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內地圖著作中,將非常規形式地圖或特殊材料複製的地圖稱為“特種地圖”,如數字地圖、立體地圖、盲文地圖、發光地圖、塑膠和絲綢地圖等。
過去曾將“專題地圖”稱為“特種地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種地圖
- 外文名:special purpose map
- 類型:綢質地圖、夜光地圖等
- 目的:為適應一些特殊條件所需而製作
- 特點:特殊材料製成的
- 內容:內容上與常規地圖差別不大
簡介,不同特種地圖簡介,塑膠立體地圖,夜光地圖,綢質地圖,中國古代的特種地圖,
簡介
特種地圖是利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地圖。如綢質地圖、夜光地圖、塑膠模壓立體地圖、光柵立體地圖等。是為適應一些特殊環境所需而製作,如在航空飛行時,因速度快,需隨時抽換和摺疊地圖,故導航員常用綢質地圖。特種地圖在內容上與常規地圖差別不大,主要是在地圖基質材料和生產工藝上有特殊要求,比較複雜和困難,成本亦高。如光柵立體地圖的製作過程需經製作立體模型、立體攝影、製版套印、迭壓光柵模等工序,對每一道工序精度要求都很嚴格,超過一定誤差即成廢品。特種地圖的領域隨著特種用途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如在螢幕上顯示活動地圖等。
不同特種地圖簡介
塑膠立體地圖
世界各國對立體地圖都很重視,目前都趨向於用熱塑性不易燃燒的塑膠製作,主要有硬的和軟的兩種,都很輕便。硬的適用於固定場所判讀,軟的適用於流動性的野外判讀。製作方法都是在純白的塑膠片上,印刷多色地圖,再用模型加熱以真空抽壓製出凸凹的立體地形圖。由於這種圖上極易看出地形的高低起伏,攜帶方便,使用時不受天氣的影響等優點,所以在國民經濟和國防上都日益得到廣泛的套用。甚至中國小利用它作為地理教學的直觀教材,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夜光地圖
夜光地圖的發光現象是由於物體首先吸收了能量,然後放射出光來。它是供在燈火管制或在夜間黑暗中使用的一種地圖。夜光地圖從色別上可以分為單色圖和多色圖兩種,從發光性質上可以分為短時發光圖和長期發光圖兩種。前者需藉助紫外線激發後發光,後者系在發光物質中加入放射性元素,而持續不斷發光的。這種圖除了在某些國民經濟項目中得到套用外,在軍事上的用途更加突出。在戰時燈火管制及夜間進行戰鬥的條件下,都需要利用夜光地圖判定方位或行進線路等。
綢質地圖
綢質地圖是用質量較好的綢子代替普通紙張印成的多色地圖。這種圖的特點:一是軟韌輕便,能經多次任意摺疊,沒有痕跡,不易損壞,不怕潮濕,經久耐用,不論在室內長期保存還是攜帶到野外使用都很方便。二是綢質成品地圖,光澤細緻,美觀大方,可印刷精美的地圖,特別是掛圖更能提高地圖的藝術價值。因此綢質地圖兼有紙質地圖和布質地圖的優點,而無兩者弊端。
中國古代的特種地圖
我國古代的測量與製圖技術曾經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各類地圖廣泛套用於政治軍事活動和生產實踐的諸多領域。從繪製地圖的原材料方面來講,早期的地圖製作材料以絹帛為主(少數用布料);從隋代開始,由於大編圖志風氣的興盛,開始嘗試採用紙卷代替絹帛;宋元以後雕版印刷業日漸發達,紙質印刷地圖益為流行,許多地理志書中都插配上了相應的地圖。對此,稍有些地圖史知識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不過在我國古代,除了絹帛地圖、紙捲地圖而外,還曾出現過其他各色材料繪製的地圖,舉其大者,即有原始地面刻劃地圖、九鼎地圖、銅版地圖、石刻地圖、木刻地圖、刺繡地圖、“聚米圖”、麵糊木屑地圖模型、熔蠟地圖模型、沙石地圖模型等等。這些用不同材料製作的特種地圖,從諸多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地圖發展的水平,值得系統總結和闡介。
從發生學角度來看,原始先民最初用以表述地理知識的方式很可能是圖而不是文字。解放初期,我國西南地區曾發現尚無文字的原始民族保存有某些圖騰的遺蹟,近年來在內蒙古陰山、寧夏賀蘭山等地所發現的岩畫中也有大量的鳥獸、草木圖形,這說明在人類社會出現文字以前,先民主要是依靠在地面或岩石上繪畫符號,以缺少文字註記的簡單圖形來記載已知的地理事物。
兩周時期我國的製圖技術有所提高,各類專題地圖大量湧現,製圖材料除後世經常採用的絹帛以外,還有金石、木質材料。
石刻地圖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述異記》記載春秋時魯國人公輸般創造了最早的石刻地圖,即雕刻在洛陽石寶山岩石上的“九州之圖”,據說直到南北朝時代,那幅地圖仍保留在原地。兩漢時期石刻地圖更為廣泛,解放後杭州市出土有1900年前的石刻星圖,這是世界最早的一幅石刻天文圖。另外,四川出土的東漢市井畫像磚上有漢代市場布局圖,也是漢代石刻地圖的一種流變。
在我國古代,與銅版地圖、石刻地圖並行的還有木刻地圖。早在大約公元五世紀中期,南朝劉宋的謝莊就首先做過“木方丈圖”。
古代的絹帛地圖多採用彩繪方式,有些類似山水風景畫,但也衍生出過一種刺繡地圖的流派。最早的刺繡地圖始見於三國紛爭時期的吳國。與一般絹帛地圖相比,刺繡地圖雖然頗費工藝,但經久耐用,直觀性更好一些,所以後來廣泛套用于軍事活動。
我國製作地圖模型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並且有多種多樣的形式。
由上述可知,我國古代曾出現過多種多樣的製圖形式,其中大多為中國特色,國外地圖發展史上似不多見。古人根據具體需求,因時制宜,因地取材,充分展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這些豐富多彩的地圖樣式,構成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具體反映。現代地理教學中通用的塑膠、泡模地圖或地球儀,無疑與古代的特種地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而文物展覽、園林風景建設中廣泛採用的膠泥、沙石地圖模型也從古代製圖技術中汲取過營養。可見如何總結我國古代在製圖學領域的偉大成就,推陳出新,使之發揚光大,服務於當前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