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判讀

地圖判讀

地圖判讀是對地圖上所表現的各種各樣的製圖現象,通過閱讀、聯想性推理或系統組合的分析,判斷地物質量特徵及其分布成因規律的方法。

地圖判讀是讀圖的分析、判斷過程。是在目視感受和符號識別基礎上,進行深入讀圖階段。利用地圖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引伸,得出新的概念和結論。一般採用先單項后綜合,先局部後整體的步驟,先按順序逐項閱讀分析各製圖現象的分布範圍和規律,再按區域分析所有內容的分布特點及相互聯繫,最後總覽全圖,獲得各製圖現象的分布規律與區域差異的完整認識。有目視分析法、圖解分析法、量算分析法、數理統計分析法和數學模式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圖判讀
  • 外文名:map interpretation
  • 概念:地物質量特徵及其成因規律的方法
  • 步驟:先單項后綜合,先局部後整體
  • 性質:表現的各種各樣的製圖現象
  • 方法:目視分析法、圖解分析法等
簡介,地圖判讀程式,普通地圖的判讀,自然地理要素的判讀,社會人文要素的判讀,專題地圖的判讀,

簡介

地圖判讀多指側重於發掘提取地圖潛在信息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判讀質量雖取決於所使用的地圖質量和水平,更重要的取決於讀圖者的知識素養和讀圖技能的基本訓練。如水系和地貌的表示是地圖的基本骨架和定性定位的基礎。通過對航測優質地圖水繫結構的判讀,可分析許多形態與成因關係的問題。水流方向與地面的傾斜度有關,若為格狀水系,可能是水流切穿平行嶺谷,主、支流循構造線總體呈直角相交的結果。比較平滑圓渾、疏密均勻的等高線圖形,反映岩層鬆軟、風化強烈的地區,其地面坡度往往受靜止角所決定。
地圖判讀是詳細、深入研究地圖內容的過程。根據地圖的比例尺、圖例和註記符號,研究製圖對象和製圖區域內地理環境的各種特徵、規律性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或根據需要量算某些數量指標。地圖判讀(包括對地形圖和各種專題地圖的判讀)與遙感圖像判讀相結合,是專題地圖編制的重要手段。

地圖判讀程式

閱讀地形圖的目的是了解,熟悉工作區的地形情況,包括對地形與地物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因而不單要認識圖上的山、水、村莊、道路等地物,地貌現象,而是要能分析地形圖,把地形圖的各種符號和標記綜合起來連成一個整體,以便利用地圖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一幅標準的地形圖可按如下程式進行判讀:
1.讀圖名。圖名通常是用圖內最重要的地名來表示,它通常位於圖幅號的正下方,我們從圖名上大致可判斷地形圖所在的範圍。例如一幅圖名為“黟縣”的地形圖,所描述的主要對象便是該地區的地形。
2.認識地形圖的方向。除了一些圖特別註明方向外,一般地形圖上方為北,下方為南,右面為東,左面為西。有些地形圖示有經緯度則可用經緯度定方向。
3.認識地形圖圖幅所在位置。地圖有兩種分幅形式既矩形分幅和經緯線分幅,經緯線分幅一個主要優點就是每個圖幅都有比較明確的地理位置概念,因此我們可以從圖框上所標註的經緯度了解地形圖的位置。而且如果能熟練掌握地圖分幅和編號的規律,我們也可以從圖幅號上知道圖幅所在位置。
4.了解比例尺。從比例尺可了解圖面積的大小,地形圖的精度以及等高線的距離。
5.結合等高線的特徵讀圖幅內山脈、丘陵、平原、山頂、山谷、陡坡、緩坡、懸崖等地形的分布及其特徵。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坡度的陡緩程度,等高線越密說明坡度越陡,越疏說明坡度越緩;從高程值也可以判斷出地形特徵,高程值從裡到外遞增則表示該地區是窪地,遞減則是山地。另外從等高線的形狀可以判讀出它是山脊還是山谷。
6.結合圖例了解該區地物的位置,如河流、湖泊、居民點等的分布情況,從而了解該區的自然地理及經濟、文化等情況。圖例通常在標準圖幅的外圖廓的右側。圖名,圖號,圖例,比例尺,坡度尺都可以作為我們讀圖的工具,藉助它們,我們可以迅速地獲取地形圖相關信息。
地圖按其內容可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類。兩種地圖所表示的內容的詳盡程度不同,判讀的重點也因此而異。

