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族群西遷,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宗教文化,事件起因,事件經過,秘密謀劃,訊息走漏,決意東歸,困難重重,再陷重圍,抵達伊犁,優恤安置,事件結果,事件評價,事件影響,後世紀念,普陀宗乘之廟石碑,東歸節,藝術作品,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文藝演出,
事件背景
族群西遷
政治因素
土爾扈特汗國建立後,沙俄勢力擴張而來,以武力迫使土爾扈特臣服。此後,沙俄對土爾扈特部的政權的干涉始終沒有停止, 他們試圖通過改組扎爾固 (貴族議事會) ,攫取汗王冊封權,干涉汗國內政,強迫土爾扈特人改變宗教信仰,最終達到同化、控制目的。渥巴錫執政時期,沙俄利用土爾扈特部汗位交替時的不穩定局面,實行高壓政策,扶植已經東正教化了的土爾扈特貴族敦杜克夫家族,妄圖徹底征服和控制整個土爾扈特部。同時令
哥薩克人東遷,侵占土爾扈特的牧場,擠壓土爾扈特部族的生存空間。此外,由於沙俄積極推行擴張政策,不得不頻繁地大規模徵兵。土爾扈特人擅長騎術,驍勇善戰,自然是沙俄徵兵的重要對象。僅渥巴錫執政期間,有記錄的徵兵達32次,十幾萬人,征畜達56次,四十多萬頭,而戰爭的殘酷,使得出征的土爾扈特人十不存一,極大消耗土爾扈特的青壯年,使得土爾扈特汗國逐步淪為戰爭工具和犧牲品,土爾扈特族面臨亡族的危機。
土爾扈特西遷後的近一個半世紀裡,土爾扈特的上層一直保持著與
中原王朝和蒙古各部的聯繫。1646年,土爾扈特首領
書庫爾岱青就派其弟前往北京,向大清進貢。之後1651年、1655年、1709年又多次遣使入貢。1712年阿玉奇派遣使臣
薩穆坦抵達北京後,向康熙帝表達了土爾扈特部希望回歸祖國的意願。康熙帝甚為高興,立即派出
圖理琛等三十二人使團前往土爾扈特部。雍正、乾隆時期,雙方繼續友好往來。土爾扈特部通過年年向清廷納貢來表達對中原王朝的認同。清朝對土爾扈特人的國家向心力的吸引和接納,例如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相同的滿蒙兩族和滿蒙通婚的民族政策等,也強化了土爾扈特人對中原王朝的認同。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多次向清政府進貢求援,使與清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清政府在與土爾扈特建立朝貢關係的同時,為了表達對寄居異域的土爾扈特部的關切和對西北準噶爾部用兵的政治需要,清政府還先後兩次派遣使團至伏爾加河下游,進行聯絡和探望。土爾扈特部的東歸與準噶爾部的平定也有一定的聯繫,可以說準噶爾部的平定為土爾扈特部東歸提供了有利契機。準噶爾部被清王朝平定後,諸部相繼重返故地,出現了一股回歸浪潮,這股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爾扈特部東歸。
圖冊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館藏
經濟因素
