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中段反導系統

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由攔截器、感測器和戰鬥管理系統組成,用來對敵方彈道飛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系統彈道飛彈尚未到達目標之前,對其攔截並將其戰鬥部摧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基中段反導系統
  • 外文名:The ground-based midcourse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組成:攔截器、感測器和戰鬥管理系統
  • 起 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簡介,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反導系統,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陸基中段,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起 源,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中段攔截意義重大,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歷 史,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恐怖主義,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美國 地基中段防禦系統,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展示四個特點,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參考資料,

簡介

中段反導攔截與“愛國者”末端反導系統不同,中段攔截的高度更高,攔截效果更好。
陸基中段反導系統陸基中段反導系統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反導系統

什麼是反導系統?這要從反導條約說起。反導條約全稱《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是蘇聯美國1972年簽署的一項雙邊條約。其中規定:反彈道飛彈系統是指“用以攔截在飛行軌道上的戰略性彈道飛彈或其組成部分的系統”,包括反彈道飛彈截擊飛彈、反彈道飛彈發射器和反彈道飛彈雷達。
里根總統1983年提出太空飛彈防禦計畫以來,美國已投入天文數字建設飛彈防禦系統。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更加強調了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聲稱將以此保護美國及其盟國免受包括飛彈襲擊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恐怖攻擊。2001年12月13日,美國正式宣布退出美蘇 1972年簽署的《限制反彈道飛彈條約》。
地基中段反導系統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陸基中段

陸基中段反導系統一般由攔截器感測器和戰鬥管理系統組成,用來對敵方彈道飛彈進行探測跟蹤,然後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的彈道飛彈尚未到達本土之前,對其攔截並將其戰鬥部分摧毀。
所謂陸基則是以其武器的發射地劃分的一種方式。比如陸基飛彈就是指以陸地為基本發射方式的飛彈。而以飛機為基本載具的發射方式稱為空基。以水面只和水下潛艇為基本載具的發射方式稱為海基
所謂中段則是按飛彈發射過程劃分的。由於飛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要經歷三個飛行階段:即初始段、中段末段。中段反導攔截就是說在飛彈的中段飛行過程中將其攔截。
以“用子彈攻擊子彈”飛行試驗為代表的飛彈防禦理論與實踐技術這一奇蹟的誕生開始。
美國2004年最先部署陸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GMD),作為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的一部分。目前,美國已經進行一系列相關試驗,包括從范登堡的作戰攔截飛彈發射基地首次發射攔截飛彈,對模擬的和真實的目標飛彈進行攔截。
陸上基地。某種大型武器以陸上基地或平台為常規出發基地,即可稱為陸基武器。
與之相對的是海基空基天基
海基是指武器從海上或水下平台發射,空基是指武器從空中平台(多為飛機)上發射。天基是指武器從外層空間的平台(衛星或空間站)上發射。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起 源

反導防禦系統的需求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倫敦安特衛普(Antwerp)成功地抗擊了德國的近程彈道飛彈[1]。這一威脅隨著20世紀50年代遠程精確制導系統和核彈頭的發展而不斷加強。對這些殺傷性、遠程飛彈的作戰需求直接引發了反彈道飛彈的研發項目。
目前,世界上多數反導系統均只能攔截處於彈道末段的飛彈,可用於攔截的時間很短。針對這個問題,美國最先提出了“中段攔截”的概念,使用更先進的預警探測系統及高性能的高空攔截飛彈,以攔截處於飛行彈道中間段甚至是發射階段的彈道飛彈。這項概念已經套用於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
美國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已經分成陸基和海基兩個發展方向,即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和海基高層區域防禦系統(NTW),分別進行了大量試驗,並已經初步進行了部署。
為了取得防禦能力,美國陸基中段防禦(GMD)系統必須高效地完成一系列複雜的操作:能夠探測到攻擊飛彈的發射情況,並確定其打擊目標;攔截器發射控制系統根據初始預警,開始制定攔截方案;主要雷達負責跟蹤,為攔截髮射控制系統提供高精度的跟蹤數據;發射攔截器;雷達適時為殺傷飛行器提供更新信息;殺傷飛行器捕獲、跟蹤、識別目標,利用碰撞技術摧毀彈頭。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中段攔截意義重大

