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饢

土饢

一種烤制的麵餅,中國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當作主食。

饢:饢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饢
  • 拼音:tǔ náng
  • 類型:一種烤制的麵餅
  • 地區:新疆
拼音,相關內容,

拼音

tǔ náng

相關內容

在新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饢,吃到饢。“饢”,是維吾爾語,意思就是烤麵餅。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土饢土饢
維吾爾人寧可一日無米飯,而不可一日無饢。在農村、集鎮、幾乎家家都有烤饢饢坑,新疆人把烤饢叫“打饢”,婦女個個都會打饢。饢坑就設在庭院或家門口,用和入麥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爐,形狀很像一口倒扣的寬肚的大水缸。烤饢時,先將乾柴放在坑內燃燒,把坑壁燒得燙熱,然後將擀好的餅形面坯貼在坑壁上。擀麵時可以根據需要擀出像圓凳子面大小的薄饢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饢坯。饢坯上可以抹點食油,撒些芝麻、蔥花,烤出的饢更脆更香。由於饢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氣候乾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壞;如果是揉面時和入食油油饢,還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變軟,仍極好吃,所以維吾爾老鄉出遠門,會在腰上的布兜里裝進幾塊饢;坐火車去內地,也常常帶著一提包的油饢,一路當食,省錢又方便。
饢,不但維吾爾人愛吃,其他兄弟民族人都愛吃。因此,城鎮的飯館、食堂都有饢賣,而且烤饢的作坊、攤點布滿街巷,幾乎是十步一鋪、五步一攤,邊烤邊賣,生意紅火。那饢坑邊的貨台上擺滿各種各樣的饢:有小油饢大油饢肉饢(在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蔥片、佐料)、蔥花饢、芝麻饢窩窩饢(邊厚內薄,中間有個小窩洞)和大如鍋蓋的“饢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據說,這些有小麥面做成的饢有50多種之多。南疆農村巴扎(集市)還有賣玉米面烤制的包穀饢,顏色金黃,別有風味。
維吾爾人吃饢有個很重要的規矩:無論吃什麼樣的饢,都必須先把每個饢掰成幾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絕不可刀切開來吃。為什麼?有人說,這是維吾爾族崇尚團結互助傳統美德的表現,一個饢掰開大家吃,表示一家人或一夥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維吾爾人還把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比如,男方向女方提親,作為見面的禮物,有衣料、鹽、方塊糖,還必須有五個饢。在結婚儀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雙手捧出一個托盤,上面放著一碗鹽水,鹽水裡泡著兩塊小饢。姑娘就站在新郎新娘中間,讓他倆搶著吃下這兩塊象徵著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此時,新郎新娘爭先下手去撈碗裡的饢,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該出手時就出手”,搶饢,就成為婚禮中的第一個高潮。
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饢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加之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都喜愛烤饢就不足為怪了。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用土饢坑(吐努爾)烤制,饢坑呈圓形,以土燒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