沙皇的瘋狂擴張,以及推行的農奴制改革,使部分農民不堪政策之苦相繼逃離故土到伏爾加河開墾耕田。沙俄為避免農民流失建立了察里津防線,並鼓勵頓河流域的哥薩克人搬遷至伏爾加河流域建立軍隊。人口激增和草場大量侵占,導致與土爾扈特人的矛盾日益顯著。土爾扈特蒙古人視草原是自己的“命根子”,它是草原遊牧經濟的主要來源,大量的草場變成了農田,加之沙俄掠奪徵用他們的牲畜與馬匹作為軍用物資使牧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土爾扈特人的生存狀況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渥巴錫執政時期,也是沙俄的葉卡特琳娜二世統治時期。沙俄更加瘋狂地侵略擴張,不斷用高壓手段對土爾扈特人民進行徵兵、增稅。在渥巴錫執政的10年間,沙俄向土爾扈特部徵兵達32次、征畜56次,戰死的土爾扈特人達8萬餘人,部落的經濟到達崩潰的邊緣。沙俄政府對土爾扈特人實行了對人口的控制和賦稅的強加,以及推行了“徵兵減稅”的經濟政策,這些舉措既控制了土爾扈特人的經濟發展,又變相控制了土爾扈特人口,最終導致賦稅逐年增加,人口逐年銳減。
在沙俄的壓迫下草場面積逐漸縮小,牲畜沒有足夠的食物,加之掠奪和徵用,使土爾扈特人的基本生活無法得到保證,也給經濟往來和商品交換帶來了巨大衝擊,最終導致了土爾扈特人生活困難、經濟落後。
宗教文化
土爾扈特人崇信藏傳佛教
格魯派,他們
熬茶敬佛,這種文化和宗教傳承成為他們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維護了土爾扈特汗國內部的團結,也是其與衛拉特蒙古各部的聯繫的天然紐帶。沙俄政府卻強迫他們改信
東正教,強行通過宗教文化分化瓦解土爾扈特人,斷絕其與衛拉特蒙古各部之間的宗教聯繫,並製造了大量的宗教矛盾和糾紛,企圖以暴力手段去除土爾扈特的文化與信仰,引起了土爾扈特人強烈的不滿與反抗。此舉直接將土爾扈特人與沙俄的矛盾推向頂峰。
事件起因
1761年,渥巴錫繼承汗位。此時正值好戰喜功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權,為爭奪出海口和領土擴張,沙俄和土耳其的戰爭不斷,土爾扈特戰士由於英勇善戰、騎術嫻熟而屢被徵調,幾年間數萬青年死於與自己不相干的戰場,沙俄對土爾扈特部族強制的徵兵制使整個部族面臨族滅的危機,土爾扈特汗國民怨沸騰,東歸思潮湧動。1768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戰爭中俄國對土爾扈特部的盤剝加劇。沙俄政府為加強對土爾扈特部上層的控制,要求渥巴錫交出獨子和三百個貴族子弟作為人質。新仇舊恨使得渥巴錫再也無法忍受沙俄政府的“徵兵求質之煩”,堅定地決定武裝反抗,“回到太陽”。沙俄政府日益加劇的民族壓迫政策與土爾扈特人民不斷反抗沙俄壓迫的鬥爭形勢所決定的。18世紀60年代,長久的壓迫與奴役使得土爾扈特人面臨嚴重危機,以至民間哀嘆“土爾扈特人的末日到了”。而渥巴錫的兄長薩賴正是死於幽禁之所,沙俄的壓迫與祖國的友好形成鮮明對比,渥巴錫毅然決定“舉族東遷,回歸故土”。
渥巴錫執政時期,沙俄利用土爾扈特部汗位交替時的不穩定局面,實行前所未有的高壓政策, 扶植已經東正教化了的土爾扈特貴族敦杜克夫家族,以便取代握巴錫的統治,妄圖徹底征服和控制整個土爾扈特部。俄皇
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俄國加緊了對土爾扈特部的掠奪和控制,實行徵兵制,使土爾扈特部面臨族滅的危機,渥巴錫東返故土的思想變得更加迫切。尤其當他接到沙俄政府要他交出獨子和三百個貴族子弟作為人質的命令時,新仇舊恨使他再也無法忍受沙俄政府的“徵兵求質之煩”。所有這一切終於使渥巴錫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武裝反抗,東返故土,以求生存!
