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

伊斯坦堡雙年展(International Istanbul Biennial ),創始於1987年,它以宣揚國際多元文化為發展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Istanbul Biennial
  • 創始時間:1987年
  • 發展方向:宣揚國際多元文化
年展介紹
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
這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之所以會如此令人絕望又粗糙不堪,不僅因為策展人有意犧牲單個作品的表達效果進行風格化超載,更重要的是周圍的整個系統:從亂七八糟的闡釋文本(懶惰,自負,不連貫)到數不盡的技術問題(AtomEgoyan的錄像看上去就像寬屏YouTube;闞萱的錄像作品聲音完全淹沒在Klingberg的裝置和韓國藝術團體“Young-HaeChang重工業”Flash卡通片的聲音里;IMÇ里有五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在白屏上什麼也看不見)。雙年展畫冊希望通過奧奎·恩維佐的文章,建築師的採訪記錄和侯瀚如自己的長篇大論為展覽框架注入些實際內容。侯瀚如在文章中稱本屆雙年展不僅是一次展覽,更是“一台永動機,不段生產新的想法和提案以改變現實。”
雖然單個作品也許提出了類似改變,但它們在這屆展覽上的呈現方式嚴重阻礙了原意的最終表達。展覽一味強調經驗效果,而忽視了能見度和專注的觀看體驗,使觀眾無法持續參與其中(例如,安查普三號里一個坐下休息的地方都沒有)。很多在合適環境下其實極具震撼力的作品到了這裡連第一關都過不了。一個展覽“充滿活力”並不等於偏激,就像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經過深思熟慮的空間並不能自動跟保守反動劃上等號;關鍵在於觀眾如何消化和回顧展覽的整體性。最後,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不僅成了只有少數作品完整倖存的混亂之海,還是向東西融合和“城市眾生”的一次膚淺致意。所謂的“城市眾生”辜負了藝術家,不偏不倚地帶著他們走向(我們希望)他們想要掙脫的桎梏:文化產業乏味的渦流。(侯瀚如“城邦之間”那部分的文章寫得就像一篇音樂劇提案:“這個城市迷宮……向四面展開——上下,左右,迷狂,混亂,宏大,但又充滿神秘和驚奇。”)2007年,我們從這種對布景的沉溺,對全球現狀如此歡愉的斷言中到底能獲得什麼?來自三十六個國家的九十六名藝術家齊聚伊斯坦堡又為了什麼?侯瀚如在全世界蜻蜓點水般地收集一些象徵物殘片,用來布置了一場面目模糊的折中展覽,他故意忽略了一個事實(部分參展藝術家在作品中有所表露):這種流動的景象是少數特權階層的領地。最終結果是一場毫無特色、內部脫節的展覽,不僅脫離了伊斯坦堡的物質現實,更是在一個毫無根據,無憂無慮全球未來中丟掉了跟任何實質性上下文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