陸基中段防禦系統由遠程預警系統、攔截系統和指揮管理系統組成,主要用來對敵方中遠程彈道飛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從陸地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飛彈飛行中段將其攔截,使其無法飛臨其方本土。
中段是彈道飛彈飛行高度最高、速度極快的一段,遠程彈道飛彈的中段是在大氣層以外飛行。根據當前飛彈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陸基飛彈才有能力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飛彈,而艦載防空飛彈受到艦艇噸位以及飛彈、雷達性能限制,還無法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飛彈。
由於反彈道飛彈研發周期長,製造成本高且工藝複雜,即使以美國的實力目前也難以大量部署。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歷 史

雖然經常被說成是新項目,但是地基中段防禦(GMD)系統代表了美國建立應對戰略彈道飛彈威脅能力的長期努力。20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拉鋸式地反覆試驗配備有核彈頭並由複雜雷達網路監控的防禦系統。
在那時,大量的技術挑戰與政治方面的隱伏風險聯繫在一起。關於對假想敵和對立方國家防禦的需求是否會引發任何類型的(包括防禦性的)軍備競賽、增加災難性衝突可能的爭論一直都在繼續。
蘇聯的A350或ABM-1“橡皮套鞋”(Galosh)反彈道飛彈系統是世界第一套反彈道飛彈系統。它最早在1964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中亮相。1972年,“橡皮套鞋”反彈道飛彈系統通過系統測試並進行了作戰部署。同年5月,蘇聯和美國簽署了美蘇反彈道飛彈條約。1969年戰略軍備限制會談的結果是將美國或蘇聯只能將反導系統用於保衛他們的首都或洲際彈道飛彈(ICBM)發射場。“橡皮套鞋”(Galosh)反彈道飛彈系統部署在莫斯科周圍用以保護克里姆林宮不受核攻擊。經過不斷更新換代,該反導系統型號已經發展為ABM-4型。1998年,俄羅斯宣布已經採用常規彈頭替換了其核彈頭。
奈克-宙斯(Nike-Zeus)反彈道飛彈系統:第一種引發了技術和政治混亂的反彈道飛彈系統是奈克-宙斯反彈道飛彈系統。在單方面性能的測試中,該系統的要素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全面審查時宣稱該系統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它不能判斷出誘餌與真實威脅之間的細微差別,同時還存在一些其它的不足,如它應該在什麼位置打擊目標以及它應該同時跟蹤多少個分離的目標。1963年,國防部長決定不部署這一系統,但將其作為深入研究的基礎。
項目守護者(Project Defender):下一套“接近獎盃”的系統是項目守護者系統,其主要特點是發射平台上發射後能直接在蘇聯上空的軌道上運行。為了對不斷上升的關於核彈頭爆炸對友鄰領土後果的恐懼作出反應,該系統將展開巨大的金屬絲網,意圖是在蘇聯的洲際彈道飛彈在發射階段就使其喪失能力。但關於軌道平台防護方面的困難使得該項目在1968年折戟沉沙。
哨兵:“哨兵”系統的一個目標是提供針對有限核攻擊的防護。理察·尼克森當選總統後,他將該系統名稱改為“保護者”,並決定部署該系統於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Grand Forks)市。1975年,“保護者”在部署時就因為政治原因和技術上的不足而關閉。在其運作僅24小時後,國會通過了關閉它的決議。“保護者”用於準備軍事行動中使用花費了三個月。
雖然上兩套系統都是外大氣層攔截飛彈,但“橡皮套鞋”和“保護者”反彈道飛彈系統是兩套相近的武器系統。與地基中段防禦系統不同,它們的戰鬥部都是核的,其設計思想都是利用預有準備的防禦性的核爆炸防禦來犯的核飛彈。這些系統因為造成相當大的環境和安全衝擊因而被稱為“小魔鬼”,例如電磁脈衝,它能毀壞所有的非防原子的電子設備。
出於對使用核觸發的攔截器的擔心導致了嵌入"自導引的覆蓋實驗"這一根本不同的設計觀念的誕生與發展。與利用核爆炸摧毀來襲飛彈不同,“動能撞擊殺傷式攔截器”被設計用來發出一種類似於傘架構的結構,在碰撞中摧毀洲際彈道飛彈的再入飛行器(重返大氣層飛行器)。在經歷了三次失敗的試驗後,1986年試驗取得成功,在超過160公里的高度上以近6.1公里每秒的速度摧毀了一枚民兵再入飛彈。該技術被吸納到了戰略防禦計畫(SDI)中,戰略防禦計畫是發展紀年中的下一步實施計畫。
戰略防禦計畫或“星球大戰計畫”。隆納·雷根總統是戰略防禦計畫的幕後推手,該計畫很快就發展成為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戰計畫”。為了對蘇聯的先發攻擊能力做出反應,里根總統提議建立一個強大的、多層的能夠防禦全力針對某一有限範圍攻擊的系統。戰略防禦計畫採用了天基雷射戰鬥基地、X線雷射衛星和極為複雜的指揮與控制系統。
在星球大戰時代,政治爭論從未休止,詆毀者質疑該項目的可行性以及其設計在戰略上是否合理。戰略防禦計畫的擁護者最終獲勝,該項目在1984年獲得資助。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從而在事實上設計的這套系統沒有了用場,彈道飛彈防禦進展方面的競爭土崩瓦解。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恐怖主義

