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晚疫病

土豆晚疫病

土豆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豆晚疫病
  • 傳播途徑: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
  • 形態特徵孢囊梗分枝
  • 發病條件:日暖夜涼高濕條件
主要症狀,形態特徵,發病特點,發病規律,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措施,

主要症狀

土豆晚疫病
土豆晚疫病是導致土豆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主要為害葉、莖和塊莖。發病後葉部病斑面積和數量增長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土豆成片早期死亡,並引起塊莖腐爛,嚴重影響產量;葉上病斑灰褐色,邊緣不整齊,周圍有一褪綠圈;塊莖上的病斑褐色,形狀不規則,微下陷不變軟,嚴重影響土豆的商品價值。

形態特徵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著生孢子囊處具膨大的節。孢子囊檸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脫落,在水中釋放出5~9個腎形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後變成休止孢子,萌發出芽管,又生穿透釘侵入到寄主體內。菌絲生長適溫20~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13℃形成遊動孢子,溫度高於24℃,孢子囊多直接萌發,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對濕度高。

發病特點

主要以菌絲體潛伏莊病薯內越冬,成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來源。種薯帶病,重者不能發芽,或發芽未出土即死亡;輕者發芽出土,發展成為田間的中心病株。借氣流、雨水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規律

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和鈴薯的生育階段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國大部分馬鈴薯產區的溫度都適於晚疫病發生,因此濕度對病害起決定作用。天氣潮濕、陰雨連綿,早晚多霧多露.有利發病和蔓延。馬鈴薯開花結薯前抗病力較強,以後抗病力迅速下降。我國北方馬鈴薯主產區多為春播秋收,因此,馬鈴薯生育後期正謂上雨季,如7、8月份降雨早而降雨次數多,病害發生早而重。以馬鈴薯開花前後,陰雨連綿,氣溫不低於10℃,相對濕度在75%以上時,以中心病株出現作為病害流行的預兆。在溫濕度適宜和種植感病品種的條件下,大約經過10-14天,病害可傳播到全田的每個植株。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導致不發芽或發芽後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後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成為翌年主要侵染源。

發病條件

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冷涼(10~13℃,保持1~2小時)又有水滴存在,有利於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溫暖(24~25℃,持續5~8小時)有水滴存在,利於孢子囊直接產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病重。種植感病品種,植株又處於開花階段,只要出現白天22℃左右,相對濕度高於95%持續8小時以上,夜間10~13℃,葉上有水滴持續11~14小時的高濕條件,本病即可發生,發病後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
播種前應對種薯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可用草木灰加百菌清加新高脂膜進行拌種)減少病菌源。同時剝種後應及時在地表噴施新高脂膜提高出苗率,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治氣傳性病菌侵入。
②加強田間管理
對低洼集水的地塊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抑制病害發展,同時應在土豆開花前、塊莖形成期和膨大期適時噴灑地果壯蒂靈,以有效控制地表上層枝葉狂長,加速地下塊莖超快膨大,增強抗禦蟲害能力,確保土豆的優質高效和豐收。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58%甲霜靈錳鋅粉劑(或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加新高脂膜800倍液進行防治,同時應及時消除病殘體並集中燒毀,同時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對全園進行消毒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