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虺蛇

土虺蛇【tǔ huī shé】,又名灰鏈鞭。中國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國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及東部沿海各省,北達遼寧南部及陝西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土虺蛇
  • 別稱:灰鏈鞭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長江中、下游
簡介,詳細說明,

簡介

亦稱“ 土骨蛇 ”。亦稱“ 土腳蛇 ”。蝮蛇的俗稱。常省稱為“土虺”。
土虺蛇土虺蛇
【出處】《漢書·田儋傳》“蝮蠚手則斬手,蠚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
唐 顏師古 註:“虺若土色,所在有之,俗呼土虺。”
《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清 郝懿行 義疏:“
《爾雅》所釋,乃是土虺,今山中人多有見者。 福山 、 棲霞 謂之土腳蛇, 江 淮 間謂之土骨蛇。長一尺許,頭尾相等,狀類土色。人誤踐之,躍起中人。”
章炳麟 《新方言·釋動物》:“《說文》:‘蟲,一名蝮。’
《爾雅》作虺。今自 淮 漢 以南稱土虺蛇,亦云土骨蛇。”

詳細說明

土虺蛇【tǔ huǐ shé】,又名灰鏈鞭。中國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國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及東部沿海各省,北達遼寧南部及陝西南部。全體長約1/3米。頭略呈三角形,有頰窩,自眼後斜向口角有一黑褐色眉紋,其上緣另有一黃白色眉紋。軀尾背面灰褐色,有兩行並列或略交錯的暗褐色圓斑,圓斑中心色較淺。軀幹中段背鱗21行,腹鱗134~150,尾下鱗28~45對。在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和丘陵地區,多見於墳堆、草叢、稻田、耕地、溝渠、路邊、村舍附近,甚至在城市園林中亦可發現。11月下旬或12月初進入冬眠。翌年3~4月出蟄,晨昏活動。以鳥、鼠、蜥蜴、蛙、泥鰍、黃鱔或其他魚類為食。卵胎生。5月和9月交配,8~9 月產仔 2~16條。初生仔蛇全長 140~210毫米。
蝮蛇由於分布廣、數量多,對消滅鼠害無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國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的人口稠密地區,它是咬傷人的主要毒蛇,咬傷會引起中毒,除局部症狀外,常出現頭暈、復視、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