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內陸區水鹽監測與模型研究及其套用》是 2007年科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新光,周金龍,陳躍濱。
基本介紹
- 書名:乾旱內陸區水鹽監測與模型研究及其套用
- 作者:董新光,周金龍,陳躍濱
- ISBN:9787030193889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本書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乾旱內陸區水鹽監測與模型研究及其套用(精) 叢 書: 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
作 者: 董新光,周金龍,陳躍濱
書 號: 9787030193889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8-1
定 價: 58.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1998~2004年承擔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農業灌溉排水與環境保護第二期工程開都河一孔雀河流域項目區水鹽監測及水均衡參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陸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系統研究”(59869001)和“開孔河流域水土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4026100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項目“新疆焉耆盆地水資源最佳利用與生態保護研究示範”(980108001-02-01)等的總結性成果,以四種尺度(區域、灌區、田間、土壤剖面)水鹽監測設施的布設、監測與水鹽平衡模型、地下水模型的改進以及套用為主線編著而成。主要內容包括水鹽監測網點布設與監測、水鹽動態規律解析、水均衡參數試驗研究、土壤水鹽動力學與均衡模型研究與套用、遙感解譯土地利用與生態格局、乾旱內陸區水鹽平衡模型理論與套用、乾旱內陸河流域灌區土壤鹽鹼化形成與演變過程、近50年來開都河-孔雀河流域水鹽演變與生態回響過程以及預測分析等。本書可供農田水利、水文水資源、地了水科學與工程、生態與環境科學、土壤學、農林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
本書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開都河-孔雀河流域概況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地質與土壤
1.4 氣候
1.5 水文
1.6 水質
1.6.1 地表水水質
1.6.2 地下水水質
1.7 水利工程概況
1.7.1 引水工程
1.7.2 灌溉工程
1.7.3 提水工程
1.7.4 灌區排水工程
1.8 社會經濟概況
1.9 環境變化
第2章 水鹽監測規劃與背景調查方法
2.1 水鹽監測的目的與任務
2.1.1 水鹽監測的目的
2.1.2 水鹽監測的任務
2.2 規劃監測網點的原則與主要監測方法
2.2.1 規劃監測網點的原則
2.2.2 主要監測方法
2.3 地表水監測
2.4 地下水監測
2.5 排水監測
2.6 典型地段水鹽監測
2.7 典型區水鹽監測
2.7.1 地下水埋深<2m的典型開荒區
2.7.2 地下水埋深4~5m的典型耕地小區和荒地小區
2.8 灌區土地利用遙感監測
2.9 區域地下水背景調查
第3章 水鹽監測與動態規律解析
3.1 地下水位、水質區域分布特徵
3.1.1 地下水位、埋深的區域分布特徵
3.1.2 地下水礦化度與水化學類型的區域分布特徵
3.2 地下水位與礦化度的年際變化特徵
3.2.1 地下水位的年際變化特徵
3.2.2 地下水礦化度的年際變化特徵
3.2.3 地下水化學類型的年際變化特徵
3.3 地表水監測與分析
3.3.1 降水量
3.3.2 蒸發量
3.3.3 水文過程分析
3.3.4 引水量
3.3.5 博斯騰湖泊濕地(湖區)
3.3.6 水質
3.4 地下水監測與分析
3.4.1 地下水位埋深動態分析
3.4.2 地下水水質動態分析
3.4.3 地下水開採量動態分析
3.5 排水監測與分析
3.5.1 排水水量、礦化度及排水帶走鹽量年內動態特徵
3.5.2 排水水量、礦化度及排水帶走鹽量年際動態特徵
3.6 灌區典型地段土壤水鹽監測與分析
3.6.1 地下水動態特徵
3.6.2 土壤鹽分變化特徵
3.7 潛水淺埋典型開荒區土壤水鹽監測與分析
3.7.1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勢以及鹽分的田間測定
3.7.2 地下水變化特徵
3.7.3 土壤水鹽變化特徵
3.7.4 小結
3.8 水土資源開發與鹽分再分布的關係研究
3.8.1 阜康市地下水深埋區土壤含鹽量剖面
3.8.2 阜康市地下水淺埋區土壤含鹽量剖面
3.8.3 開墾初期無水平排水區土壤含鹽量剖面
3.8.4 小結
第4章 水均衡參數試驗與研究
4.1 開都河流域河道水與地下水補排關係監測與分析
4.2 典型渠道水滲漏損失試驗研究
4.2.1 開孔河流域
4.2.2 三工河流域