事件經過
秘密謀劃
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
渥巴錫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土爾扈特人畢竟在
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將近一個半世紀,那裡的草原、牧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撒下了他們的汗水。馬上要放棄那塊土地,說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1770 年(乾隆三十五年),在沙俄對土耳其的戰爭中勝利歸來的渥巴錫汗得到了土爾扈特部眾和王公的大力支持。他們一致主張回到伊犁原牧地,以躲避民族滅亡的威脅。
清乾隆35年(1770年)秋,渥巴錫在伏爾加河東岸一片名叫維特梁卡的白樺樹林裡,主持召開了事關土爾扈特部前途命運的絕密會議。出於保密的考慮,參加此次會議的僅有6名上層貴族,其他5人分別是策伯爾多爾濟(渥巴錫的堂侄)、舍楞、巴木巴爾(渥巴錫的堂弟)、達什敦多克和阿嘉庫倫寺主持書庫爾洛桑丹增大喇嘛。他們經商討后庄嚴宣誓,儘早脫俄返國。渥巴錫汗在本次秘密會議上,決定發動武裝起義並制訂東歸計畫。他們將這一計畫告知各大小部落的首領,並做好準備。
訊息走漏
儘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俄國人保密,但這個計畫很快被沙俄政府和貝格托夫總督所掌握,沙俄政府並未能有效地保守秘密,渥巴錫察覺到訊息泄漏,不得不提前行動。他們本來計畫攜全部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
暖冬,河水遲遲不結冰,西岸的1萬餘戶族人無法過河。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渥巴錫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餘戶近17萬人立即行動。
決意東歸
十二月初一,土爾扈特部正式發動武裝起義,渥巴錫集結軍民,當場宣布了東返的決定:“我們的子孫永遠不當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為了擺脫俄國的壓迫,別無他法,只有回歸祖國,就可以‘生活在古老的國教、國語的中國同胞那裡,和決定今世來世幸福的崇拜之地,盛滿宗教佛法神水的汪洋大海的中國,以及賜大福於萬民的活佛身邊”。人們拋棄了所有不方便攜帶的物品,而渥巴錫則親手點燃了自己的宮殿。
首先,渥巴錫派
宰桑桑傑策凌率精銳襲擊俄國杜丁大尉兵營;又分兵擊敗俄國援軍,襲擊駐地附近的維特利亞寧斯克、米京斯基、
尼古拉耶夫卡等城鎮。而後,渥巴錫汗率領居住在伏爾加河東岸的部落民眾3萬餘驅趕牲畜,攜帶帳篷,踏上東返之路(西岸1萬餘戶未能成行)。
由於事發突然,沙俄當局未及調動兵力進行鎮壓和阻截。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土爾扈特人東歸的訊息後非常生氣,下令抓捕掌管土爾扈特事務的軍官基申斯科夫,並強制要求土爾扈特人返回伏爾加河流域,同時對留在西岸的土爾扈特人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在俄軍的追擊下,土爾扈特人開始了艱難的征途。渥巴錫將隊伍分成三路大軍迅速東走,精銳部隊為開路先鋒;兩側由其餘領主隊伍率領行走;首領渥巴錫和他的堂侄策伯爾多爾濟,在軍隊中地位相近,率領兩萬戰士殿後。先鋒部隊摧毀了俄國據點,趕走了烏拉爾河畔的哥薩克騎兵,安全地從冰上渡過雅依克河進入哈薩克草原,將沙俄追兵拋在後面。至恩巴河一帶後,由於天氣寒冷,不得不滯留以避風雪,待來年春暖後繼續東進。此時,哈薩克小帳努爾阿里汗受俄國政府指令,帶騎兵堵截土爾扈特部。土爾扈特部因戰線分布太長,只得與之展開白刃格鬥,傷亡9000餘人。
困難重重
東歸隊伍必經的一個險要山口,是奧琴峽谷。一支龐大的哥薩克騎兵搶先占據了這個山口。面對強敵,渥巴錫鎮定指揮:他組織五隊
駱駝兵從正面
發起進攻,後面派槍隊包抄,將
哥薩克軍隊幾乎全殲,為犧牲的九千名同胞報了仇。2月初,土爾扈特部東進隊伍到達奧琴峽谷時發現被哥薩克騎兵阻攔。渥巴錫和他的堂侄策伯爾多爾濟率領駱駝和槍隊發起攻擊,成功消滅敵人,使隊伍順利通過。途中遭遇俄軍和哈薩克部隊的襲擊,人口大量減少。
一路上除了殘酷的戰鬥,土爾扈特人還不斷遭到嚴寒和
瘟疫的襲擊。土爾扈特人由於戰鬥傷亡、疾病困擾、飢餓襲擊,人口大量減員。有人對能否返回祖國喪失了信心。渥巴錫和策伯爾多爾濟號召各部首領團結抗敵,策伯爾多爾濟還發表了激昂的演講鼓舞士氣,堅定了隊伍繼續前進的信心。
3月,土爾扈特人擊退攔截部隊,強渡圖爾蓋河。4月中旬,他們衝破敵人阻截,兩萬多俄軍不是土爾扈特騎兵的對手,土爾扈特人打敗了他們。但遭哈薩克小帳努爾阿里汗部的偷襲,人馬傷亡眾多。然而,土爾扈特人沒有屈服,繼續前進,克服重重障礙。
土爾扈特人東歸的訊息,事前
清政府一點也不知道。土爾扈特人無法和清政府溝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邊左副將軍車布登札布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政府才得知這一訊息。土爾扈特人歸來的訊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爭論,是把他們擋回去,還是把他們接回來意見不一致。最後
