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學及其套用》是198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卡普邁耶(Kappelmeyer, O.)、(德)海涅爾(Haenel, 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熱學及其套用
- 作者:卡普邁耶、海涅爾
- 出版時間:1981年1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書號: 130311455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目錄
- 第1章 傳熱的基本概念
- 第2章 地球內部的熱狀態
- 第3章 地殼的熱狀態
- 第4章 地熱學的實際套用
- 第5章 深井的地熱研究
- 第6章 表格資料
- 參考文獻
- 漢英人名對照
- 漢英地名對照
《地熱學及其套用》是198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卡普邁耶(Kappelmeyer, O.)、(德)海涅爾(Haenel, R.)。
《地熱學及其套用》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集暘。內容簡介本書對地熱學的研究方法及套用進行了全面總結和介紹。理論上,闡明了地球熱狀態、熱歷史以及全球熱場分布;研究地球各圈層之間能量平衡的熱信息。同時介紹了...
《地熱學及其套用》是198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卡普邁耶(Kappelmeyer, O.)、(德)海涅爾(Haenel, R.)。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地熱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實際套用。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一、二、三章)是論述地熱學的基礎理論,使地熱現象的研究建立在物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第二...
地熱學的套用部分或稱“套用地熱學”涉及的面比較廣,從內容上看應屬地質學範疇。研究意義 地球內熱是推動整個地球發生髮展和演化的原動力。在 45~47 億年前的地球形成早期,地球內熱促成了核、 幔、 殼的分異, 使地球從一個太空中未曾分異的“混沌體”演變成現今所看到的多圈層的地球;在現今,地球內熱驅動...
套用地熱學(applied geothermics)是地熱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地熱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天然賦存、形成機理和勘查、開發條件及有關套用性地熱問題的學科。地熱 地熱是蘊藏於地球內部的自然能源,地熱流體作為地熱資源開發的最主要載體具有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雙重屬性,其功能多、用途廣,是寶貴的潔淨資源。地熱地質學 主要研究...
是套用地熱學理論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和解決某些有用礦產,如地熱、熱液礦床、油氣、煤等礦產地質與勘查中的有關問題。其主要包括:①探討全球板塊構造對地熱、油氣、煤、鈾、石鹽以及固體金屬和非金屬等有用礦產資源形成與分布的區域性控制作用。②研究地球內部熱能的傳遞和富集規律,包括地熱異常的形成與地熱水(汽)...
工程地熱學(engineering geothennics)是套用地熱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套用地熱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和解決礦山、大型隧洞等地下工程“熱害”的預測與防治,以及大型工程如鐵路、水庫、核電站、高層建築物所在地區的地熱地質特徵及區域穩定性評價等相關問題。所謂“熱害”,是指在礦井或隧洞等地下工程的開拓過程中,由於地溫...
理論地熱學(theoretical geothermics)是探索特定地質體的殼幔熱結構、深部熱狀態和岩石圈構造熱演化的形成機理和控制因素等地學基礎理論課題的一門學科,其最基本的物理參數是熱流密度。簡介 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它通過火山爆發、間歇噴泉、溫泉等途徑源源不斷地向地表散發。據取得的大量資料證明,高溫地熱資源...
套用地熱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套用地熱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和解決水文地質學中某些實際問題。hydrogeothermics 由於地下水的運動是影響岩石圈上部溫度場分布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不同的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下,它對圍岩或起冷卻作用,或起加熱作用,並常常在隆起區相對低洼的地方,或平原區基底頂面相對隆起的地方,沿斷裂...
一是鑽孔溫度測量及岩石熱物理性質的現場原位測定。二是岩石熱物理性質的室內實驗測定 為開展理論地熱學和套用地熱rmics 為開展理論地熱學和套用地熱學研究必須進行熱學領域的野外測量及室內測試、鑑定,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內容包括:岩石熱導率k(用於計算大地熱流);岩石放射性生熱率A(用於根據實測...
《四川盆地地溫場特徵及其在油氣分布預測中的套用研究》是由成都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於匯津、王緒本、楊紹國、申時新、曾一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四川盆地地溫場特徵及其在油氣分布預測中的套用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聯合資助項目。該項目成功地將地熱學用...
著6部,其主要論著有《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Geothermics in China》《神奇的地熱》《地熱利用技術》《地熱學及其套用》等。學術交流 承擔項目 科研獎勵 據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網顯示,汪集暘已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學及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 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