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安門雁翅樓
- 始建:1420年
- 地點:地安門門樓左右
- 建築類型:兩棟二層磚混建築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建築拆除,建築修復,開設書店,
基本簡介
雁翅樓是與地安門同時興建的,其舊址的大致位置在地安門東大街與西大街相匯,地安門外大街與內大街相匯的十字路口以南兩側,曾是地安門的戍衛建築。為東西相對稱的兩棟二層磚混建築,面寬各十三間,每座樓的面積約300平方米。該樓黃琉璃瓦覆頂,其建築造型很別致,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是北中軸路上的知名景觀,其北端貼近地安門兩側。清代時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後衛哨所。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將地安門及雁翅樓一併拆除。
歷史沿革
地安門在明清時期是皇城的北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具體位置在地安門十字路口處,與皇城南門天安門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初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後門”。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隆慶五年(1571年)修葺,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後,改稱“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距今已有590年的歷史。早年間出地安門向西北,便是火神廟、什剎海,向北是鼓樓,明清時為京城的繁華之地。老年間京城有“東四西單鼓樓前”之說,描述出老北京內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這“鼓樓前”指的就是地安門到鼓樓一帶的繁盛街市。
地安門和雁翅樓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並見證了百年來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一幕幕歷史事件。地安門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所以雁翅樓是必經之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經過雁翅樓前出地安門,再出德勝門,途經陽坊、懷來、宣化等地遠逃長安(西安)避難。此後末代皇帝溥儀在中外保皇派的支持下復辟並失敗,1924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時,他也是從地安門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溥儀出宮後,許多太監無處安身,便暫住於雁翅樓內。儘管樓宇已很破舊,但對於一時無處安身的太監們來說,算是一處不錯的安身之地。
建築拆除
拆除後遺址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被拆除。1954年底1955年初,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將地安門及雁翅樓一併拆除。從此,京城北中軸線上具有590年歷史的著名景觀徹底消失。
建築修復
2005年,多位北京文史學家提議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以逐漸恢復京城北中軸線的風貌。2012年,作為建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北京市準備在6個地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誌性景觀的恢復,其中就包括地安門雁翅樓。 這6處標誌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瓮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誌、北京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
復建後的燕翅樓,依舊按照歷史上的格局,東西兩側雁翅排開,每側復建4到6間,總體體量會比歷史上的燕翅樓稍小。考慮到建築的年代已較久遠,修繕、復建後的雁翅樓不會是全木質結構,但在外形和內飾上,會儘量保證原汁原味。
開設書店
中國書店安家在古色古香的雁翅樓素有“淘書聖地”之稱的中國書店於2015年7月底8月初,在雁翅樓開辦24小時古籍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