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日

圩日

圩日,根據西南地區周圍約成規定,一般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也有的是五天為一輪,依農曆而定,分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兩個相鄰圩,圩期不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圩日
  • 外文名:market day
  • 拼音: xū rì
  • 釋義:集市開市的日子
釋義,節日由來,時限及簡介,詳細介紹,

釋義

圩 日
〈方〉∶集市開市的日子。也叫“圩期”
引證解釋 集市開市的日子。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一章:“到的人越來越多,長坊和小廣場都塞滿了,有好幾百人,象是圩日一般。” 王杏元 《天板藍藍》一:“眼看明天是圩日,兩夫妻又嘰咕了一夜。”

節日由來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詩:“青箬裹鹽歸 峒 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宋 錢易 《南部新書》辛:“ 端州 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 宋 范成大 《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宋《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悉以高欄為居,號曰乾欄,三日一市。《寰宇記》謂“容州夷多民少呼市為虛。”眾多古籍對圩有記載,圩的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
湘、贛、閩、粵、桂等地區的農村集市(古書中作“虛”) 圩日:趕集,趕圩,客家人叫赴圩。西南地區的農村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圩日”,人們到集市上交易,或辦事,就叫赴圩。圩日文化可豐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為西南地區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限及簡介

於是有些小商販來往於附近圩鎮做生意,幾乎每天都赴圩。赴圩最多人的時間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夕等節日前的圩日,他們都需要買或賣些東西回家過節。

詳細介紹

圩場上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內容分類,如糧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類的“雞鴨行”、賣豬牛肉的“肉行”;服裝類的“布行”,賣菜的地方叫“菜行”等。各圩場按其歷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把自己產品擺在規定的地方去賣。
圩日的前一天叫“圩上日”。有些從遠地來做生意的商人會在這天先住在圩上的客店裡,待第二天早上時把貨物擺到圩場上或能夠占一個好的攤檔,希望把自己的貨物早點賣完。
圩日的第二天叫“圩下日”,這天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圩場裡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圩的好生意做準備。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圩叫“老虎圩”,有上萬人,圩日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頭攢動。而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圩早的圩叫“黃擦圩”(蟑螂,客家人叫“黃擦”),也有人戲稱為“屙尿圩”,這種圩一般到中午12點前就已經散圩,在圩場上看不到多少人。到了圩日這天,赴圩的客家人中,有的是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場上去進行交易,有的是帶上錢往圩里趕,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有的則沒事到圩場上轉轉,湊湊熱鬧,看看有那些新鮮的東西,有的要到政府裡頭辦事,順便赴圩的。舊時因交通不發達,客家人賣東西只得靠肩挑步行,前些年頭是騎腳踏車,如今騎機車,或搭車赴圩,有拖拉機或農用卡車的卻自己開著載著自己的產品去赴圩,步行的大都是圩場附近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