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上街村

圩上街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4千米。坐落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地勢平緩,海仔河自村北流經而過。鄰接譚唇村、屋嚇村及圩下街村。始建於元末,因村址在明、清兩代為圩集,故名福隆圩,又因聚落呈長方形,圩集街道一分為二,故名圩上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圩上街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元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文順鄉第三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福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福隆鄉、石排大鄉、石排人民公社;1983年,屬東莞縣石排區福隆鄉;1987年,屬東莞市石排鎮福隆管理區;1999年,屬石排鎮福隆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鄧姓、盧姓、姚姓、蔡姓,鄧氏於元末遷至此地,其他姓氏具體遷移信息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587人,其中男性289人,女性298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5歲(男)。外來暫住人口71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番薯、玉米、大豆等作物,兼做竹編、竹器和木器等手工製品,產量很低;到20世紀90年代,工商業在全村總體生產結構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傳統農業產值逐年下降。村內經營以電子產品及塑膠製品行業為主,2015年底村集體總收入152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535.6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傳統節日食品有年糕、油角仔、糖環、硬餅等。有2棵150年樹齡的三級古樹細葉榕。
石排大道、石洲大道穿村而過。1985年通電,1989年村民普遍安裝電話,1990年通自來水,2000年網際網路覆蓋全村,200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福隆墟,位於石排鎮福隆壆大路路口。始於明中期,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衰落廢置。當時,墟市聚落僅有一條不滿百戶的東西向直街,以經營農副產品為主。福隆墟鋪戶建築保存到20世紀60年代。
福隆古堤從石排鎮公園南路起,經太和圩下街到福隆村圩上街延伸至企石鎮,總長約8000米,2015年仍可看出古堤形態。古河堤高2—3米,頂寬約6米,兩邊多塘泊。從公園南路到圩上街村段上鋪水泥路面,圩上街村延伸到企石鎮一段,還保持原始土堤形態。據《東莞縣誌》記載,古東江堤於宋朝創築,堤起於茶山鎮京山,沿西湖、福隆、石貝至於司馬頭(常平鎮),初期築堤53300米,護田9800頃(65333.33公頃),捍衛93鄉。因古堤在福隆村附近這一段經常被洪水沖毀,修復所費人力最大,所以也稱古東江堤為福隆堤或福隆壆。該堤築成後,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都對河堤不斷修築加固。
清宣統三年(1911年),明倫堂撥款,在福隆祠堂創辦私立振興國民學校。
1924年,私立振興國民學校復校,改稱“村立振興初級國小”,聘請教師4名,校工1名。
1925年農曆四月二十四,福隆、水貝、潭溪、石狗泉、埔心、中坑、燕窩等村紳士創立的“太和墟”開墟。農曆每月一、四、七為墟日。
1939年,駐守在福隆鄉的國民黨軍一個連,與保全第八團在福隆和石馬之間修築一條數十里的軍事防線,以阻止日軍進犯。
1941年夏,盤踞石龍的日偽軍出動300餘人,向國民政府軍福隆駐軍發動攻擊。國民政府軍官兵英勇奮戰,村民也紛紛拿起槍枝助戰,從早上一直戰鬥到黃昏。此戰,擊斃日偽軍50餘人,繳獲日軍槍枝80餘支。
1996年9月1日,石排鎮福隆新學校、第二工業區工程施工暨古塔公園奠基慶典儀式在福隆圩上街村舉行。東莞市委副書記黎桂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慧貽、宋俊堯,副市長張順彩及港澳同胞王錦輝等出席。
2004年2月5日,石排鎮福隆村圩上街村、石排醫院、石排自來水公司舉行“文明村”“文明單位”掛牌儀式。
2004年10月15日,石排鎮福隆圩上街村國小舉行“東莞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基地”掛牌儀式。
該村代表性人物:
鄧志廣(1957—),歷任東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東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