冷戰的結束,人們開始歡呼持久和平時代的到來,但蘇聯解體所造成的真空迅速被恐怖主義和無賴政府的日益崛起所占據,很快人們就開始對此擔憂起來。現有核飛彈庫存安全和不斷發展的用於製造“核手提箱”的高技術的不確定可能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製造新的競爭舞台。當時的飛彈防禦目標是繼續阻止美國不屈服於核敲詐和恐怖主義。
1995年,國家情報評估預測朝鮮伊朗最遲15年內擁有彈道飛彈技術,情報處人員還發現技術進步已經流向了無賴國家,導致這些國家提前擁有了彈道飛彈能力。經國家情報評估舌戰之後,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之下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委員會。
該委員會1998年發布的報告總結到,“一些公開的和潛在的敵對國家的共同獲取帶有生物和核載荷的彈道飛彈的努力加強了不斷增長的針對美國及其部署部隊、友邦和同盟的威脅”。雖然不如美國洲際彈道飛彈那么成熟,但這些彈道飛彈將使得開發它們的國家“在五年內擁有彈道飛彈能力的決策將強加給美國嚴重的破壞”。六天之後,伊朗率先試驗了“流星-3”(Shahab-3)飛彈,兩周以後,朝鮮發射了他們的大浦洞-1型飛彈,該飛彈飛越了日本,並演示了包括三級能力(指:三級分離能力)在內高級能力。直到那時,大多數的飛彈都只有一級或二級的能力。
為對這些威脅作出反應,1999年的國家飛彈防禦法案聲明,“只要技術可行,部署有效的能夠保護美國不受有限的彈道飛彈攻擊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是美國的國策”。
愛國者: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愛國者飛彈防禦飛毛腿飛彈的成功,雖然這種成功很有限,但這重新激起了人們對“以彈攻彈”觀念的興趣。威廉·J·比爾·柯林頓總統授權支援繼續研發這一系統,正如他2000年9月在喬治敦大學演講時所說,對於“世界安全的多維增殖已經使得保護和平的任務複雜化了”。然而,資助及其重點都略微滯後於研究一定的距離。
新“醜陋時代”。然後發生的2001年9月的恐怖攻擊事件開啟了新的醜陋時代,這有力地證明了這代美國人仍然可能在美國的本土受到攻擊。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美國 地基中段防禦系統

