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塵世安頓人生:走進孔子的思想世界》內容簡介:作為華夏民族“至聖先師”的孔子,是“大地之子”,他直面“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以孤獨者的生存勇氣、擔道者的高蹈情懷、哲人的慧心睿智,拒絕隱逸避世,不畏流浪羈旅,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在塵世中追尋人生的價值安頓,實現了中華文明在“軸心時代”的精神突破。《論語》中記錄的孔子的話語,既是哲人的箴言,又是詩人的歌聲,延續並光大了華夏禮樂文明的精神傳統。《在塵世安頓人生:走進孔子的思想世界》藉助《論語》和《史記》,用平實、感性的筆調帶領讀者一起品味孔子的思想世界,尋找生命的感動和人生的慰藉。
基本介紹
- 書名:在塵世安頓人生:走進孔子的思想世界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趙明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300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裡沒有《論語》中高高在上的聖人,有的是面對春秋亂世辛酸無奈而又執著堅守的流浪君子。這裡沒有現代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慣用的各種標籤,有的是孔子最鮮活而靈動的思想世界。
·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時率真可親,有時嚴肅可畏,有時樂不可支,有時怒不可遏,但沒有絲毫矯飾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這才讓人感動,帶給人慰藉,使人在感動和慰藉中獲得生活的歡愉。
·孔子的人生最終超凡入聖,但絕非“聖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鐘”;他拒絕隱逸避世,始終直面“禮崩樂壞”的人世,既不願“逍遙遊”,也不願蠅營狗苟,他選擇了“擔道”的人生,無所畏懼地走向孤寂的曠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本書沒有倫理、道德的說教,不同於流俗的“心靈雞湯”,用平實、感性的筆調引領讀者傾聽一位偉人的訴說,領略孔子傳奇的一生。讓我們打開書本,傾聽聖言,感悟先哲智慧,一起尋找如何“在塵世安頓人生”的答案吧!
·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時率真可親,有時嚴肅可畏,有時樂不可支,有時怒不可遏,但沒有絲毫矯飾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這才讓人感動,帶給人慰藉,使人在感動和慰藉中獲得生活的歡愉。
·孔子的人生最終超凡入聖,但絕非“聖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鐘”;他拒絕隱逸避世,始終直面“禮崩樂壞”的人世,既不願“逍遙遊”,也不願蠅營狗苟,他選擇了“擔道”的人生,無所畏懼地走向孤寂的曠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本書沒有倫理、道德的說教,不同於流俗的“心靈雞湯”,用平實、感性的筆調引領讀者傾聽一位偉人的訴說,領略孔子傳奇的一生。讓我們打開書本,傾聽聖言,感悟先哲智慧,一起尋找如何“在塵世安頓人生”的答案吧!
作者簡介
趙明:1966年12月出生,四川省營山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致力於法理學、法哲學、傳統法律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近代中國的自然權利觀》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引論》 《實踐理性的政治立法》 《政治意志與法權意識的契合》 《法意3000年》 《正義的歷史映像》等。
圖書目錄
一、孤獨者的身影
二、超越平常人生
三、自覺涵養人性
四、求索人生真諦
五、人生依道而行
六、智慧人生之知
七、政治回歸正道
八、傾聽歷史足音
附錄一傳統文化與中國法治
附錄二中國“走向法治”百年
——從世界觀維度的審視
後記
二、超越平常人生
三、自覺涵養人性
四、求索人生真諦
五、人生依道而行
六、智慧人生之知
七、政治回歸正道
八、傾聽歷史足音
附錄一傳統文化與中國法治
附錄二中國“走向法治”百年
——從世界觀維度的審視
後記
序言
最近這些年,講述《論語》有些時髦。我嚴肅地詢問自己,是在追趕時髦嗎?對於人到中年的我來說,追趕時髦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二十年前,我帶著對政治法律理論的高昂熱情,去讀當代新儒家的著述,結果被那些“形上學”的高頭講章搞得一頭霧水,但我熟悉了《論語》中的好多語句,於是乾脆拋開那些據說很重要的理論問題,直接像“蒙學”一樣背誦起《論語》來了。在我後來的生活中,《論語》中的好多章句如同曼妙的音樂小品,時常帶給我真誠的歡愉、感動和慰藉。
我正是帶著這種生命的感動和人生的慰藉講述《論語》的,我希望向年輕的朋友們傳遞生活的歡愉,但絕非兜售廉價而快樂的“心靈雞湯”。
因為,我努力回溯至《論語》記述的孔子的生活世界,去感受、體察那個時代的各色人物、諸多事件和各種對話場景,藉此走進孔子真實的思想世界。“真實的”,意味著拒絕抽象的邏輯演繹,拒絕現代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慣用的各種標籤,孔子的思想世界是鮮活而靈動的理智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時率真可親,有時嚴肅可畏,有時樂不可支,有時怒不可遏,但沒有絲毫矯飾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這才讓人感動,帶給人慰藉,使人在感動和慰藉中獲得生活的歡愉。
孔子的人生最終超凡入聖,但絕非“聖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鐘”;他拒絕隱逸避世,始終直面“禮崩樂壞”的人世,既不願“逍遙遊”,也不願蠅營狗苟,他選擇了“擔道”的人生,無所畏懼地走向孤寂的曠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於是,在講述《論語》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堅信,自己找到了“如何在塵世安頓人生”的答案。
二十年前,我帶著對政治法律理論的高昂熱情,去讀當代新儒家的著述,結果被那些“形上學”的高頭講章搞得一頭霧水,但我熟悉了《論語》中的好多語句,於是乾脆拋開那些據說很重要的理論問題,直接像“蒙學”一樣背誦起《論語》來了。在我後來的生活中,《論語》中的好多章句如同曼妙的音樂小品,時常帶給我真誠的歡愉、感動和慰藉。
我正是帶著這種生命的感動和人生的慰藉講述《論語》的,我希望向年輕的朋友們傳遞生活的歡愉,但絕非兜售廉價而快樂的“心靈雞湯”。
因為,我努力回溯至《論語》記述的孔子的生活世界,去感受、體察那個時代的各色人物、諸多事件和各種對話場景,藉此走進孔子真實的思想世界。“真實的”,意味著拒絕抽象的邏輯演繹,拒絕現代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慣用的各種標籤,孔子的思想世界是鮮活而靈動的理智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孔子,有時率真可親,有時嚴肅可畏,有時樂不可支,有時怒不可遏,但沒有絲毫矯飾做作,全是生命的真情本色的自然流露。這才讓人感動,帶給人慰藉,使人在感動和慰藉中獲得生活的歡愉。
孔子的人生最終超凡入聖,但絕非“聖人忘情”,而是“情之所鐘”;他拒絕隱逸避世,始終直面“禮崩樂壞”的人世,既不願“逍遙遊”,也不願蠅營狗苟,他選擇了“擔道”的人生,無所畏懼地走向孤寂的曠野,成了流浪的君子。
於是,在講述《論語》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堅信,自己找到了“如何在塵世安頓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