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一書的出版社是科學出版社,作者是曹玉清,胡寬瑢,李振拴。

基本介紹

  • 書名: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
  • 作者:曹玉清,胡寬瑢,李振拴
  • ISBN:9787030232083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基本信息

作 者:曹玉清,胡寬瑢,李振拴 著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232083出版時間:2009-03-01版 次:1頁 數:262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工程 > 水利水電工程

內容簡介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突破傳統的水文地質研究尺度,以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單元)實體為對象,建立耦合地質、水文地質、水文地球化學、生態環境條件綜合模型的理論和表達形式;從三個層次逼近實體,將我國劃分為不同等級的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單元),利用水文地質資料和水化學指標,定性和半定量地揭示其中含水層的富(透、導)水性的空間分布規律;研究單元內氣-水-岩的相互作用,通過正、反演模擬,提出一套對水中物質形成的數值模擬理論和方法;利用耦合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與地下水動力學理論,研究水化學場、水動力場性質,建立地下水化學動力學理論和用化學指標表示的水文地質參數計算公式,實現水量、水質的預測評價;依據生態位理論、生物對某些元素的最適營養定律和中毒差異原理,研究單元內環境要素及組合,從元素豐缺與人類健康關係的角度,建立生態環境區劃分模型,為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提供依據。全書以逼近“實體”為目標,建立一套研究水文地質、水文地球化學、生態環境的新理論方法體系,為水文地質學科開闢一個新領域,實踐證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可作為水文與環境地質專業研究生和大學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地質、水利、環境、城建、煤炭、冶金、礦山等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區劃分的基本內容
1.1.1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的定義
1.1.2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原理建立的基礎和研究範圍
1.1.3 建立地下水化學動力學的基本理論
1.1.4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原理的基本假設
1.1.5 建立生態環境區劃分的基本理論
1.2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有關學科的關係
1.2.1 與水文地球化學的關係
1.2.2 現代水化學理論
1.2.3 地下水動力學
1.2.4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1.3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的研究思想、原理和方法
1.4 學科發展的簡況
1.4.1 以水力學指標表示的滲流理論階段
1.4.2 以化學指標表示的滲流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1.4.3 蓄水構造區內生態環境研究進展
第2章 水文地質蓄水構造級、區帶劃分及其水資源分布特點
2.1 我國水文地質實體——水文地質單元或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劃分的基礎
2.1.1 Ⅰ級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區
2.1.2 Ⅱ級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區
2.1.3 Ⅲ級水文地質區帶的劃分
2.1.4 Ⅳ級水文地質蓄水構造的劃分
2.2 離石一柳林地區蓄水構造的分級研究
2.3 典型地質和水文地質系統模型的表示
第3章 地下水化學熱力學-水文地球化學模型
3.1 地下水化學熱力學一水文地球化學理論基礎和實踐
3.1.1 水文地球化學反應一遷移一分異模型
3.1.2 水文地質單元內水化學類型形成某些機制問題的探討——以辛安泉域潞安礦區為例
3.1.3 離石一柳林地區碳酸鹽岩含水層水化學特點及分布規律
3.1.4 離柳礦區黃土對幾種常規離子的吸附規律
3.2 化學熱力學和質量遷移的計算
3.2.1 地下水水質地球化學模型的發展
3.2.2 地下水中絡合物的計算機模擬
3.2.3 淺層高氟蘇打水形成的熱力學模式探討
3.2.4 水文地球化學綜合模型的數值模擬——以大同麻峪口地區為例
3.2.5 模擬技術概化條件應遵循的原則
3.2.6 淺層地下水中CO2分壓pco2的分布和成因討論
3.2.7 水文地質蓄水構造內地下水中pco2的確定
第4章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基本理論
4.1 地下水化學動力學基本理論基礎
4.1.1 滲流和水化學勢場的特點及關係
4.1.2 化學指標表示的達西定律
4.1.3 水化學指標表示的裘布依公式形式
4.2 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和地下水資源確定(以太原市東山區為例)
4.2.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定性定量評價
4.2.2 區域“奧灰”含水層的水量評價
4.3 區域水質評價及預計——以淄博市周村北部地區為例
4.3.1 水化學場特點
4.3.2 水質模型及求解方法的簡述
4.3.3 本區Cl-、NO3-的計算和預計
第5章 水文地質條件定量評價和含水層富水性的預測
5.1 太原市西峪煤礦的水文地質問題研究
5.1.1 西峪煤礦地質及水文地質概況
5.1.2 峰峰組岩溶含水層水化學指標及其分布特點
5.1.3 研究區水動力場和水化學場特徵
5.1.4 水文地質參數計算
5.1.5 西峪煤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定量評價
5.1.6 西峪煤礦區天然湧水量和礦坑突水量預測
5.2 煤層氣水文地質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區為例
5.2.1 煤層氣最佳靶區確定的理論基礎
5.2.2 山西組砂岩含水層水文地球化學環境
5.2.3 HCO3-Na型水成因和最佳勘察區的確定
5.2.4 尋求煤層氣高產井區的理論和方法
第6章 蓄水構造區內生態地質環境模型
6.1 蓄水構造區內生態地質環境區劃分的理論基礎及實踐
6.1.1 生態位理論的概述
6.1.2 Bertrand定律和Schroeder理論及推廣
6.1.3 鬆散岩層為主的蓄水構造生態環境區
6.1.4 以淺層基岩含水層為主的蓄水構造生態環境區
6.1.5 元素在水中存在形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6.2 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及預測
6.2.1 離石一柳林礦區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6.2.2 礦區三氮污染的環境質量預測評價
參考文獻

前言

近年來,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水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不可替代的資源,更受到廣泛關注,而水環境、水污染、海鹹水入侵、水質惡化、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均與地下水水質密切相關。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在我國構建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為我們從事水資源、環境與生態工作人員的艱巨任務和重要使命,對地下水水質研究的迫切性更加凸顯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