彈道飛彈防禦最早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前蘇聯和美國曾經發展過“以核反核”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但這種系統因為在戰略上得不償失而被淘汰。 80年代中期,美國的里根政府提出了龐大的“星球大戰(SDI)”計畫,擬用各種定向能和動能武器攔截來襲的彈道飛彈,但技術難度太大最終無法實現。後來的柯林頓政府經過適當調整後,在90年代中後期又提出了一個規模大幅度縮小的SDI——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計畫用動能殺傷器(EKV)攔截來襲的彈道飛彈的彈頭。由於對NMD系統是否有效存在很大的爭論,柯林頓政府將是否部署NMD系統這個決策問題留給了後來的政府。
布希政府上台後,再度擴張了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BMD)。布希政府的BMD計畫較柯林頓政府的NMD計畫有明顯不同。NMD計畫的特點是:防禦美國本土;對付遠程彈道飛彈;中末段攔截。
布希政府的BMD計畫範圍更廣,更加雄心勃勃。其特點是:防禦美國本土、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盟國及盟友;最終目標是部署一個多層防禦系統,它包括助推段防禦系統、中段防禦系統和末段防禦系統,可部署在地基、海基、空基甚至天基平台上,可採用碰撞殺傷和定向能殺傷機制,可對付短程、中程和遠程彈道飛彈。
二戰以來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項目演化圖
2002年喬治·W·布希總統簽署一項總統指令,指令指出美國需要迅速地部署飛彈防禦系統。這項針對9·11恐怖事件做出反應的指令有效地加速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起處於開發中但仍根源於里根年代的戰略防禦計畫的系統的進程。
2002年的第23號國家安全總統指令(NSPD)指出,“國防部計畫採用一種改良的方法發展和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以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提升我們的防禦,美國將不再保持固定的飛彈防禦架構。然而,我們將部署初始的能力集,該能力集將不斷發展深化以滿足各種變化的威脅的需要,並充分利用技術開發成果。”
在第23號國家安全總統指令中,布希總統命令“國防部…應該繼續進行這項計畫以便在2004年開始部署初始飛彈防禦能力”。