4.3 灌區土壤水變化、人滲補給試驗分析
4.3.1 阜康市灌溉水人滲試驗
4.3.2 焉耆縣潛水深埋區土壤水運移特徵
4.3.3 焉耆縣潛水淺埋荒地典型區土壤水鹽運移特徵
4.4 代表性林草根系深度調查與分析
4.5 代表性農作物根系深度調查與分析
4.6 典型開荒區土層滲透性能
第5章 開孔河流域近40年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演變
5.1 開孔河流域的遙感解譯分析
5.2 焉耆盆地綠洲區景觀格局變化分析
5.2.1 數據處理與分析
5.2.2 結果及其分析
5.2.3 初步結論
5.3 綠洲景觀的分形特徵
5.3.1 分形理論基礎
5.3.2 盆地綠洲景觀的分形特徵
5.4 流域綠洲景觀變化驅動力分析
5.4.1 自然驅動因子
5.4.2 人為驅動因子
5.4.3 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的社會經濟驅動力分析
5.5 焉耆盆地綠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指數模型分析
5.5.1 土地利用程度綜合指數模型分析
5.5.2 單一類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趨勢模型分析
5.5.3 綜合變化趨勢指數模型分析
5.6 基於馬爾可夫過程土地利用演化趨勢預測
5.6.1 馬爾可夫鏈預測模型
5.6.2 轉移機率的確定
5.6.3 初始狀態矩陣的確定
5.6.4 初始轉移機率的確定
5.6.5 不同步長的利用類型轉移機率的計算
5.6.6 計算各年份各種類型所占比例
5.6.7 對馬氏過程模擬類型變化的檢驗
5.6.8 盆地未來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類型面積變化趨勢預測
5.6.9 小結
第6章 乾旱內陸河流域水鹽平衡理論與模型研究
6.1 模型基本思路與原理
6.1.1 模型基本思路
6.1.2 模型計算原理
6.2 模型的軟體系統實現
6.2.1 用戶互動界面系統
6.2.2 模型模擬計算系統
6.3 模型參數率定
6.3.1 地下水排水係數
6.3.2 地下水交換參數
6.3.3 土壤給水度
6.4 區域單元劃分與概化節點圖
6.4.1 研究區範圍
6.4.2 河流及河段的劃分
6.4.3 灌溉單元的劃分
6.4.4 地下水單元的劃分
6.4.5 博斯騰湖的概化
6.4.6 區域概化節點圖
6.5 主要數據及參數的選用分析
6.5.1 主要數據來源
6.5.2 主要參數分析評價
6.6 模型率定檢驗與參數敏感性分析
6.6.1 模型檢驗
6.6.2 參數敏感性分析
6.7 現狀模擬結果分析
6.7.1 河道模擬計算結果
6.7.2 地下水模擬計算結果
6.7.3 灌溉單元計算結果
6.7.4 湖泊平衡計算結果
6.7.5 總體水均衡分析
6.7.6 總體鹽平衡初步分析
第7章 水鹽監測與模型在水環境項目立項中的套用
7.1 工程項目與方案設計簡述
7.1.1 博斯騰湖流域近期主要工程項目
7.1.2 各工程項目之間的關係與作用
7.1.3 方案組成及主要參數
7.2 各方案模擬與分析
7.2.1 各方案模擬結果總體分析
7.2.2 無工程措施方案(A0)預測分析
7.2.3 灌區改造後方案(A1)未來情景預測分析
7.2.4 三大項目實施後(A2)未來情景預測分析
7.2.5 水源地與人工育葦工程實施後(A3)未來情景預測分析
7.2.6 各項工程措施實施後(A4)未來情景預測分析
7.3 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7.3.1 博斯騰湖流域水鹽平衡與耗水分析
7.3.2 博斯騰湖與湖濱濕地水鹽平衡及耗水分析
7.3.3 “水環境項目”在流域水鹽與耗水良性循環中的作用
第8章 地下水模型在地下水開發工程中的套用
8.1 地下水數值模型
8.1.1 模型的研究範圍
8.1.2 地下水流動系統簡述
8.1.3 模型的概化
8.1.4 數學模型
8.1.5 初始條件與邊界條件
8.1.6 空間與時間離散
8.1.7 地下水模型中數據選用
8.2 地下水模型檢驗與參數率定
8.2.1 參數率定
8.2.2 平面流場與觀測孔水位擬合
8.2.3 水文地質參數率定結果
8.3 現狀地下水均衡分析
8.3.1 現狀地下水均衡結果
8.3.2 模擬結果分析
8.4 地下水開採方案分析
8.4.1 地下水開採與淨增水量的關係分析
8.4.2 地下水開採量占引入灌區地表水資源量的比例
8.4.3 地下水開採增量與地表引水量和排水之間的關係
8.4.4 地下水開採增量與潛水蒸發量減少量的關係
8.4.5 地下水開採增量與地下水位埋深的關係
8.4.6 地下水開採增量與開採層地下水干擾水位的關係
8.5 地下水開採最佳化方案分析計算
8.5.1 最佳化方案比較分析
8.5.2 最佳化方案二地下水均衡分析
第9章 近50年博斯騰湖與孔雀河水鹽演變過程
9.1 引言
9.2 焉耆盆地水鹽平衡分析
9.3 焉耆盆地綠洲區水鹽平衡分析
9.4 博斯騰湖泊濕地(湖區)水鹽平衡分析
9.5 博斯騰湖與湖濱濕地水鹽平衡分析
9.6 焉耆盆地水鹽變化趨勢分析
9.7 各種情景的模擬分析
9.7.1 情景Ao水鹽平衡結果分析
9.7.2 情景A1水鹽平衡結果分析
9.7.3 情景A2水鹽平衡結果分析
9.7.4 情景A3水鹽平衡結果分析
9.7.5 各種情景水鹽平衡分析
9.8 結論
參考文獻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