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隆圩

扶隆圩,位於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南端、距鋪門圩6公里的賀江下游之濱。東與全樂村和車龍村隔江相望,北接回崗村之佛田寨和步頭寨,西連三沖村及封開縣之蓮搪寨,南與白沙圩江灣寨相鄰。此圩有望高正、麗日兩街,1989年人口1024人,每逢2、5、8日為圩期;趕集人多是附近民眾和毗鄰的廣東封開縣人。民國時期,中午才能成圩,下午2時就散圩。現在交通方便,趕圩的來自信都仁義、沙頭和廣東的金裝長安等地,市場較為熱鬧,每逢圩日一般到丁午四五點鐘才散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隆圩
  • 圩期:2、5、8
  • 地理位置: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南端
未建扶隆圩前,有獅灣圩,位於回崗村接龍橋南端。該圩處於賀江之濱,常遭洪水之害,因此,喬遷商戶日多,圩場冷落。清乾隆元年,三元村羅素位感到扶隆f帶人居稠密;二新灣圩衰落,商品交換很不方便,就與田心村八甲羅姓祖輩及李燦榮等商議在抉隆這個地方建一個小圩,並決定李燦榮負責投資和招來商戶、八甲羅姓祖輩獻地、羅素位與其弟素潔負責建房施工,不久小圩初成。圩北部有三株品字生長的芙蓉樹,時值春天,芙蓉花盛開,人們觸景生情,遂把圩場命名為芙蓉圩。
民國4年(1915年),洪水爆發,圩上的鋪屋崩毀十之七八。遷於地勢較高的望高崗(即現望高街)建新鋪。當時眾商戶認為芙蓉花開時間不長,以此做圩名,有不祥之兆,使用其諧音"扶隆",沿稱至今。
扶隆圩分望高、麗日兩街。望高街有鋪100多間,南北走向,東西排列,中間各開一條小巷。東巷通向賀江,有碼頭-座;西巷通向各村寨。麗日街有鋪屋100多間,由兩條東西走向的街和一條橫街構成。全圩街道長800多米。
放解前,每條街道僅有2米寬,路面用鵝卵石鋪砌,坎坷不平,且無陰溝,經常積有污水、垃圾,很不衛生。房屋低矮,只有圩亭一幢,每逢圩日,攤販擺賣貨物於街道兩旁,行人極不方便。
解放後,政府對扶隆街道作了修整,先把街道兩旁的鋪屋,拆除1一2米,去掉屋檐上的吊蓬,用三合土鋪平路面,同時建立制度,保持街道清潔。1952年在圩場中間太平塘的西面,建立了圩亭兩幢,面積244平方米。70年代又把太平塘加以修理,四周砌上石基,為擺賣農副產品提供了方便。1958年,將麗日街中間的一列鋪屋拆除,1984年建兩幢圩亭,面積240平方米,一幢作肉行,一幢作豆類加工品行,從此圩場井然有序。
此外,在扶隆圩先後還建起了糧油收購站、百貨商場、土特產加工場、扶隆衛生院、扶隆中心校教學樓。這些建築為扶隆增添了新的光彩。
扶隆地處兩粵邊界,濱臨賀江,梧八公路未通車前,富、賀、鐘,信等地礦產、農副產品,都是通過賀江運送廣東的,20年代前後,每日都有不少商船、木箋停泊在沙磊碼頭一帶。清末至民國25年(1936年),廣西省財政稅收部門,曾先後在此設定厘金局、鹽關、餉捐局和統稅局。這個時期圩場熱鬧,街上商店增多,比較出名的有一二十家。如經營日雜的有均安、生源、瑞源、均太、益太、厚豐、大有生、東成、建盛等;經營藥店的有中和堂、廣安堂、百和堂、贊育堂等;經營飲食店的有合記、朝記、秋生等。
扶隆圩商業興旺的時間不長。民國25年省置的扶隆統稅局撤銷後,過往商船、木箋不再向扶隆稅收部門交稅,因此過往商人和旅客大減。抗日戰爭開始後,工業品價格昂賀,農副產品價格低廉,民眾購買力日低,偏於一隅的扶隆商場,便日趨蕭條。圩期趕圩者不過千人,而且熱鬧時間也不長,只有中午前後兩三個鐘頭,故人們稱之"飯滾圩"。由此原先出名的商號逐漸倒閉,至解放前夕,全圩僅剩生源、均安等商店十多家。
解放後,經過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購買力逐步提高,商品供求與目俱增。政府根據形勢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開設百貨日雜、布匹、飲食、收購等門市部,同時還組織個體商業戶搞聯營,開設綜合店合作小組,使扶隆商場得以興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又改變了農業生產結構,商品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城鄉物資交流擴大,扶隆圩場更為活躍。
目前,由鋪門供銷社扶隆分社開設的各種門市部5個,另有化肥、農藥倉庫各1個,此外還有個體商業25家,其中雜貨12家,飲食業10家,百貨3家。設有農貿圩亭4個。農民及各攤販除擺賣各種農副產品如糧油、肉類、雞、鴨、鵝等外,還有布匹、成衣等工業品。據統計,1989年農貿市場貿易額近30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