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均衡補償(isostatic compensation)是2009年發布的測繪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殼均衡補償
- 外文名:isostatic compensation
- 所屬學科:測繪學
- 公布時間:2009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地殼均衡補償(isostatic compensation)是2009年發布的測繪學名詞。
地殼均衡補償(isostatic compensation)是2009年發布的測繪學名詞。公布時間200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1出處《海峽兩岸測繪學名詞》。...
地殼均衡理論是指普拉特(J.H.Pratt,1855)和艾里(C.B.Airy,1855)通過對大地測量發現山體下部密度比平原要小,並開始在此方面進行研究。該理論可用來解釋大陸、洋底的形態差異。大陸(或山脈)通過陸殼較厚來補償其密度較小帶來的質量不...
在地殼均衡說中,海平面上的塊體是由海平面下的塊體支持的;因而在某一深度下,全球每一單位面積的總重量都是相同的,此深度即所謂補償深度。根據海福德——鮑伊的概念,補償深度取在112.7公里處;美國繪製大地測量圖即採用此值。艾...
地殼均衡補償深度 地殼均衡補償深度(depth of isostatic compensation)是2009年發布的測繪學名詞。公布時間 200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海峽兩岸測繪學名詞》。
根據地殼均衡假說,單純去掉大地水準面以外的質量將破壞地殼均衡,應該把這部份質量填補在大地水準面以下適當的位置。依據普拉特——海福特均衡模型,地形質量應填補在大地水準面與均衡面之間,使其物質的密度由P增加到標準值P。;若依據艾黎...
這樣的地殼升降運動由地殼下的塑性地幔緩慢的水平移動而得到補償。均衡說對地殼升降運動的原因作出解釋,但卻不能解釋水平運動,而且所提出的升降運動機制是不可逆的,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地區不可能轉為上升,上升地區也永遠不會轉為下降,...
因此地面上大面積的地形起伏,必然在地下有所補償,地殼均衡補償程度常用均衡異常來衡量。均衡重力異常與布格重力異常一樣,其分布與地球內部結構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由於重力的均衡調整作用,會產生強大的均衡調整力,制約大地構造的發育...
美國人海福特對普拉特地殼均衡假說中的補償質量做了如下簡單定量假設:局部補償,不管地形橫截面積的大小,任何橫截面積的地形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補償質量,補償質量均勻地分布在大地水準面與補償深度之間的地球表層,補償質量等於地形質量。
當地殼處於均衡狀態時,均衡異常接近於零。如果地殼處於不均衡狀態,在地面將觀測到明顯的均衡異常,正的均衡異常表示補償過剩;負的均衡異常表示補償不足。在年輕的高山區,例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和深海溝都已觀測到較強的均衡異常。...
艾里地殼均衡說是英國人艾里(G.B.Airy)提出的關於地殼均衡補償現象的一種假說。他認為地球上層物質的密度比下層小,山脈是較輕的岩石浮在較重的介質之上,仿佛冰浮在水上一樣,但是它的底部也伸入水下;山越高,它的底部伸入介質也...
這就是地殼均衡原理(principle of isostasy )。由於整個地殼處於一種均衡補償的狀態中,因而會發生緩慢的上升與下沉運動。在地表因冰川、沉積物、高原和山體等的存在而負重的情況下,地殼的下界趨於“下沉”進人軟流圈中; 在地表因冰川...
韋寧·邁內茲均衡模型,荷蘭人韋寧·邁內茲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對艾裏海斯堪寧局部山根地殼均衡模型作了調整,將完全、均勻、局部補償調整為完全、均勻、區域補償;把山脈和海洋看成加在彈性薄板地殼上的負荷,地殼彎曲變形不斷;山脈下...
現代外生構造運動是相對於現代內生構造運動,由於地表外動力原因形成的現代地殼運動。如現代冰川負載與卸載造成的地殼均衡補償運動;水庫及大型水盆的負載所激發的現代地殼構造運動;地下水、油、氣開採及回灌以及礦山采空和地下核爆炸激發的...
7.3地殼均衡補償的概念、均衡改正和均衡重力異常 ---209 7.4地球曲率的影響 ---215 7.5均衡模型的建立,地形一均衡模型 ---222 7.6各種重力歸算方法的比較,間接效應 ---225 第八章莫洛金斯基邊值理論 ---231 8.1高程系統...
地盾中部的隆起量約為260米,近代隆起的速度為1厘米/年(1米/百年)。本地區最後冰期覆蓋的厚達2000~3000米冰層的消失導致了這一抬升運動,即是地殼均衡補償的良好實例。地殼對載入和卸載的上述反映也證明了下伏地幔的流變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