乾隆做出了判斷:既然
土爾扈特部前來歸順,就該接納,而不能因為害怕發生事端而拒絕他們。所以決定對土爾扈特部接納安置。
再陷重圍
5月,努爾阿里汗和俄國將軍計畫在捷爾薩康河會合,打擊土爾扈特軍民。俄國西伯利亞邊區將軍派哥薩克和巴什基爾人組成的騎兵團從奧爾斯科出發,追擊土爾扈特軍民。因行動遲緩,至圖爾蓋河時糧餉難繼,沒有達到堵截目的。努爾阿里汗則率軍繼續尾隨襲擊,在努拉河與哈薩克中帳阿布賚汗的軍隊會合後,於希林—希利克河同土爾扈特部激戰。土爾扈特部擊退哈薩克聯軍,自己也遭受損失。當年夏天,因缺少飼料和食物,土爾扈特部人畜睏乏。
6月,土爾扈特部至莫尼泰河後稍加休整,又被五萬哈薩克聯軍包圍。危急時刻,渥巴錫汗遣人談判,釋放哈薩克俘虜,得到停戰三天休整機會。土爾扈特部利用有利時機調整部署,在第三天傍晚猛攻哈薩克聯軍,經過浴血奮戰成功突圍。
為避免再遭哈薩克聯軍襲擊,沒有直奔塔爾巴哈台地區,而選擇南繞巴爾喀什湖西南戈壁的道路,沿楚河、塔拉斯河,由沙喇伯勒(在伊犁河西、伊塞克湖北)抵達伊犁河流域。途中又遭布魯特人襲擊。
抵達伊犁
六月九日,策伯克多爾濟率前鋒與清軍在伊犁河上游支流察林畔相遇。十六日,清軍總管伊昌阿、碩通在伊犁河畔迎接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
在土爾扈特部剛剛到達伊犁時,
俄羅斯就通過
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爾扈特部進入國境,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命人回復沙皇:“此等
厄魯特因在爾處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澤,投奔
大清實屬誠心歸附,大皇帝施恩,將其戶口、屬眾分別指地而居,各自獲得安生之所”。誰知俄國
沙皇(
葉卡捷琳娜二世)又提出了交涉,威脅乾隆若是不將土爾扈特部交出來就不惜發動戰爭,乾隆皇帝聽到俄羅斯的這種話語勃然大怒,立即回覆:“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優恤安置
渥巴錫隨伊昌阿到伊犁會見
參贊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錫轉達了乾隆帝的旨意,讓渥巴錫等人在秋高氣爽時節前往
避暑山莊面見乾隆皇帝,渥巴錫等人向乾隆進獻“七寶刀”、“銀鞘刀”外,還有弓箭、腰刀、手槍,鐘錶等物多件並轉交了乾隆皇帝頒給渥巴錫、
策伯克多爾濟、
舍楞的
敕書。
1771年10月,恰好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記述了土爾扈特部如何衝破沙俄軍隊的追擊和重重艱險,以人和畜均減少半數的代價重返故國之史實;《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記述了清廷對於東歸的土爾扈特部的優恤和安置情況。
事件結果
根據清宮檔案《滿文錄副奏摺》的記載,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經過一路的惡戰,加上疾病和飢餓的困擾,“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就是說,約有八、九萬人犧牲了生命。在五月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土爾扈特人終於到達了祖國西陲邊境伊犁河畔。當時任
伊犁將軍的
伊勒圖,派
錫伯營總管伊昌阿等官員在伊犁河畔迎接剛剛抵達的
渥巴錫、
舍楞等人。不久,
渥巴錫隨伊昌阿到伊犁會見
參贊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錫轉達了乾隆帝的旨意,讓渥巴錫等人在秋高氣爽時節前往
避暑山莊面見乾隆皇帝,並轉交了乾隆皇帝頒給渥巴錫、
策伯克多爾濟、
舍楞的
敕書。
乾隆的敕書是用
滿文和一種古老的
蒙古文字托忒文寫成的。這份敕書充分表達了乾隆對土爾扈特人的讚揚與歡迎。不久,渥巴錫等十三人及其隨從四十四人,在
清朝官員的陪同下,自
察哈爾旗來到避暑山莊。
1771年10月,恰好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然而作為東歸壯舉的領袖渥巴錫卻因為積勞成疾,返回祖國不久就身染
瘧疾,於公元1775年病逝,年僅33歲。臨終叮囑部族民眾勤於生產,安守本分,毋生事端。
土爾扈特全族東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中華各族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土爾扈特人。
清政府也撥專款採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牧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及《
滿文錄副奏摺》都有詳細記錄。為了妥善安置歸來的
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指派官員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
巴音布魯克、
烏蘇、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最後確定的遊牧地為“