普通地圖的判讀

普通地圖以相對均衡的詳細程度表示製圖區域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社會要素的基本特徵、分布規律及其相互聯繫,它的首要任務在於正確地反映地域分布規律和如實地表達區域地理特徵。因此,普通地圖應該全面反映水系、地貌、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線、境界及其它標誌,而不突出表示其中某一種要素。所以,普通地圖的判讀主要是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社會要素的判讀。

自然地理要素的判讀

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水系、地貌、土質和植被。
水系的判讀:水系是自然地理環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它是普通地圖的主要內容之一,用以控制地圖上其它內容要素,與製圖網和控制點同為地圖的“骨架”或控制系統。
地圖上表示水系的主要要求是,顯示出各種水系要素的基本形狀及其特徵,河網、海岸和湖泊的基本類型,主流和支流的從屬關係,水網密度的差異,以及水系與地貌要素之間的統一協調關係等。在地圖的判讀中,通過水系要素的輪廓特徵可以閱讀其它地理要素,特別是地貌要素。例如讀圖者根據水系類型與流向,判斷地表起伏與地貌類型,識別河谷及地面的傾斜方向。
地貌的判讀:地貌是自然地理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的高低起伏與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熱量、水分的再分配,影響水系的發育與形態;制約植被和土壤的形成;對居民地、道路也有較大的影響;在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上更有重要的意義。在地圖上,地貌不僅可以作為地物點位的平面與高程控制,而且還可以為讀者悉知某地的地理環境特徵、發展經濟有利與不利條件,揭示地理規律等,提供依據。地貌的表示有多種,因此地貌的判讀因表示的不同而異,在地形圖中多以等高線來表示地貌。這主要是因為等高線法有明確的數量概念。在等高線地圖上,近似的高度和坡度都可以直接判讀出來,例如圖上等高線相距很近表示陡坡、相距較遠則表示緩坡;從高程註記上可以了解某一點的絕對高度;從等高線圖形上還可以判斷出地貌主要形態和典型特徵,甚至最細微的碎部,這顯然是其它地貌表示法所不及的。在判讀地形圖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各種地貌用等高線表示的特徵。在了解了各種地貌等高線的特徵之後,再配合圖上的各種地貌註記(如高程註記、地貌性質和名稱註記)進行讀圖。
土質植被的判讀:土質是泛指地表覆蓋層的表面性質,植被則是指地表植物覆蓋的簡稱。土質和植被是一種面狀分布的物體。地圖上常用地類界、底色、說明符號和說明註記相配合來表示。只要熟悉它的表示方法,這一部分的判讀還是比較容易的。

社會人文要素的判讀

普通地圖上社會人文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網和境界等內容。
居民地的判讀主要是對“法定”標誌--行政等級的判讀。我國行政等級分為:首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駐地;自治州、省轄市人民政府及地區行政公署、盟行政公署駐地;縣(市)、自治縣、旗、自治旗人民政府駐地;區、鄉、鎮人民政府駐地。
地圖上表示行政駐地的方法主要有:用地名註記的字型、字大來表示;用居民地圈形符號的圖形和尺寸的變化來區分;用地名註記下方加繪“輔助線”的方法來表示。有時為了反映居民地的規模大小及經濟發展狀況,地圖要求表示出居民地的人口數,人口分級多用圈形符號和大小變化,並同時配合自大來表示。
交通網是各種運輸的總稱。它包括陸地交通、水陸交通、空中交通和管線運輸等幾類。在地圖上要正確表示其類型和等級、位置和形狀、通行程度和運輸能力以及與其它要素的關係等。
境界是地區政治行政管轄的界線,是社會政治行政標誌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很強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意義。
普通地圖上,境界可分為政區界和其他境界兩大類。政區境界包括過節(省、自治區、中央直轄市界,自治州、盟、省轄市界,縣、自治縣、旗界等。其他境界包括地區界、停火限界、禁區界等。地圖上所有境界線皆是用不同結構、不同粗細和不同顏色的點線符號來表示的。
主要境界線還可以加色帶強調錶示。色帶的顏色和寬度根據地圖內容、用途、幅面和區域大小來決定。

專題地圖的判讀

專題地圖是突出而較完備的表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而使地圖內容專題化,用途專門化的地圖。它主要有地理基礎底圖和專題要素構成。地理基礎底圖主要用來顯示製圖現象的地理背景和空間位置,專題要素是專題地圖表示的主題,其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專題地圖的判讀中應根據專題要素的內容結合讀圖工具來判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