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現已命名為“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的這一系統是多層彈道飛彈防禦設計的一部分。多層彈道飛彈防禦將最終致力於在彈道飛彈的彈道的各階段命中威脅飛彈。該系統的地基中段防禦部分主要是在彈道飛彈飛行的中段在外大氣層採用非核動力彈頭撞殺來襲飛彈。該系統考慮採用“增量開發”,即在試驗、改進的同時進行部署。
2002年6月25日,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Fort Greely)開始動工興建飛彈防禦綜合基地以作為未來攔截器的新家。一小群軍人已經開始在科羅拉多州的科泉市(Colorado Springs)開始在該系統上展開訓練。
2002年10月,一枚從位於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隆納·雷根彈道飛彈防禦基地發射擊地基攔截器成功地在太平洋上家225公里處摧毀了一枚仿製的彈頭。
2003年10月16日,第100飛彈防禦旅在科羅拉多州的科泉市彼得斯空軍基地啟用儀式上成立。該旅的大部分成員都來自科羅拉多州國民警衛隊(COARNG)的現役軍人。
2004年1月22日,第49地基中段飛彈防禦營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成立[2]。該營的成員全部來自於阿拉斯加州國民警衛隊的現役軍人。2004年7朋22日,第一枚攔截器被安置於格里利堡。
2004年11月10日,另一枚攔截器被安置於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這是在這個基地第一次安置此攔截器,它將主要用於試驗。
自2002年以來,美國一直在討論在歐洲建立第三處飛彈基地的可能性,以使得能夠防禦與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基地提供的不同彈道的飛彈。討論仍在持續進行之中。
2004年和2005年兩次攔截器試驗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因為不按常規或追求多功能,而不是因為系統設計或主要技術存在問題。
2006年的夏天因為朝鮮無視世界輿論而執意宣稱試驗遠程彈道飛彈計畫導致的高層政治緊張而充滿著不愉快。7月,地基中段防禦系統進入了全面臨戰狀態。7月4日韓國雖然發射失敗了,但該國的軍人和飛彈防禦系統攔截器時刻準備著在需要的時刻做出反應。
2006年9月1日和2007年9月28日,從加利福尼亞州發射的攔截器成功地攔截並摧毀了從阿拉斯加州科迪亞克島(Kodiak)發射的目標。
第100飛彈防禦旅隨時準備著保護美國,雖然其目前的地基中段防禦系統防禦能力有限,但這僅僅只是開始。
未來,彈道飛彈防禦將集成包括海基的、天基的、雷射和高空飛彈系統。每個軍種在從(空中的)衛星到(地面的)雷達到海基的“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在其部署中都有其相應職責。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俄羅斯 不會像美國一樣建立反導系統
俄羅斯總理普京2008年12月29日說,實施反導系統計畫耗資巨大,效率如何還不清楚,俄羅斯不會像美國一樣建立這一系統。但為了保持平衡,“我們需要發展進攻性打擊系統”。
普京說,飛彈防禦系統和進攻性系統之間是密切聯繫的。建立起飛彈防禦系統的國家有了保護傘,感到自己十分安全,就可以為所欲為、破壞平衡,增強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侵略性。普京同時表示,俄羅斯準備在起草新的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範圍內,向美國提供發展進攻性武器的信息,以換取美國的反導系統計畫信息。
美國布希政府曾極力推動東歐反導計畫,先後與捷克和波蘭達成建立反導基地的協定。俄羅斯認為,美國此舉旨在遏制俄羅斯,對俄羅斯戰略安全構成威脅。2008年9月1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美國將放棄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的計畫,這一舉動獲得俄羅斯的歡迎和積極回應。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日本 19億美元擴建反導系統覆蓋全境
日本防衛省2008年8月31日說,將尋求在2010財政年度預算中獲得1761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撥款,用於完善飛彈防禦系統。防衛省計畫增加部署美制“愛國者—3”型陸基攔截飛彈數量,以覆蓋日本全境。現階段,自衛隊已經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部署這一類型攔截飛彈,計畫 2010年春天在九州地區部署。
日本飛彈防禦系統分為兩部分。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軍艦配備的“標準—3”型海基攔截飛彈是第一道防線。如果“標準—3”型飛彈攔截失敗,陸基“愛國者—3”型飛彈攔截系統將作為最後防禦手段。
這筆預算一部分將用於和美國共同研發一種新型飛彈防禦系統。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中國 2010年1月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
2010年1月11日在中國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外交部表示,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進行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的應該是中國的國防科學工業部門,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向外宣布自己的反導試驗訊息。

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展示四個特點

一是技術性強:是一次典型的純技術試驗而非實戰性試驗,距實戰化檢驗尚有一段距離,僅僅是通過試驗驗證反導攔截技術的先進性和技術路線的正確性,同時也說明中國在反導攔截的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是集成度高:反導攔截有賴於戰場感知技術、跟蹤與識別技術、快速發射技術、目標定位技術、攔截毀傷技術,此次試驗應當說不僅使很多技術實現了合理的集成,而且各系統間的銜接融合度和完備性均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三是機動性強:陸基中程飛彈是這次攔截試驗的主要手段,該型飛彈的最大特點是機動能力強,飛行速度快,打擊精度高,作為未來實施反導作戰的主力武器,意味著使用時的安全性和生存力將會有牢靠的保障。
四是透明度高:在試驗成功的當日發布了新聞公報,闡明了中國反彈攔截試驗的性質目的、政策立場和觀念態度,而且及時透過答記者問平台,主動通報了試驗結果並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太空碎片、軌道影響等問題,正是這種誠實可信的表現和敢作敢為的精神,打消了人們的擔心和憂慮。
我國這次進行的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試驗,理論上遠比美制“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只在彈道飛彈幾十公里的末段進行攔截要更難實現。

地基中段反導防禦 - 參考資料

[1].2008年1-2月號的《火力》雜誌退休中校約翰·A·漢密爾頓的文章《巡航飛彈防禦:保衛安特衛普(荷蘭城市)不受V-1打擊》。
[2].2008年3-4月號的《火力》雜誌上的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