渥巴錫所領之地”,也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
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 還有和碩特恭格部,下設四個旗,恭格為盟長。
事件評價
乾隆皇帝(
清朝皇帝):①“若今之土爾扈特,攜全部,舍異域,投誠向化,跋涉萬里而來,是歸順非歸降也。”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朕意亦如是而已矣。豈其盡天所覆,至於海隅,必欲悉主悉臣,為我仆屬哉?而茲土爾扈特之歸順,則實為天與人歸”。
魏源(清朝思想家):“正當王師定伊犁之後。土爾扈特方苦於征役,而其族台吉舍楞者又新叛中國,自伊犁竄往投之,盛言伊犁空虛可據狀,其四衛拉新投之人同詞附和,勸還故土。烏錫巴(即渥巴錫)惑其言,與其台吉、刺麻集議,傳諭大小宰桑,各戒嚴,約北岸部落於河冰合時同渡東徒。適冬暖,河久未凍,烏錫巴不能待,遂率南岸十六萬口啟行。沿途破俄羅斯邊城四,俄羅斯興兵追之,已出境,將假道哈薩克。哈薩克傾國力戰拒之,改道布魯特。布魯特千百為群,環攻其輻重牲畜,如阹網之待獸。土爾扈特進退無路,不得已改道各國邊界戈壁之地,絕水草旬日,皆飲牛馬血而行,人畜死亡大半,自十一月至六月始及伊型卡倫,僅存七萬餘口,尪羸無人形。伊梨將軍舒赫德嚴兵備邊,遣人迎詰之。烏錫巴與其台吉等計議數日,始以慕化歸附為詞,言俄羅斯持教衣冠俱不同,願依中國興黃教之地,以安部眾。
Thomas De Quincey(托馬斯·德昆賽,英國作家):“從有最早的歷史記錄以來,沒有一樁偉大的事業能像上個世紀後半期一個主要韃靼民族跨越
亞洲草原向東遷逃那樣轟動於世,那樣令人激動的了。” 《韃靼人的反叛》
W.L.芮弗(美國作家):土爾扈特人的悲壯之舉不是消失在歷史上的傳奇交界地區的一個孤立事件,而是人類永恆地追求自由與和平的一個真實範例,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習近平(
國家主席):“土爾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終還是義無反顧要回到祖國,這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和向心力。”
事件影響
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世界歷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以其雄偉悲壯震驚世界。土爾扈特部回歸的英雄壯舉,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的奇蹟,震動了當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們沒有忘記東歸的英雄,他們的事跡成為經久不衰的學術研究課題。中外很多學者,都讚頌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的英雄壯舉。東歸英雄們的史詩將永遠被傳唱下去。土爾扈特部反抗沙俄的壓迫奴役、不畏艱險回歸祖國,不僅是我國歷史上一樁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也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奇蹟。土爾扈特部雖然離開故土一個半世紀之久,但始終在情感上和文化上保持著與祖國的血肉聯繫,後來萬里長途毅然東歸,更是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各民族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推動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
後世紀念
普陀宗乘之廟石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乾隆皇帝在熱河
木蘭圍場的
伊綿峪接見了
渥巴錫等人,隨後親自撰寫了《
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並命人命在
普陀宗乘之廟前豎立“御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石碑”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石碑”,以示紀念和表彰。兩座石碑制式均為四面,分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它們都是中國各民族維護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見證。
(圖片中碑亭內有碑三座,分別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東歸節
2004年,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將渥巴錫率領部眾到達巴音布魯克草原的日子—6月23日定為“東歸節”,並舉辦相關紀念活動。
藝術作品
文學作品
影視作品
文藝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