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村

土洋村,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是一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

土洋村,位於葵涌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東南有沙魚涌村。地處大鵬灣海邊,犁壁山在村旁,海拔449米;土洋河在村南側。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曾用名屯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土洋社區
  • 人口數量:775 人
歷史介紹,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主要人物,

歷史介紹

相傳,清雍正年間,利氏和李氏族人,最先來到這裡,屯海造田,建圍定居。
因民眾基礎深厚,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司令部與當時的中共廣東省臨委就設在該村。土洋,也因此成為華南黨組織和抗日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期間,土洋兒女踴躍參加革命,用熱血在南粵大地構築起堅固的紅色堡壘。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葵沙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61年7月,屬寶安縣葵涌區葵涌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葵涌公社;1983年7月,屬葵涌區;1986年10月,屬葵涌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2004年,屬葵涌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土洋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有李姓、利姓、黃姓、鐘姓、范姓、鄧姓、羅姓等。第一大姓為李姓,清朝時從梅州遷徙至惠州,後從惠州遷徙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利姓,宋末元初時從福建遷徙至廣東河源,清朝時從河源遷徙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775人,其中男性426人,女性349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69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609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50人、台灣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歸僑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營為半漁農業,農業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番薯、花生、蔬菜等農作物,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出海捕魚主要在大鵬灣進行。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打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在香港。人民公社時期,葵涌地區以生產隊方式開展統一的生產經營,進行集體勞作,生產方式包括集體耕作、種植果樹,所得產品實行統一分配。改革開放後,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有更多的農產品剩餘,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4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2015年,公司年度收入95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村里古樹有朴樹(樹齡135年、115年各1棵)、榕樹(樹齡135年)、龍眼(樹齡165年)2棵、假萍婆(樹齡215年)、筆管榕(樹齡215年)、樟樹(樹齡115年),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客家茶果。
省道S360線深葵路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1975年通電話,1981年通自來水,198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村裡有土洋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18人、教職工35人。有健身路徑、籃球場、足球場、桌球場、健身室、老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藏書約17000冊的土洋社區圖書館等文體設施。

歷史文化

土洋村依山而建,整體朝向西南,面朝大海,北側為別墅群,東西兩側有工廠區。現村內房屋多為20世紀60年代後興建或重修,大部分為獨立式民居,多為2層高並帶陽台。村裡的傳統建築集中在村中心位置,現存約20座民居,有一門樓供村民出入,大多數民居一直有人居住,保存較好,也有數棟無人居住且損壞嚴重。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始建於1912年。建築整體坐北朝南,為中西合壁風格的天主教堂,包括主樓、禮拜堂、馬廄等。主樓居中,面寬約10米,進深約10米,三開間,當心間高3層,兩邊高2層,磚木結構,大門設磚拱門廊,屋頂四周有女兒牆,尖山式硬山灰瓦頂。主樓東側為單層禮拜堂,面寬約6米,進深約15米,正門設有義大利風格的磚拱門廊,磚木結構,尖山式硬山灰瓦頂。主樓西側為馬廄,面寬約3.5米,進深約9米,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於此設司令部,領導惠陽、東莞、寶安人民進行抗日鬥爭。1944年8月,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在土洋村召開聯席會議,林平、梁廣、曾生、連貫、王作堯等參加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央的指示,分析當時廣東和東江地區的革命形勢,作出“在廣東全省範圍內放手發動民眾,武裝民眾,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發展游擊區,把華南敵後抗日游擊戰爭推向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的重要決定。1944年前後,東縱司令員曾生等人在主樓部分工作和居住,將禮拜堂作為會議室和作戰室,將馬廄改為工作人員的電台工作用房。1945年5月,司令部遷往羅浮山沖虛觀。2002年7月,司令部舊址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廣東省文化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後山的土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烈士紀念碑、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紀念亭與司令部舊址一同列為文物本體保護。2015年11月,設立大鵬新區廉政教育基地。
該村現有宗祠4座,其中的李氏宗祠(餘慶堂)重修於1995年,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所有宗祠現仍在使用。每逢重大節日,族人們都前去宗祠祭拜。宗祠為村民操辦紅白喜事之地,凡遇老人過世或逢婚姻喜事,都在此舉行相關儀式。此外,每當村民家中添男丁時,也都會前往宗祠舉行添燈儀式,向祖宗報喜,為孩子祈福。李氏存有族譜,1998年修編,記敬李氏家訓。

主要人物

代表性人物:利英(1919-1943),中共黨員。1938年冬參加土洋村武裝自衛隊,1941年5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12月4日在寶安烏石岩為粉碎日軍“萬人大掃蕩”的戰鬥中犧牲。
李滿(晚)勝(1921-1945),革命戰士。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土洋學校抗日救亡宣傳隊,經常隨隊到葵涌、沙魚涌、溪涌等地宣傳和舉行義演活動。1938年冬,參加土洋村武裝自衛隊。1941年4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後任班長。1942年春,國民黨軍包國東莞大王嶺游擊隊駐地,搶占了駐地後面山頭的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威脅我軍,在危急時刻,李滿勝受命奪回制高點,並堅守陣地直至部隊順利突圍。1942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轉戰東寶地區。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調入海南瓊崖縱隊;同年,在一次戰鬥中犧牲。
利佑(1921-1942),革命烈士。1932年入崇德學校讀書,參加學校組織的抗日救亡宣傳隊,經常和同學們到葵涌、沙魚涌等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秋,參加土洋村武裝自衛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按照黨支部安排,到母校崇德學校任教並從事地下工作。
李乃勝(1921-1945),又名李拉勝,革命烈士。1938年秋參加土洋武裝自衛隊,主動承擔夜間巡邏放哨任務。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被派到“茂隆”商店做工從事地下活動。1945年被國民黨抓捕,後被槍殺。
李九(1924-1941),1941年4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歷次戰鬥中衝鋒在前,英勇殺敵。1941年底,在東莞縣飛鵝嶺與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戰鬥中犧牲。
李路生(1924-1944),1941年5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月在部隊襲擊駐守東莞縣宵邊偽軍的一次戰鬥中犧牲。
范佳(1925一1948),又名何鋒,抗日戰爭爆發後,經常和同學們做紙花到葵涌、沙魚涌等地進行義賣捐款,慰勞曾生領導的抗日游擊隊。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參加鄉武工隊。1945年調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負責稅務工作。1946年在一次收稅時,遭到國民黨軍隊激烈圍攻,范佳冒著生命危險將10萬元稅款安全帶回村子。1948年任龍崗下坡頭稅站站長,在任期間智除荷坳牌的一個偽保長,當地民眾拍手稱快。1948年7月,范佳在一次帶領全站同志到崗背收稅時遇到國民黨部隊,為避免損失決定帶隊游泳越過橫塘,在橫渡時犧牲。
李容生(1925-1946),中北黨員,1941年5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任交通員,1943年任那隊首長的器衛員。1946年初,李容生在粵北始興縣與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戰鬥中被捕犧牲。
李佳才(1925一1947),中共黨員,1945年底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7年9月中旬在裝擊沙魚涌國民黨駐軍的一次戰鬥中棲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