這些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地磁的變化可引起大氣密度的變化導致低地球...
有些空間探測器在月球或行星表面著陸或行走,需要一些特殊形式的結構,例如適用於在凹凸不平表面上行走的撓性輪等。中國 總體而言,現今的我國空間環境探測技術從90年度初開始起步,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科研隊伍培養、探測技術開發等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已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但由於基礎薄弱,與國外先進探測技術相比...
太陽物理學包括太陽大氣研究、日震學、天體物理學等方面。主要研究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演化過程以及對行星際磁場和地球磁層、電離層的影響。太陽物理學的研究手段是用人工日食或者利用衛星觀測的方法研究日冕的變化以及位形,利用編程技術重構日冕模型,得到三維的日冕結構圖像,並作進一步分析。空間物理發展概況 國際發展...
1985年,衝破磁重聯的傳統觀念,首次提出流體渦旋誘發磁場重聯的新機制,建立了系統的渦旋誘發重聯理論,為研究磁場重聯開闢了一個新的途徑,根據這一理論建立了一個新的通量傳輸事件(FTES)構型,解釋了FTES的形成、結構、磁場和電漿信號特性理論與觀測符合得很好。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簡稱...
2012年,成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首席科學家。2018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赤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
人們開始認識到除了固體、海洋和大氣環境外,還存在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空間環境。在這個由太陽大氣、行星際、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所組成的日地系統的空間環境中,常常出現給地面、空間技術系統的運行、可靠性以及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嚴重危害的條件或狀態,人們把這種由太陽活動引起的高度動態的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