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青春—火車開向明年春天》為曾楊於2012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在《土青春》系列中曾楊用令人眼花繚亂的形象刻畫和律動誇張的色彩刻畫出人間世態,刻畫出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小景,以繪畫的敘事方式表達他對社會轉型的思索,對當下社會狀況的反思和深省,用戲謔、遊戲的方式去批判和審視社會現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青春—火車開向明年春天》
- 外文名:《The Out Youth-Train to Next Spring》
- 作者:曾楊
- 創作年代: 2012年
- 分類:現實表現
- 尺寸:200cmX250cm
- 材料:布面丙烯
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
藝術賞析
看曾楊的作品,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感覺是,他的創作主題始終圍繞著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展開,並由此構成一個反觀社會現實的虛擬場景或故事片段。藝術家通常是將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經驗和生活經歷逐漸轉換成自我認知內涵的創作形式。曾楊是一個樸質且善於觀察的藝術家,80後應該更多地充斥著自我關照而沒有任何文化歷史的負載感,虛擬夢境、玩味浮華、極盡暴力等等或許才是他們的創作標語。不過,曾楊卻更多地關注發生在他身邊那些切切實實的狀態。對人物的描繪才是曾楊作品的核心,而畫面中的這些場景大多都來自於現實生活的片斷。這裡還要提到的是,曾楊他所運用的並非是傳統的創作手法,看上去像是使用排筆參差不齊的筆端沾染各種色彩所留下的痕跡,畫面上的各種形象也不是由一點點的筆觸堆砌而成,而是依照事物的形態用參差不齊的筆端遊走進行創作,當然這也是他創作中非常具有特點的一個因素。人物形象通過這種描繪方式,其衣著、膚色、形態、表情都失去了本真的狀態,而被藝術家過分地誇張變形,我們本可以依靠這些因素對人物的性格、職業、精神狀態進行辨識,在這裡卻變得毫無意義,在豐富的色彩混搭所營造的畫面中,僅僅只能透過大體的人物形象、動態、畫面故事場景來猜測或理解作者隱蔽在其中的信息。另外,這些異常、扭曲的人物形象,也潛藏著複雜、躁動不安的情緒,這或許也就是物質化的社會現實不知不覺所導致的人性扭變。藝術家敏感於社會最細微、最無趣的變化,積累起自己獨有的感官經驗,也許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如此清晰、有力地宣洩自己的感受,引起更多觀眾的悸動。曾楊給我們講述的這些故事,既可以視為矯情捏造,也可以看作是實景再現,在繁雜混亂、虛實難辨的今天,我們很難準確地判定在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每個人的品性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他們人之為人的本性卻絲毫不加掩飾地顯現了出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結構、群落被劃分得愈發明晰,而唯一沒有更變的就是對性別的界定。儘管曾楊的故事講述的不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甚至很多人看來這些不過是一些庸俗之事或底層生活,和我們所經歷的都市化、時尚化生活格格不入。可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現象卻更加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真實的一面。在曾楊的作品中,雖然故事的主線是圍繞現實生活場景展開,但其中人與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出現的動物形象之間卻不經意間流露出寓言化的意蘊,由此影射出更多關於現實的思考。這種寓言式的創作手段無疑是一種智慧的策略,藝術家如何構築其情節的合理性與隱喻性,同時進行藝術層面的轉化,並且能夠順利地使觀者窺見其中的寓意,這些都賦予了藝術家極大的挑戰。
創作背景
現實是一個文化概念,也是一個時間和歷史概念,藝術作品正是打開我們對現實認知的視角,每一件作品都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土青春—火車開向明年春天》將時間空間在畫面中進行了重新編排組合,藝術家將一輛破舊即將報廢的蒸汽火車頭與一群正在玩耍的孩童並置在同一空間,將逝去的生命體與正在茁壯成長的新生命體並置,暗示生命的循環往復,各種社會圖景與哲意拓展了我們對現實理解的邊界。畫面中誇張的色彩和人物造型既有對當下時代的思考與禮讚,又寄寓對未來和對美好的期待嚮往與憧憬。
藝術家簡介
曾楊,1985年生於中國四川,本科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至今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博士 任教於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 現工作生活於成都 作品先後被譽為窮人的銀行家 2006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先生、法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等國外重要個人和機構收藏;同時,作品被德國庫布斯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重慶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麓山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柳州博物館、上海嘉定博物館、浙江海鹽博物館等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2013 年 獲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新星獎” 2014 年 第 12 屆全國美展四川省展區“優秀獎” 2019 年 上榜《國家美術》第十一屆全球華人金星獎——藝術家十大“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