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綏燕

傅綏燕

傅綏燕,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空間天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中國工作隊成員,FGM合作科學家,歐空局CLUSTER衛星計畫RAPID項目合作科學家,曾任亞太地球物理學會( AOGS)磁層組學術秘書職務等, 並擔任《中國物理快報》等期刊特約編審 .

現任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綏燕
  • 國籍:中國
  • 職業: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德國不倫瑞克技術大學
人物經歷,工作經歷,榮譽獲獎,承擔項目,學術成果,邀請報告,獲獎情況,學術及社會任職,社會職務,

人物經歷

1991 年獲得北京大學空間物理學碩士學位。從事磁層頂磁重聯的數值模擬以及非線性性態研究。1994年1月至6月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訪問,建立研究核聚變中電漿不穩定性的數值模擬程式。1996年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1997年赴德國馬普高空大氣所做訪問研究並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1 月畢業於德國不倫瑞克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利用CRRES衛星資料研究內磁層中能量離子在地磁活動期間的時空變化。目前從事CLUSTER—II衛星能量粒子資料分析工作。
傅綏燕
1995 年和濮祖蔭教授合作,提出不可壓縮渦旋誘發重聯是磁流體剪下流系統在互螺度近似守恆條件下的自組織過程的重要觀點。近年來通過分析CRRES衛星數據,充分論證了氧離子在大磁暴演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發現磁暴主相環電流的非對稱性主要來源於氧離子。國際學者評價這些成果“為該領域研究帶來了曙光”。
迄今發表論文50篇左右,其中 SCI 收錄13 篇。曾獲1996年“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 2000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序第四)。新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空間物理與套用技術研究所所長。
1988年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學士)
1991年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碩士)
2001年 德國不倫瑞克技術大學 (博士)

工作經歷

1991.07--1993.04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助教
1994.01--1994.05 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訪問研究
1993.04--1996.04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講師
1996.04--1997.11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副教授
1997.12--2001.02 德國馬普高空大氣所(太陽系研究所),訪問研究
2001.02--2003.04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
2003.04--至今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2001.10--2008.06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空間物理與套用技術研究所 所長
2014.01--至今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黨委書記
2015.01--至今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長江特聘教授

榮譽獲獎

1992年 獲光華安泰青年科研成果獎
1993年 獲北京大學第四屆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參加者)
1995年 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1996年 獲得第四屆“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
2000年 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參加者)

承擔項目

電漿片高速流的形成及在磁層活動中的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 195萬元 2011年至2014年
日地空間天氣預報的物理基礎與模式研究----磁層空間暴的能量傳輸與釋放過程研究 科技部973項目 80萬元 2011年至2015年
XXX項目------輻射帶電子暴變化過程與機理 總裝備部XX973項目 90萬元 2010年至2013年
極區大氣與空間環境長期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太陽風能量注入過程與模式 國家海洋局公益性行業專項 81萬元 2010年至2013年
電漿片中高速流與磁結構的關聯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 46萬元 2009年至2011年
日地空間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和預報研究-空間災害性天氣的磁層物理研究 科技部973項目 60萬元 2006年至2010年
夸父計畫”科學與套用系統論證 航天科技集團 150萬 2007年至2010年

學術成果

[1]S.Y. Fu, Z.Y. Pu, and Z.X. Liu, Vortex-Induced Magnetic Reconnection and Single X Line Reconnection at the Magnetopause, J. Geophys. Res., 100, 5657-5663, 1995.
[2] S.Y. Fu, Z.Y. Pu, Z.X. Liu, and Q.G.Zong, Simulation Study on Stochastic Reconnection at the Magnetopause, J. Geophys. Res, 100, 12001-12009, 1995.
[3] S.Y. Fu, Q.G. Zong, B. Wilken, Z.Y. Pu,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ion composition in the ring current, Space Sci. Rev., 95, 539-554, 2001.
[4] S.Y. Fu, B. Wilken, Q.G. Zong, Z.Y. Pu, Ion composition variation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torm effects in 1991, J. Geophys. Res. Vol. 106, No. A12, p. 29,683, 2001
[5] S.Y. Fu, Q.G. Zong, T.A. Fritz, Z.Y. Pu, B. Wilken, Composition signature in ion injections and its dependence on geomagnetic conditions J. Geophys. Res., 107(0), 10.1029/2001JA002006, 2002.
[6]S.Y. Fu, Q.G. Zong, Z.Y. Pu , C.J. Xiao, P. Daly, H.Reme,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Cusp Region during a storm recovery phase, Survey of Geophysics, DOI: 10.1007/s10712-005-1881-5 , Volume 26, January 2005, 241 - 254
[7] P.Ruan, S.Y. Fu*, Q.-G. Zong, Z. Y. Pu, X. Cao, W. L. Liu, X. Z. Zhou, and P. W. Daly, Ion composition variations in the plasma sheet observed by Cluster/RAPID, Geophys. Res. Lett., 32, L01105, doi:10.1029/2004GL021266, 2005.
[8]W. L. Liu, S.Y. Fu*, Q. G. Zong, Z. Y. Pu, J.Yang, P. Ruan, P. W. Daly, Variations of N+/O+ in the ring current during magnetic storms, Geophys. Res. Lett., Vol.32, doi:10.1029/2005GL023038, 2005
[9]H. Zheng, S.Y. Fu*, Q. G. Zong, Z.Y. Pu, and Y. F. Wang,G. K. Parks, Observations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Beams in the Plasma Sheet, Phys. Rev. Lett 109, 205001 (2012),doi:10.1103/PhysRevLett.109.205001
[10] W.J. Sun, S.Y. Fu*, G. K. Parks, J. Liu, Z. H. Yao, Q. Q. Shi, Q.-G. Zong, S. Y. Huang, Z. Y. Pu, and T. Xiao, Field-aligned currents associated with dipolarization fronts,Geophys. Res. Lett., VOL. 40, 1–6, doi:10.1002/grl.50902, 2013

邀請報告

國際會議科學委員會委員:
1. Scientific Organizing Committee (SOC) for SCOSTEP's 13 Quandrennial Solar-Terrestial Physics Symposium, 2014
2.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Committee (SOC) for Geospace revisited: a Cluster/MAARBLE/Van Allen Probes Conference, 2014
國際會議邀請報告:
1. Fouth Earth-Sun System Exploration Conference, 2011 in Kona, Hawaii
2.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meeting, 2011 in Taipei, Taiwan
3. Fifth Earth-Sun System Exploration Conference,2013 in Kona, Hawaii
4.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meeting, 2013 in Bristban, Austria
5.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meeting, 2014 in Sapporo, Japan
國際科技期刊編委會委員:
Review Editorial Board of Frontiers in Space Physics, 2014
國際合作觀測台站科學委員會委員: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CIAO Science and Outreach Committee (SOC), 2014
組織與主持IAU(國際天文聯合會)公眾科學論壇:Public Forum during XXVIII IAU General Assembly, 2012

獲獎情況

200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2006年獲得由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聯合頒發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提名獎(全國十名之一)
2011年被評選為國際宇航學院通訊院士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s Academy Corresponding Member)
2014受邀成為首屆“中冰聯合極光觀測台”科學與科普委員會的委員(中方唯一一名)

學術及社會任職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地學》、《Frontiers in Space Physics 》編委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電離層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3S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空間天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衛星氣象與空間天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擔任《JGR》《GRL》《中國物理快報》等審稿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等
曾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空間物理與套用技術研究所 所長
現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黨委書記

社會職務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歐洲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